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識是宇宙中極其復雜深刻的現象,對它的認識探討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對其意識本質(本體)的探討,還沒有公認的確定的答案。意識是一種高不能封頂,深不能見底的存在。意識最大的難題就是:意識對意識的意識如何成為可能?意識如何從意識的對象中把自己分離出來。許多哲學家、科學家、宗教實踐家經過對意識的無數探險,為自己的精神天空構造著一幅幅因果相承的畫卷。
關鍵詞:意識;現象;本體
康德說:“世界的最大秘密就是它的可理解性。”可理解意味著意識是一種客觀真實存在,也是主觀見諸于客觀的實際行動。可以說,意識是宇宙中極其復雜深刻的現象,人們對它的認識探討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其意識本質(本體)的真相探討,世界范圍內還沒有公認的、確定的答案。本文對哲學的、心理學的、宗教學的有關代表性的意識觀點作以說明,以期望我們對意識現象以及人自身能有更進一步的反思和自覺,對我們人類的本真存在與價值有新的啟示。
一、意識在不同視野背景下的涵義
1.心理學的意識觀
意識現象是當今心理科學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意識是一個包括多種概念的集合名詞,其含義是指個人運用感覺、知覺、思考、記憶等心理活動,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內在的)與環境中人、事、物變化(外在的)的綜合覺察與認識。個人所覺察與認識的經過,就是意識歷程。意識歷程就是意識經驗。
在意識歷程中,當個人對內在與外在一切變化覺察與認識時,常隨當時注意程度的不同,而經驗到不同的意識層面。心理學家張春興在其《現代心理學》一書中,將意識的不同層面概括為六種情況。(1)焦點意識(focal conscious),指個人全神貫注于某事物時所得到的清楚明確的意識經驗。例如,在考試時面對并集中注意于試卷所得的意識,即為焦點意識。(2)邊意識(margtnal conscious),指對注意范圍邊緣刺激物所獲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識。凡是刺激強度微弱、個人似知未知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識,均屬邊意識。(3)半意識(或下意識)(subconscious),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識。(4)無意識(nonconscious),指個人對其內在(身心狀態)或外在(一切事物)環境中一切變化無所知與無所感的情形。例如,個人身體內部的一些生理變化,凡是受自主神經系統所支配者(如心跳脈搏等),均不能使人產生意識。再如,外在環境中凡是超越感受器官感應范圍的一切事物也不能使人產生意識。(5)潛意識(unconscious),指潛隱在意識層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懼等復雜經驗,因受意識的控制與壓抑,致使一個人不自覺知的意識。潛意識是精神分析論中的重要概念之一。(6)前意識(preconscious),前意識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第一種解釋來自精神分析,指前意識是介于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一種意識層面。潛意識層面下所壓抑的一些欲望或沖動,在浮現到意識層面之前,先經過前意識。前意識的另一種解釋來自認知心理學,指以前貯存在長期記憶中的訊息,此等訊息雖早已貯存在長期記憶之中,但在不使用時,個人對之并無意識,只有在必要情形下檢索使用時,才會對之產生意識。
客觀描述是心理學探討意識時堅持的原則。心理意識能否徹底揭示心理意識本身,目前,這是科學心理學的懸案。
2.神本論的意識觀
神本論的意識觀也可以說是一種宗教性的意識觀。宗教性意識觀的共同特征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超意志的神。從人類存在的特點來看,人類的一切問題都可以還原回歸到人的心意識這個問題中來。人對自我本性的認識就是對心意識本體的探索尋證。從古到今,靈魂、心、意識、精神等基本上是同義語,人們是從靈魂與肉體、心與物、意識與身體、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以及歸宿中探索人的本質。柏拉圖曾說,靈魂是被囚禁在肉體之中的。奧古斯丁認為,靈魂是一種精神實體。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肉體的形式。阿奎那強調人是一個身心統一體,沒有靈魂,肉體將沒有形成;沒有肉體,靈魂將沒有它獲得知識所需要的感覺器官。作為神本體論的代表人物,奧古斯西和阿奎那強調:靈魂授予我們的肉體以形式,正是靈魂給我們人以生命、理解力以及特殊的物理特征。這一切都歸于神的創造。
柏拉圖設定有一個分離的理智的世界,把它和可見世界相對照,來避免理智上的悲觀主義。在柏拉圖看來,存在具有永恒存在而且為知識提供基礎的理念。奧古斯丁調整了柏拉圖的理念論以適應基督教思想,認為理念存在于上帝的心靈中,由于這些理念通過神圣之火照亮了我們的心靈,所以,人類有了認識真理的能力。這是具有代表性的對人性本原的一種宗教認識,這種心物二元論的特點在于強調超意志存在的神和上帝,而且確定了一切事物的本原和依據,人的心意識屬于人,更屬于神與上帝。
3.唯物主義的意識觀
費爾巴哈和馬克思可以說是唯物論意識觀的代表人物。馬克思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強調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的反映。人類意識理性的獲得,是一個歷史的、實踐的過程,人類意識理性的存在與發展取決于物質的特定結構以及意識的能動性之中。實踐是意識的源泉。
4.唯心論意識觀
