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學定教,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狀態、發展規律等調節教學順序,并做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它強調要給學生創造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情境,要求一切從學生出發,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從深入了解學情,確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興趣,調整教學順序;依據課上生成,調節教學過程;根據學生所知,確定教學方法等四個方面具體闡述。
關鍵詞:以學定教;關注發展;教學順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是教育改革的宗旨和核心。我們要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以生為本,以學定教”,設計出學生喜歡的活動化課堂。
一、深入了解學情,確定教學內容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關注、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時地掌握學生學習的起點。因此,要使教學有效促進學生發展,必須以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和學生發展的實際需要為起點確定教學內容。
如,在教學《形形色色的植物》時,老師就聯系學生數數經驗,讓他們感受“四十多萬”是個龐大的數字,每秒數一個數,也要數上五天五夜。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陌生、抽象的學習內容有了具體、形象的感知,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根據學生興趣,調整教學順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巨大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在講 My Friends——B.lets talk時,老師特別注重研究學生學習的興趣,緊緊圍繞三維目標,創設了富有啟發性、內容新穎、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學習情境和游戲,他盡量把新知識和游戲融為一體,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喚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中參與學習的探究過程,孩子們學得輕松、愉悅,教學效果顯著。
三、依據課上生成,調節教學過程
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要讓課堂因生成而變得精彩,變得高效,就要實實在在地依據《新課標》精神,在課堂中巧妙抓住各種生成資源,及時調整預設。“教師不是工程師,也不是電視導演,而是節目策劃,是與學生共同創造未來的人,創造是沒有藍圖的,策劃只抓大方向、大輪廓。”所以,教師面對富有價值的生成資源,要及時將其捕捉并理智納入課堂臨場發揮范疇之中,根據實際需要調整教學,重新設置開放的適應學生需要的教學流程。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時,為孩子提供質疑機會:“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么?”孩子們稍作思考后紛紛提出:“我想知道植物媽媽要做什么?她都有什么辦法?”……老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激勵性評價并順學而導:“孩子們,你們會提問題,證明你們很會學習,只要大家用心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下面就讓我們到文中去尋找你們想知道的答案吧。”話音未落,教室里已書聲瑯瑯。伴隨孩子們抑揚頓挫的聲音放眼望去,他們表情豐富,富于變化……孩子們把自己融入了文本。老師見機行事,巧妙地利用即時生成的資源,緊扣課文,激勵了學生閱讀的興趣,拉近了孩子與文本的距離。
四、根據學生認知,確定教學方法
對兒童進行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要求,順應人的自然的本性,反對成人不顧兒童特點,按照傳統與偏見強制兒童接受非自然的所謂教育,干涉或限制兒童的自由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符合自身認知規律的教學活動中成長,這樣的教學才會更加有效。如,教學《用比例尺求兩地間的實際距離》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勇于質疑、解疑,老師因勢而導,把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老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學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因此,本節課建模過程清晰,目標達成順利,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總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發展權利,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自由、安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在輕松愉悅中學習、探究,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維結果。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全面、主動、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文喆.關于教學設計的若干思考.人民教育,2003(Z2).
作者簡介:王淑英,女,1969年1月出生,大專,就職學校: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第三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