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子宮全切術是臨床婦科常用的一種用于治療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癥和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病的手術方法[1],而傳統的子宮全切術多是開腹或經陰道進行的,隨著臨床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在臨床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由于腹腔鏡技術具有切口小、病人恢復快和住院時間短等優勢,在婦科的應用也更加廣泛。但腹腔鏡手術并發癥臨床已有報道,我們在病人圍術期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行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病人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31歲~56歲(42.26歲±5.43歲),均為已婚和已生育的婦女。100例病人中子宮肌瘤62例,子宮腺肌癥22例,宮頸上皮內瘤變Ⅲ度10例和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6例。病人手術時間70min~170 min,平均80min,平均住院時間6d。將100例病人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
1.2.1.1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觀察病人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變化,因病人及其家屬缺乏對于婦科新開展的腹腔鏡子宮全切術知識的了解,對此項新技術的安全性和手術治療效果等存在顧慮,擔心術后身體恢復情況及夫妻生活,病人術前易出現焦躁不安、恐懼、睡眠型態紊亂等不良心理反應及情緒變化。所以,術前對病人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耐心向病人講解術前注意事項及配合方法,介紹手術醫生的技術水平并讓同種手術后病人進行現身說法,以消除顧慮,并為病人提供安靜、舒適的治療及休養環境,同時護理人員將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貫穿在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對病人的一些疑問進行科學解答,并向病人及其家屬詳細說明手術中的麻醉方式和手術時間、手術前準備等,有效緩解病人術前不良心理反應,確保手術順利進行。②陰道準備:病人在術前常規做白帶檢查,確定病人陰道炎性反應陰性才可以手術,在手術前3d進行陰道準備,每天陰道擦洗2次,預防術后傷口感染。③皮膚準備:腹腔鏡手術范圍主要在腹肌組織結構薄弱處和臍孔,術前12h需要清潔手術部位的皮膚(如臍部、下腹部、會陰),故備皮時應注意對臍孔污垢的清除,可用肥皂水清理臍孔及其周圍,然后用碘伏液進行消毒,操作過程動作輕柔,避免損傷臍周皮膚組織造成感染[2],刮凈會陰處毛發,保證手術視野范圍的皮膚清潔、無菌、無損傷。④飲食護理:囑病人術前2d飲食應清淡無渣,并且在手術前一晚用肥皂液對病人進行清潔灌腸,要求病人術前10h禁食,6h禁飲,并向病人講解禁食、灌腸的目的及注意事項。告知病人術前避免食用一些產氣的食物,易導致腸管脹氣影響鏡下手術視野,影響手術操作。⑤病人準備:了解病人的一般情況,有無過敏史,做抗生素藥物過敏試驗;了解病人夜間睡眠情況,測量生命體征;檢查病人腕帶上的信息是否正確、完善,佩戴是否符合要求;病人首飾、義齒是否卸掉,妥善保存;病員服是否干凈、合體;手術病歷是否完善;手術部位的檢查報告結果準備(如核磁、超聲檢查報告單等);囑病人于術前1h排空膀胱。
1.2.1.2 術后護理 ①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術后護理人員應詳細了解病人的手術情況,嚴格執行全身麻醉術后護理常規,監測生命體征,密切觀察病人面色、意識等,安置病人去枕平臥位6 h,并且使病人頭部偏向一側,以利于口腔內分泌物流出,保持病人呼吸通暢,以防窒息。遵醫囑給予鼻導管吸氧6h,氧流量2 L/min,心電監測,密切觀察并記錄病人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對于心肺功能較差者嚴格控制輸液速度,避免心力衰竭發生。密切觀察病情,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積極協助處理。②觀察傷口、皮膚、會陰情況:觀察病人傷口出血、疼痛情況。評估病人疼痛部位、程度及性質,鼓勵病人及時說出不適癥狀,耐心向病人講解疼痛原因,及時采取緩解疼痛方法,必要時遵醫囑用止痛藥。觀察病人皮膚受壓情況,保持床鋪整潔、干燥,為病人提供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保持會陰清潔。③觀察尿管、引流管情況:術后應妥善固定好尿管、引流管,防止脫落,注意觀察病人尿液、引流液的顏色、量及性狀,如出現異常,應檢查尿管、引流管是否堵塞和扭曲等,保持管道引流通暢。并耐心向病人講解留置尿管、引流管的作用及注意事項,使病人了解相關健康教育知識,以便配合。一般病人在術后24h就可拔除尿管,引流管可根據引流量決定拔管時間,一般在術后48h~72h拔除。特殊情況根據病人病情適當延長拔管時間,留管期間加強尿道口及皮膚護理,尿道口護理每日2次,鼓勵病人床上翻身活動,預防泌尿系感染。每天更換引流袋并記錄引流量、色。拔除尿管后鼓勵病人多飲水、適當活動,拔管后4h內囑病人自解小便,并注意觀察首次排尿量,以促使病人膀胱功能盡快恢復。④觀察排氣、排便、飲食、活動:評估病人腸蠕動恢復情況,一般術后24 h~36h恢復腸蠕動。評估病人飲食量,術后如生命體征平穩、無惡心、腹脹等不適時,在手術后6h,可協助病人取舒適臥位并漱口,術后12h協助病人適當飲用少量的溫開水,如無不適,可少量食用一些流質食物,以維持機體康復所需營養,囑病人不要食用牛奶、豆漿等易導致腸脹氣的食物。在病人腸蠕動功能恢復正常后,指導病人食用一些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富含鐵的食物。飲食應遵循流食—半流食—軟食—普食的原則。⑤評估病人術后活動耐受程度及自理能力:護理人員應鼓勵病人早期下床進行適量的活動,講解早期活動的意義,制訂活動計劃,活動計劃應循序漸進。術后12h內協助并指導病人在床上進行翻身活動,給予必要的生活護理,并進行肢體按摩,做足背屈伸運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預防靜脈血栓的發生。術后24h協助病人在床邊活動,術后36h~48h可室內活動,術后72h鼓勵病人恢復自理能力。
