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玲
文獻報道,多數孕婦對行剖宮產有抵觸心理[1],均對剖宮產給母嬰近期或遠期帶來的影響表示擔心。但有80.13%產婦認為自然分娩疼痛無法忍受[2],尤其在我國由于硬膜外分娩鎮痛應用率不到1%,選擇自然分娩孕婦遠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3],其原因主要與我國產婦采用剖宮產來緩解分娩疼痛的方式有關[4]。本研究通過量化評估產前、產中及產后兩種分娩方式疼痛程度,旨在探討產婦對剖宮產與自然分娩疼痛評價,了解兩種分娩疼痛真實體驗及醫院緩解分娩疼痛的有效性,為產婦選擇合理分娩方式、提高分娩鎮痛質量提供依據。
1.1 對象 選擇2012年7月—2012年11月在我科分娩產婦372例,其中自然分娩85例,主動剖宮產167例,被動剖宮產120例。年齡19歲~36歲(25.14歲±7.87歲);孕周36周~40周;初中及以下73例,高中或中專182例,專科及以上117例。納入標準:初產婦、單胎、娩出活胎、無精神疾病史、自愿參加本調查。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應用自行設計的產婦分娩疼痛調查表,由3部分組成。①一般資料:包括產婦姓名、年齡、受教育程度、孕周及孕次等個人情況。②疼痛評估:采用五指疼痛評分表[5],將主觀疼痛轉化成客觀測量值以了解產婦對分娩疼痛不適的預測及記憶。該表采用5級評分描述疼痛,大拇指表示5分,代表無法忍受;食指表示4分,代表疼痛劇烈;中指表示3分,代表中度疼痛;無名指表示2分,代表輕度疼痛;小拇指表示1分,代表輕微疼痛。③分娩鎮痛需求:了解產婦對各種鎮痛方式的理解與需求,包括藥物鎮痛、物理鎮痛、鎮痛泵鎮痛及其他鎮痛方式。疼痛預估值指臨產開始至第一產程內疼痛預測值;疼痛真實值指第二產程開始至產后/術后12h內最疼痛時體驗值;疼痛回憶值指產后/術后12h后至分娩后30d疼痛回憶值。
1.2.2 調查方法 分娩全程由研究人員負責記錄。入院時,調查人員即將此次調查目的方法及鎮痛方式給予詳細講解說明以取得產婦及家屬配合。記錄產婦基本情況,分娩時由產婦根據感覺情況在疼痛量表中選擇自己預測和感受的疼痛值,并了解產婦希望采用何種分娩鎮痛方法;于產后30d對其進行電話隨訪,要求產婦對分娩疼痛進行評價。
1.2.3 質量控制 調查由研究人員全權負責防止發生偏倚;由雙人記錄核對數據后輸入;堅持知情同意原則對產婦及家屬如實匯報調查相關內容;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以保持與產婦院外聯系,防止失訪。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進行描述,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描述,使用方差分析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分娩疼痛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分娩疼痛評分比較(±s) 分

表1 分娩疼痛評分比較(±s) 分
項目 預估值 真實值 回憶值 F值P 3.80±0.84 4.63±0.55 4.42±0.89 1.444 0.274剖宮產 3.01±0.71 4.60±0.541)3.82±0.84 5.442 0.021 t值 1.372 -0.343 1.177 P 0.242 0.749 0.305選擇方式 主動選擇 2.86±0.44 4.40±0.531)4.04±0.96 5.360 0.022被動選擇 3.44±1.14 4.80±0.451)3.03±0.97 8.167 0.006 t值 0.885 1.002 -2.138 P 0.426 0.374 0.099 1)與預估值比較,P<0.05。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
2.2 自然分娩與剖宮產鎮痛方式選擇 自然分娩中,15例(17.65%)產婦選擇鎮痛泵持續鎮痛,54例(63.53%)選擇物理鎮痛,16例(18.82%)選擇藥物鎮痛;而剖宮產產婦中,217例(75.61%)選擇鎮痛泵持續鎮痛,30例(10.45%)選擇物理鎮痛,40例(13.94%)選擇藥物鎮痛。自然分娩與剖宮產分娩選擇鎮痛方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5.01,P<0.01)。