唯心論認為真實的東西只有心靈,其他所有的東西都存在于心靈之中,或者在某種根本的意義上一切都依賴于心靈而存在。笛卡爾是一個懷疑論者。他運用懷疑的方法演繹推論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論斷,為后世絕大多數唯心論者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框架。他在其《第一哲學沉思集》中說,我們唯一能夠直接知道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觀念。貝克萊持一種主觀唯心論的立場,推出“存在就是被感知”。一切物體僅存在于心靈(包括上帝的心靈)之中。許多唯心論者都是虔誠的有神論者。最為宏大的唯心論是由一些德國哲學家在19世紀發展起來的。他們是伊曼努爾·黑格爾(1770-1831)以及康德等人。黑格爾認為,世界與心靈的統一是不斷發現自我的精神。思想是被把握在思維中的存在。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成了意識以及一切存在物的本原與運動發展的最后歸宿。康德的先驗論哲學思想造就了認識論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的認識論前提指出我們所認識的一切都必須基于經驗。他主張,世界本質上是我們通過自己的概念構建的。離開我們的經驗,就不會有空間、時間、對象這回事。但這些事物的本性并不因此依靠我們個人的想象。我們心靈是以這樣一種方式構造的,即存在著某些先天的(普通必然的)規則,使得空間必須是屬于我們的一種特定方式,因此,時間和對象也必須是這樣一種特定方式,換句話說,康德所論證的是存在著一種世界必須如此的方式,但它是一種基于我們心靈本性的必然性,而不是世界本身。我們“人為自然立法”,而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只去發現它們。叔本華認為,世界是幻想,只有意識是真實的,但意志是推理性的。
唯心論提供了宏大誘人的意識觀念,體現了意識本身的活躍與崇高,但自我的明證性還未落于實處,某種程度上只能說是“概念的詩歌”。
5.現象學的意識觀
現象學的出現是西方哲學的一個轉向,依海德格爾說就是面向思的事情。現象學是一個在現代西方哲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哲學流派。現象學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1859-1938)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的。現象學就是以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問。“現象”的本義是“顯現來的東西”。按照現象學家的理解,現象就是事物本身在現象與本質之間并不存在一層帷幕。現象學所說的現象既是顯現的場所,又是顯現的過程,也是顯現的對象,它們都是在意識中發生的。現象學的唯一基礎就是現象本身,它的任務即是回到現象本身,對其進行描述。但現象學并不只是對意識的研究,而通過事物在意識中的自我顯現揭示事物本身。這樣“意識”并不是精神實體或主觀活動,而是一個揭示真理的過程。
現象學的口號是“回到實事本身”(back to things themselves)。由于現象學家研究的問題、要實現的目標以及現象取向的不同,對“實事本身”的具體理解也存在差異。主要有下列四種:(1)事物本身即是在經驗和想象中得來的意識現象以及這些意識現象的例子在想象中的事實變更。這是對把現象學寫作獲得現象的本質直觀的途徑的現象學家而言的。(2)對研究現象呈現的方式的人來說,事物本身指具有指向對象作用的意識活動過程。(3)對研究主體意識如何構成意識對象的動態的發生過程的人來說,現象或者事物本身是指讓人將自身明白的東西以其明白的方式顯現出來,因為只有人具有明白事物的能力,一切現象都通過人、在人的意識中得到顯現的。這主要是海德格爾的立場。
意向性是現象學的一個重要用語。指有所意指即有所指向的意識的性質。胡塞爾認為,意識總是一種關于什么的意識,意識的規定就是對某種條件的趨向,它是構成意識,特別是純意識的唯一的本質性結構。意向性就是認知、認為活動的被認知、被認為者之間的這種不可分離的相關性。意向有構造作用。意向活動實際上構造了意向對象。意向對象是一項活動的成果。現象學常須用懸置、還原等方法,回到事物本身,明了現象的本質。
胡塞爾現象學的意識觀,既有方法論的特色,又有本體論的特點。“現象即意識”。“意識就是與自我的關系”。并且意識內容就存在于這個關系之中。“意識就意味著對于一個自我而言的對象:這個對象本身不能再成為對象。”這就是胡塞爾對純意識的一種宣示。
6.佛教唯識論的意識觀
唯識宗是佛教體系中十分重視理論分析的法門學派。唯識宗“唯識”是說包括人的身心性命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不能離識而獨存的,宇宙萬物都是唯識所變。因此,佛教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法指一切事和理。唯識宗認為,從人的立場來說,識的種類有八種。前七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轉變而成的,阿賴耶識是一切變化的總根源。外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人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塵分別對應人的六根形成前六識,前六識的妄動就形成了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心理感知功能以及思考現象。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藏的心的本體。第七識像橋梁一樣是一種功能性的存在,支持第八識為實有。前六識妄動的結果是認為這個身體的我實有,從而形成“我執”,意根與法塵結合形成的法實有,從而形成“法執”。“我執”就是每個人自我所認為的自己這個主觀實體。“法執”就是一切知識以及客觀實體。佛教中認為,執著于“法執”和“我執”實有,而且被其左右,這就是迷悟的根源。其實人以及萬物的本體根源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前六識形成的“我執”和“法執”都是第八識的變現。所謂成佛即成為覺悟者,去掉“我執”和“法執”的妄動,讓前六識清凈下來,這樣就和第八識“打成一片”,恢復人的自性本體,即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設立了“畢竟空”“勝義有”等名相,讓人領悟“萬法唯識”的自性本體。唐代的玄奘大師,清末民初的太虛大師都是唯識宗的代表人物。當代的熊十力先生是新唯識論的奠基者。