1.2.1.3 并發癥觀察與護理 ①出血: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后最常發生的并發癥就是出血,主要發生在腹腔內和陰道殘端。所以在術后24h內嚴密監測病人的血壓、脈搏、呼吸和切口有無滲血等,保持切口敷料干燥。若術后24h發現病人陰道有少量出血,并且顏色為淡紅,則為正常的宮頸殘腔電凝殘跡排出,無需處理。但如果病人陰道的出血顏色為鮮紅色且伴有凝血塊,并且病人出現血壓下降、脈搏細速、面色蒼白等,應考慮有內出血的可能,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②皮下氣腫:皮下氣腫是腹腔鏡手術所特有的并發癥,主要原因是病人腹部壓力升高,氣體從氣孔逸出到皮下所致,或者是因為在氣腹時直接將氣體灌入皮下,體格檢查時能發現有捻發音,并伴有壓痛感,一般少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可自行吸收,無需處理。但嚴重時應立即給予4h的鼻導管氧氣吸入,氧流量為2L/min,進而促進皮下氣腫的吸收[3]。與此同時,應嚴密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檢查病人是否出現了穿孔附近局部刺痛或脹痛,疼痛是否在深呼吸或咳嗽時加重。囑病人及時說出不適癥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盡快解除病人痛苦。③肩背部或兩側季肋區酸痛:此為術后常見并發癥,屬于正常現象。此次研究中肩背部疼痛病人1例,兩側季肋區酸痛病人1例,尤其是在病人吸氣時加劇,一般發生在手術后1d~2d,正常在4d左右可自然緩解或消失。造成酸痛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刺激膈肌所致,手術中采用頭低足高體位,導致手術殘余的二氧化碳聚集于病人上腹部,興奮了膈肌及膈神經。所以在手術結束時應盡量排盡病人腹腔內殘余的二氧化碳氣體,同時在術后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并及時向病人講解出現不適癥狀原因,鼓勵病人多翻身,協助并指導病人適當做一些相關的按摩,能有效緩解酸痛癥狀。對于病情嚴重的病人,可調節病人的體位,采用頭低足高體位,使腹腔內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盆腔內,減輕其對肋間神經及膈神經的興奮,有效緩解病人肩背酸脹癥狀[2],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止痛藥。
1.2.1.4 出院指導 在病人出院時,告知病人注意飲食,加強營養,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及含鐵、鈣豐富且清淡易消化飲食。囑咐病人加強休息,適當活動,保證睡眠時間,勞逸結合。出院1個月到門診復查,以了解術后恢復情況,術后3個月內禁止性生活,不做重體力活動。如有不適及時就診。
1.2.2 觀察指標 ①焦慮評分:手術前及出院前1d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4]評價兩組病人心理狀況,焦慮自評量表由20個條目組成,計分方法:50分~59分為輕度焦慮,60分~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為重度焦慮;②并發癥: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③滿意度:發放滿意度調查表,分為滿意、不滿意兩項,以不記名形式填寫,當場收回。
1.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焦慮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及滿意度比較 例(%)
3.1 綜合護理干預可降低病人術后焦慮情緒 表1顯示,干預組出院前1d焦慮評分為(42.3±10.5)分,對照組評分為(61.5±9.6)分,干預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綜合護理干預使病人了解手術情況,消除了對手術的顧慮,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3.2 綜合護理干預可降低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42%)明顯高于干預組(4%),干預組2例病人中1例發生肩背部酸痛,1例兩側季肋區酸痛,經治療均治愈,康復出院。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病人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后,增強了護患之間的交流,使護士能及時了解病人的心理、生理問題,主動為病人講解疾病知識,病人對術前、術后相關知識有所了解,從而滿足了病人的健康需求,住院期間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醫護患關系更加融洽。結果顯示:干預組病人對手術治療效果及護理工作滿意度(100.0%)高于對照組(82.0%)。
總之,隨著臨床上內鏡技術和婦科微創術的快速發展,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用于治療各種婦科疾病也受到了臨床醫生的青睞。雖然,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疼痛輕和術后恢復快等優勢,但是由于腹腔鏡下進行全子宮切除術的難度較大,因此對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要求更高,運用綜合護理為病人提供全面的、科學的護理,不僅能提高護理質量,還能及時發現手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能顯著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病人滿意度。護理人員應積極做好住院病人的術前、術后護理,在手術中和手術后應嚴格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嚴密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傷口及全身情況,及時、準確、客觀地做好護理記錄,認真進行出院指導及健康教育知識宣教、合理指導飲食、積極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等。
[1]樂杰.婦產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45.
[2]馮雪梅,曾彩媚,李金連.腹腔鏡手術發生頸肩痛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832.
[3]王優君.婦科腹腔鏡手術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0(12):1194.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增訂版):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