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學科,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有力工具。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做題對付考試的層面,而應該從解題過程中學到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學好數學是一種能力,享受數學是一種體驗,如果能將數學文化融入生活,那就是一種“獨上高樓”的境界。
關鍵詞:玩中學;學中做;幽默;生活;評價
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在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數學的抽象性,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因此要求數學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思考。如何讓學生對枯燥的數學課堂感興趣,這是每個小學數學教師永恒探究的主題。下面我談些粗淺體會。
一、游戲教學,學生在“玩”中學
著名教育家劉良華有一句有關學習的隱喻:學習就是玩游戲,學生為什么喜歡玩游戲,原因在于反饋與矯正及時。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如,在教學《游戲公平》這節(jié)課時,我做了以下教學準備:活動記錄卡、骰子、白球各5個,黃球1個。(1)摸球游戲:告訴學生盒子里有一些球,問孩子們想不想進行一次摸球比賽?比賽規(guī)則是這樣的:全班分兩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男、女生各選一個代表摸球,每次從盒子中摸出一個球,然后放回,每人各摸10次。摸到白球的次數多女生贏,摸到黃球的次數多男生贏。其余學生記錄摸球的結果,看看是女生贏還是男生贏。(2)體驗不公平。結果當然是女生贏,表揚女生真了不起,這時問男生有話要說嗎?男生肯定覺得不公平,再追問為什么不公平?(男生:盒子里白球比黃球多,女生贏的可能性大。)這時倒出盒中的球:5個白球,1個黃球,真的和男生說得一樣,看來這個游戲還真不公平,那怎樣的游戲才是公平合理的呢?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進入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生機盎然,孩子們覺得學數學就是“玩游戲”。游戲讓學生品嘗到了成功的樂趣,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
二、親身體驗,“學數學”變成“做數學”
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寫有一段話:我看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見動手操作、實踐、探索有多么的重要。比如,在教學《千克與克的認識》這節(jié)課時,如果單純地用講授的方法,教師很難講清,學生也很難理解。所以必須親自去稱一稱、掂一掂,才會有切身體會,才能真正理解,印象深刻。
三、幽默風趣的“另類”教學語言
一名數學教師,很多時候的致命弱點就是語言生硬。數學教師如果能發(fā)揮好語言功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表達抽象嚴謹的數學思想,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提問學生,質問理由,來句“yes or no?”“why?”讓學生腦子靈機一動;回答問題正確,送上一句,“very good!”“you are the best!” 等鼓勵,讓數學和英語來次“小小聯姻”,學生也會非常感興趣。
不得不承認,在數學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可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睿智,它激活了課堂氣氛,調節(jié)了學生情緒。數學語言的生動、形象,打破了沉悶的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主動獲取知識。
四、密切聯系生活實際
數學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多舉生活實例幫助孩子們理解數學知識,從孩子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讓他們覺得數學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在教學《認識平行線》這節(jié)課時,如何理解“同一平面內”這個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孩子們判斷: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不是互相平行就是互相垂直,這時會出現爭議。然后出示部分立交橋的圖片,把它們看作兩條直線,讓學生觀察,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嗎?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互相垂直嗎?學生發(fā)現也不是互相垂直。再讓學生觀察,充分討論,發(fā)現這兩條直線根本不在同一平面內,由此學生明白了,我們在說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時要說明在同一平面內。
五、飽含激勵,及時評價
教師的評價應發(fā)自內心,對學生的贊美必須真誠而親切。如果學生回答正確要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學生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如果學生回答錯誤,不能直接批評或者不予理睬。老師應給予鼓勵:說錯是正常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老師也會有口誤和筆誤。沒關系,請再說一遍。
我的教育生涯還有很長一段路,對于數學課堂教學還要不懈地研究。希望孩子們都能喜歡數學課,感受到數學課堂的美麗靈動。
參考文獻:
[1]王江.原來可以如此美麗: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評價語言[J].數學之友,2011(02).
[2]張舉鳳.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加美麗[J].學周刊,2011(04).
作者簡介:劉曉靜,女,1987年12月出生,江蘇省蘇州人,本科,就職學校:黃橋實驗小學分校,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