唯識宗所言意識,是對我們的心理現象產生的根源進行了詳細的劃分后所得的一種心識情況。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物,都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人之心本體就是宇宙萬物的統一性,人的意識也被賦予了本體論的意義。人的形體可以滅亡,但人的唯識本體不會消亡,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只有通過修證,將第六意識還原到第八阿賴耶識之后,包括這種統一性在內的一切事物的統一性都可以在“唯識”中得到呈現。“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識是存在之王。這是唯識宗證悟成佛的基本理論。
二、關于不同意識觀的一些啟示
所有不同意識觀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局限。心理學對意識的研究中,所有理論其實是建立在實驗觀察和理論設定的基礎之上。意識有可測定的一面,也有不可測定的一面。意識的實質是什么,目前還無法測定清楚。所做的工作其實都是經驗的總結和心理現象的推理性描述。所有心理實驗都是理性的產物。而理性并不是心理的全部。
唯物主義意識觀其實無論怎樣唯物,也離不開唯心的表達工具,讓腦細胞主動向我們說話,也只能在意識想象中完成。事物必然會走向自己的反面。
唯心主義意識觀是龐大復雜的意識觀。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黑格爾的“萬物統一于絕對精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柏拉圖的“理念”,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柏格森的“綿延”等等,這一切都是意識本身演繹出的波瀾壯闊的畫卷,這也正是精神意識神奇莫測、充滿無限可能性的體現。
現象學的意識觀是真正以意識本身為研究對象的,意識本身是對自己進行方法論和本體論考察的意識觀。胡塞爾經過懸置、還原等方式,將意識與意識中的對象進行分離,開顯純意識的本真,一切被把握在意識中的內容都不是意識本身。意識得到徹底解放。但意識的本性中有著意向性的特點,這個意向性成就了知識及其知識所蘊含的一切具體所指的條件性和可能性。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生命本真的純粹意識一生都難遇,人都身不由己,尤其是心不由己。
佛教唯識宗的意識觀其實是一種基于本體論分析的意識觀,阿賴耶識是心王,一切主客觀事物都是阿賴耶識心王的體現。意識的所欲妄動都是心性本體的唯識體現。萬物是一個唯識的整體,內在的統一性就是正在當下發生作用著的心意識本體。禪宗祖師有兩句話:“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無邊剎鏡,自他不隔于豪端。”陸王“心學”提出的“心外無法、心外無事、心外無理”,與“三界唯識、萬法唯心”是同一所指。這個心意識本體每個人平等具備,在凡不減,在圣不增,即心即佛,人人是佛,迷時眾生悟成佛,人人都有成佛(覺者)的機會。唯識宗的意識觀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提高到了最高的位置。唯識宗其實是一種無神論式的能分析證悟成佛(覺者)的意識觀,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啟示了一種主體性的、“天人合一”式的、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設想。
哲學家視野中的意識與心理學家視野中的意識觀不盡相同。宗教實踐家與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意識觀也不盡相同。哲學家多采用內省、分析、演繹、推理、思辨的方法對待把握意識問題。自19世紀末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倡導以科學方法研究心理開始,意識便成為科學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心理學家多采用結構主義的思路,研究意識的內容,實驗分析探討各種心理意識產生變化的歷程。宗教家多采用信仰的方式,希望得到神性的超凡意識體驗,獲得精神的升華。哲學的基本方式是追問,心理學的基本方式是觀察和描述,宗教家的基本方式是祈禱和禪慮打坐等。意識現象的復雜性、神秘性、現實性決定了每種意識觀都是通向意識本質之路的獨特途徑,其實不同視野下的意識觀很難有嚴格的界限,只是反映了不同角度下意識的不同風景。
意識猶如遼闊的海洋,一個人即使游遍整個大海,也許只能是大海的一部分。意識現象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不斷探討意識本真應是我們人類最偉大的使命之一。
參考文獻:
胡塞爾.邏輯研究[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419-420.
作者簡介:周恩成,1968年出生,男,甘肅西和縣人。講師,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教育學原理和教育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