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艷紅,田革新,薛海丹
90°側臥位是胸外科最常用的手術體位,具有術野暴露充分、便于醫生操作等優點。但由于肢體活動受限,局部長時間受壓,加上麻醉后干擾病人循環、生理功能,極易發生壓瘡和肢體神經損傷等并發癥[1]。由于傳統體位擺放姿勢不科學,體位擺放時間較長,病人體位不穩定,提高了并發癥的發生率[2]。為了增加病人舒適度,減少并發癥,我科對胸科側臥位擺放方法進行了改良,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3月胸科全身麻醉90°側臥位手術200例,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齡18歲~77歲(49.37歲±12.56歲);手術時間5h~8h(5.97h±1.66h);食管癌61例,賁門癌43例,縱隔腫瘤8例,肺癌47例,肺結核26例,多發性肺大泡15例。隨機分為改良組和傳統組各100例,兩組病人年齡、性別、體重、手術時間、疾病種類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側臥位擺放方法 傳統組采取傳統胸科側臥位擺放方法,麻醉后按手術部位需要使病人左側或右側臥,下側胸壁墊一腋墊以防下側手臂受壓;下側手臂前伸固定于托手板上,上側手臂固定于手支架上,雙臂與軀干保持90°;下腿伸直,上腿屈曲,兩膝間墊軟枕,臀部前后用骨盆固定架支撐,再用固定帶固定。改良組采取改良胸科側臥位擺放方法。①先將硅膠側臥位手臂保護墊置于手術床上,保護墊下緣與手術床腰橋或中線對齊,將手術床上半部整體下調使床面保持水平位。病人平臥于保護墊上,肩部對準保護墊橫槽位置。②麻醉后由兩人將病人輕移至床邊,使下側手臂自橫槽穿出,將病人下側肩部略向外拉,使病人肩部受力點移至肩背部。③將托手板對準手臂保護墊橫槽位置固定于健側手術床上,調節托手板與床頭夾角呈30°~45°;將手支架安置于托手板的前面[3],調節至適當高度,調節手支架萬象夾頭,使手支架與床頭夾角呈20°~35°,遠心端下垂10°~15°;保持雙上臂與身體擺放角度不超過90°[3],將雙前臂分別置于托手板和手支架上,雙肘關節屈曲朝向頭部,下側手背及腕關節處墊一軟墊,使雙臂自然彎曲呈環抱狀。④雙腿前后分開,下腿伸直,上腿屈曲,呈走步狀,上腿膝部和腳踝處用軟墊支撐,避免壓迫下腿;下側腳踝部用軟墊保護。⑤使用骨盆固定支架固定臀部,用固定帶固定膝部。⑥頭部用頭圈固定,耳郭置于頭圈中空部使其懸空。⑦術中根據手術需要適當降低床頭,以充分暴露術野。⑧擺放體位時要做到合理分工,麻醉師負責保護病人頭部,給予頭圈;巡回護士負責雙上肢的固定,術者和助手負責骨盆固定和下肢擺放,最后由術者和巡回護士共同檢查,保證體位安全舒適。
1.2.2 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兩組體位擺放時間。術后對病人舒適度進行評估,評估項目包括體位穩定性、皮膚受壓及術后病人肢體疲勞及神經損傷情況。并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調查手術醫師、麻醉師、巡回護士滿意度。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分析采用t檢驗、χ2檢驗和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體位擺放時間及病人舒適度評估情況比較

表2 兩組醫務人員滿意度情況比較 例
