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整合是一種新型的物理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進行課程整合,是物理教學現代化的要求。
關鍵詞:信息技術;物理教學;整合
一、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的必然性
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人類歷史上世界各國從來沒有像當今時代這樣在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如此緊密的聯系,也從來沒有像當今時代這樣掌握知識與信息會如此的方便、快捷,信息化是社會的巨大進步,同時,在國與國之間也會引發激烈的競爭。而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也是教育的競爭。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計算機輔助教學;英國在20世紀80年代通過了《教育改革法》,制訂了全國統一的《國家課程》,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開設十門必修課,其中就包含了信息教育的目標;日本在這方面更是走到了所有亞洲國家的前列,
1985年日本政府就把計算機應用作為重點加以扶持,并把教育信息化作為國家整體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的實施條件
1.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
信息技術與物理學科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要實現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教學的有機整合,這里的關鍵在于整合,也就是說既不是再像以往那樣死板地教學,也不是只為了讓學生掌握幾個信息化的技術操作,是通過這樣的途徑和手段來實現教學和信息化的共生、共贏。
2.教師的信息素養和駕馭信息技術的能力
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教師不但要有正確的教學觀念和開放者的心態,也同樣要有過硬的信息素養和能力,尤其是物理學科的教師,要經常把抽象的概念和規律用形象的載體表達出來,要經常把靜態的事物用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還要經常用到一些幾何等數學元素,沒有一定的信息化水平還真是很難駕馭。而且信息化的范疇遠不止這些,多媒體呈現只是信息化的一個方面,教師要通過信息化途徑讓學生能自己走入知識殿堂,需要有大量艱苦的準備,包括信息的采集、處理、設計和應用等,都要靠教師自身具備相當的軟、硬件應用水平,因此作為新時代的物理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學習,提高這方面的能力。
3.豐富的課程資源
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教材的改革,處在信息和知識爆發的時代,單靠內容不變的幾本書和幾道題已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教師要不斷地把身邊的、生活中的和科學前沿的有趣、有用的信息和知識拿出來作為有益的補充,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現有的知識。信息化,意味著教師需要大量可供選擇的資源,否則就失去了意義。豐富的課程資源就是教師手里的“教材”,只不過它現在活了起來,在不斷地更新和注入,也只有這樣,根據教學的需要而選擇合適的信息資源才能成為可能。
三、整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資源匱乏
信息化的教學需要豐富的課程資源,目前來講,網絡上的教育信息平臺,可供選擇的資源不少,但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與整理,也就是說大多數網絡教育資源不過是零散信息的拼湊,并沒有一個連貫、統一的思想體現出來,也不見得就符合教師本人的教學思路,所有的教育資源都需要經過再加工,可供直接利用的教學信息資源并不多見。另一方面,有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甚至無人問津,所以,有條件的話,最好在學校內部建立學科的信息化小組,由信息和本學科的老師共同參與,打造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學科信息資源平臺,建立學科資源數據庫,并加大學校之間課程資源成果的交流、分享,提高信息資源使用效率和信息化應用水平。
2.喧賓奪主
信息化與物理課程整合需要有正確、合理的教學觀念作為支撐,否則整合就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負擔,簡單地把信息化和物理課程相堆砌只能變得驢不像驢,馬不像馬,不但不能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反而增加了信息化這個負擔。現在很多教師還是單純地把整合當作多媒體課堂,屏幕上的內容變化多端,異彩紛呈,卻把真正要體現出來的、要重點分析出來的東西丟到了一邊。
3.完全模擬
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最大不同就是實驗,物理理論與實驗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即便是理論物理已經發展到很高水平的當代,物理實驗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極,然而實驗教學歷來都是個軟肋,信息化呈現方式雖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我們彌補課堂教學的漏洞,但那畢竟只是模擬,當然代替不了親見實感的效果。因此,在這方面我并不贊同過分依賴信息化手段,它的確豐富了我們傳遞信息的方式,但它仍然是虛不是實,還是不具備能讓我們信服的要素。
4.信息太“濫”
說到底,信息化既是要達成的一個目標,但它更是用來服務于教學這個終極目標的,如果變成了為信息化而信息化,無疑是弄錯了方向。有的課非常需要這種手段,而有的課就不一定非要這種手段,這完全根據需要而定,而并非是一種固定的模式。采用信息化來上一節課,現在已經變得非常時髦,甚至沒有多媒體的應用根本都不能稱其為一節好課,這讓我很不好接受。過分依賴、過度使用,已經變成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整合過程中的另一種嚴重的障礙。
總之,將信息技術與物理課程教學整合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物理教學現代化的一種體現形式,它不僅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而且能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獲得適應未來信息社會需要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石紅梅.淺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J].新課程研究,2008(07).
作者簡介:吳佳慶,男,1981年12月出生,本科學歷,就職于天津寶坻四中,研究方向:班主任管理和教育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