許鵬程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僅語言優美,而且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說明文,也寫得趣味盎然,引人入勝,隱含著作者的審美情趣。如何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撥動情感之弦,使抽象語言文字的學習變得情趣盎然,有滋有味?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我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音樂燃情,進入情境
音樂的作用是神奇的。孔子認為音樂是修身成仁,興邦治國的根本。將音樂恰當地引入課堂也是撥動學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為音樂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節學生情感使人產生共鳴,激發學生想象,啟迪學生思維。在教學《趕海》一課時,在揭題時,我先播放一首《大海呀,故鄉》的歌。當播放完這首明麗、愉快的歌曲,學生還沉浸在優美動聽的旋律中時,我關掉錄音機,問道:“同學們,剛才聽的這首歌美嗎?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看大海,去領略它獨特的美。”(讀題)這樣的導入不僅新穎別致,而且創造了熱烈的課堂氛圍,奠定了課堂基調,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在理解“來到海邊,剛巧開始退潮,海水嘩嘩往下退,只有浪花還不時回過頭來,好像不忍離開似的”這個擬人句時,我先出示課件:波瀾壯闊的大海,層層海浪涌上岸邊,拍打海灘,發出嘩嘩的撞擊聲。學生通過聽看課件,理解了大海嘩嘩地歌唱,實際上就是海浪拍打海岸的聲音。使學生感受到小作者把大海當作人來寫,突出了大海的親切、可愛。接著指名讀、齊讀、師讀,最后閉上眼睛聽錄音讀,讓學生沉浸在優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學生正是在音樂的渲染下,不自覺地進入到語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二、教師范讀,引起共鳴,
加里寧曾經說過:“沒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樣能捕捉住一切細微的事情。”在教學中,我們面帶笑容、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那悅耳動聽的嗓音、抑揚頓挫的語調、繪聲繪色的話語、逼真傳神的動作,怎能不激起學生求知的情感?怎能不產生銷魂攝魄的效果?如果我們能按不同文章的風格,采用不同的朗讀風格,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傷,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恰到好處的音量、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韻,在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中,學生會更快地走進作品的意境之中,從而與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樂,在意境中體驗到真正的情感。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優美抒情的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教師應該高亢、激越地抒情,這樣才能夠讀出韻味來,才能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
三、抓住佳機,拓展移情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已經較準確地領會文章中的情感,或被文中人所感,或被文中景所醉時,已經完全達到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情感意境。隨著情感蓄積而情加劇,會產生急于噴瀉的動機,正是“情蓄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即出現了“情滿而溢發”的現象,此時,我們為學生創設表情達意的途徑和時機,培養學生豐富的移情能力。以《理想的風箏》為例,當了解了“劉老師是個生命頑強、對生活有著強烈的愛與追求的人”時,文中出現了一個活潑的少年又該怎樣呢?這時,我適時地指導學生擴展說練,如“作者當時正當少年,那么少年的他又該怎樣呢?少年的你又該怎樣呢?”這樣輕而易舉地把情移到了學生的人生觀上,培養了學生的傳情能力,健全了學生的情感品質。
四、創設情境,激活情感
兒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顆小小的石子,就會使它泛起粼粼波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感人的情節,通過多媒體課件、錄音、幻燈、掛圖等靈活地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創設這樣的情境,觀看多媒體課件:先欣賞屏幕上波浪翻滾、氣勢雄偉的遼闊大海,水平如鏡、和風拂柳的美麗西湖,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我激情告白:“同學們,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無法與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圍繞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滿詩情畫意,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這幅畫點綴得更美,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體驗,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學《草原》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現文中優美的草原風光圖:蔚藍的天空,茫茫的綠色草原,潔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場面,充滿著詩情畫意,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再配上課文的朗讀錄音,讓學生一邊看一邊聽,仿佛身臨其境,學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學生馳騁想象,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望被調動起來了,情感的波瀾也被掀起了,由此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風光的無限之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總之,情感讓語文充滿活力,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多種多樣,在課堂中也可以綜合展現。在教學中,我們應挖掘課文,點化學生情感,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情感共鳴,讓“情感”在教學中起到培養人、教育人的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新區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