壓瘡預防是術中護理工作的難點[4]。胸科側臥位壓瘡發生率最高的部位為腋下側胸壁置腋墊處,占50%,其次為髂前上棘和血壓計袖帶壓迫皮膚[3]。本研究中,傳統組發生壓瘡9例,其中腋下側胸壁處5例,髂前上棘處4例,腳踝處1例,改良組血壓計袖帶壓傷1例,與文獻報道基本相符。垂直力是壓瘡最主要的因素[4],手術床墊過硬、體位架安置不當、使用約束帶過緊等情況,都會使病人所承受的壓力過大,局部皮膚缺血缺氧,易發生壓瘡[5]。傳統組使用普通材質腋墊支撐胸壁,支撐面積小,且腋墊受壓后形成不規則皺褶,增加了壓瘡風險。改良組使用一次成型硅膠側臥位手臂保護墊,該墊呈坡形結構,由頭墊、手臂橫槽和腋墊三部分組成。病人側臥后,胸部支撐面積增大,體重形成的垂直力均勻分布,緩解了下胸壁和髂前上棘處壓力。手臂從橫槽穿出后,肩部固定于橫槽內,避免了體位上下移動;雙腿前后分開,有效增加了下肢支撐面積和體位穩定性,減少了剪切力的產生。上腿膝部和腳踝處放置保護墊,減少了上腿重力給下腿造成的壓力,有利于下肢血液循環,減少下肢靜脈血栓和壓瘡風險。由表1可以看出,改良組壓瘡及體位移動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P<0.01)。
舒適度是體位護理的重點內容。傳統組手臂前伸平放于托手板上,使手臂肌肉過度伸展,各關節和韌帶過分牽扯;由于開胸手術切口位置較高,要求上肢盡量外展靠近頭端,術者身體擠靠牽拉上肢,造成上肢長時間過度外展、外旋,易導致臂叢神經損傷[1]。改良組將病人下側肩部略向外拉,使病人肩部受力點位于肩背部而不是肩峰部,同時使胸廓舒展,解除肩部及腋窩壓力[6]。經醫護人員反復親身體驗,證實人體在睡眠狀態下,雙前臂朝向頭部夾呈20°~45°時最舒適。在保證雙上臂與身體擺放角度不超過90°的基礎上,將雙肘關節屈曲朝向頭部,雙臂自然彎曲呈環抱狀,保持睡眠樣舒適狀態[1],既增加了術者操作空間,減少術者身體擠靠給上肢造成的牽拉;又避免了各關節、韌帶、肌肉的過度伸展和牽拉。由表1可以看出,改良組神經損傷和肢體不適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P<0.01)。
本研究改良組先將側臥位硅膠手臂保護墊放置于手術床上,較傳統組麻醉后再放置腋墊節約了時間,更符合節力原則;改良后體位更加穩定,減少了需要反復調整體位的時間;麻醉師、巡回護士、術者和助手分工合作,既避免了互相依賴造成的時間浪費和重復勞動,又增強了團隊合作和互助精神。醫生滿意度測評有助于提高手術室護理的業務水平[7]。由于側臥位手臂保護墊頭墊過高,直接放置則床面呈頭高位,不利于麻醉操作。改良組將其下緣對準手術床腰橋或中線位置,然后將手術床上半部整體調低,保持床面呈水平位,以滿足麻醉操作需求。同時,其腋墊為坡行整體設計,較傳統腋墊術野顯露程度稍顯不足,手術中可適當調低床頭,通過頭肩部的牽拉使胸部術野顯露更充分。如能對側臥位手臂保護墊進一步改進,精確計算各部位高度和比例,使之操作更便捷,則效果更佳。
[1]于美華,何麗云,謝瑋娜,等.改良側臥位在手術體位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3):4009-4010.
[2]崔樹枝.全身麻醉手術側臥位病人的護理[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1,28(2):173-174.
[3]朱琳,段清萍,李英姿,等.側臥位開胸術患者術中壓瘡的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7):768-771.
[4]劉迎春.手術中壓瘡的影響因素及防護進展[J].當代護士,2013(1):6-7.
[5]陳云超,唐曉娟.手術過程中壓瘡高危因素分析及防范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15):1358-1359.
[6]周力,吳欣娟.安全手術體位圖譜[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53.
[7]劉紅.醫生滿意度測評對改善手術室護理工作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