3.1 剖宮產產婦疼痛預估值低,自然分娩疼痛遠期影響較大本研究結果顯示,剖宮產產婦對分娩疼痛預期遠低于真實體驗值,而主動選擇剖宮產產婦預估疼痛較真實值更低,表明主動剖宮產產婦對通過手術分娩減輕生產痛苦期望較高,使其忽略了術后疼痛,特別對于強烈表示無法忍受自然分娩疼痛而選擇剖宮產產婦,即使在采用術后鎮痛治療后,仍較自然分娩產婦對分娩時疼痛記憶深刻。而被動選擇剖宮產產婦對分娩時疼痛預估值比產后回憶值高,分析原因可能與產婦對剖宮產手術與術后疼痛有一定客觀了解,使其心理準備較充分,另一方面與其對母嬰安全關注度高于對疼痛關注度有關。本研究發現,剖宮產分娩疼痛真實值低于自然分娩產婦,說明剖宮產相較于長達10h以上的自然分娩過程,產婦持續長時間疼痛,即使分娩后疼痛遠低于剖宮產,對于產婦來說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提示醫護人員在產前宣教時,應對剖宮手術進行詳細分析,使其正確認識手術對身心產生的影響,不宜將疼痛緩解寄希望于手術水平的提高或術后鎮痛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產后30d疼痛回憶值,自然分娩產婦疼痛記憶并未隨時間延長而減弱,表明分娩疼痛可能產生一定遠期影響,醫護人員應加以關注。原因可能與分娩疼痛是疼痛最高級別的觀念深入人心有關。
3.2 剖宮產產婦術后鎮痛不理想,自然分娩提倡開展硬膜外麻醉緩解分娩疼痛 剖宮產產婦以椎管內硬膜下聯合麻醉方式為主,術中鎮痛效果快速確切,疼痛出現于產后[6]。而術中麻醉與產后鎮痛綜合作用往往加重術后疼痛。同時為了防止產后出血和感染,產后需要持續6h腹部按壓以排出宮內淤血進一步增大產婦術后疼痛。本調查顯示,剖宮產后采用鎮痛泵靜脈持續給藥止痛者占75.61%,13.94%產婦選用肌肉注射鎮痛藥物緩解疼痛,而采用物理方式止痛者僅10.45%。由于藥物吸收入血后不僅會產生有惡心、嘔吐、頭暈等一系列副反應,還可能對產后哺乳和產婦產褥期身心產生影響。因此,對于剖宮產產婦,在采用安全、副反應小的藥物鎮痛同時,應鼓勵選擇物理方式進行鎮痛,以減少藥物的使用。子宮收縮是自然分娩產婦疼痛主要因素[7]。同于宮頸口急劇擴張,胎兒下降撐開骨盆,即使在臨產前肌肉注射派替啶鎮痛效果仍輕微,產婦分娩疼痛依然較高,說明分娩中鎮痛不充分。另外,派替啶可以透過胎盤屏障,使用不恰當會影響胎兒呼吸,導致新生兒呼吸窘迫。目前,經硬膜外鎮痛可以安全有效緩解陰道分娩疼痛,通過椎管內硬膜外腔隙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入后使其充分發揮阻滯盆腔內感覺神經的作用,而對運動神經的影響小[8]。因此,自然分娩時宮縮疼痛被大幅度減輕,使產婦能夠積極配合分娩。
綜上所述,主動剖宮產產婦對于手術鎮痛期望過高且對術后疼痛認識有偏差,以至出現分娩疼痛預估值與真實值有所出入;同時對自然分娩孕婦應做好分娩中鎮痛工作,使其達到理想效果。因此,醫護人員應對產婦進行積極的產前教育,正確認識剖宮產和自然分娩對身心的影響,便于她們做出正確合理分娩方式的選擇。大力提高分娩鎮痛護理,發揮其正性作用,以減少剖宮產率。
[1]葉慧君,江延姣,阮芝芳,等.分娩疼痛程度及其相關因素與分娩結局[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46(10):753-757.
[2]柳慧,林雪梅,冷冬梅,等.不同分娩方式的孕產婦對分娩疼痛的預期值與實際經歷的調查[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41(2):362-365.
[3]南桂英,曹迎風,王慧玲,等.對護士進行疼痛知識培訓以提高產婦對疼痛護理滿意度的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4):2920-2921.
[4]劉婷,鄔燕萍,杜艷鴻,等.陰道分娩后產婦會陰疼痛狀況調查與干預[J].中國護理管理,2011(9):74-75.
[5]戴文英.“五指疼痛評分模型”在疼痛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3):11-13.
[6]陳少群,楊翠萍,黎智勇,等.不同健康教育形式對剖宮產產婦行自控鎮痛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4):4-5.
[7]陳光虹.硬膜外麻醉對產婦分娩疼痛及血清皮質醇水平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31):96-97.
[8]成金煥,溫穗文,林潔容,等.全產程分階段應用拉瑪澤分娩法對產婦疼痛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