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效的作業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針對作業布置、作業完成、作業批改及作業反饋四方面談了在平時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關鍵詞:思想品德;作業;有效性
長期以來,教師為訓練學生形成解題技能技巧的操練功能,布置的作業量往往偏多。為了按時交作業,學生有的生搬硬套、胡亂拼湊,有的則不惜抄襲他人作業,教師天天都得面對一大沓作業,苦不堪言。師生雙方都吃力不討好,收效甚微。作業的問題,讓許多教師傷透了腦筋。
一、作業布置
作業布置的指導思想:依據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要求;遵循當年本市思想品德學科中考考試說明的規定;體現課改的基本理念和新時期初中生的培養目標要求;緊扣現行思想品德教材,服務于思想品德教學。
作業布置原則:體現基礎性、科學性、人文性、導向性。
作業布置思路: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倡導思想品德學科核心價值理念,總結借鑒歷年來本市中考試卷的經驗,結合當前時政熱點,及當前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思想品德課教學源于生活、回歸教材,實現教材與現實生活的交融,注重聯系學生心理道德素質來設計作業。
作業布置的形式:首先是配套練習冊,不用是浪費,但不能全用,因為練習冊很難完全跟上當年思想品德科的考試步伐,有的內容早已過時,有的不適合本地區的考試形式和要求。選擇是關鍵。如果沒有針對性,“全盤接收”會給學生增加作業負擔,還會養成學生不認真對待作業的習慣,甚至對作業產生厭惡感。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般不把練習冊作為必須全部完成的作業來布置,每次作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堂教學目標從中精選出合適的作業。總之布置作業時要力求少而精,讓學生既“減負”又“增效”。其次是自編作業,這是我多年來在本校思想品德科倡導的作業布置形式,其特點是教師根據所教班級學生情況來布置,可多可少。作業題與所學的知識聯系緊密,難易適合。其中要包括讀的作業,內容體現出教材的基礎點、重點和難點。作業在課堂進行中布置,一方面學生為了完成作業,必然會上課注意聽,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課后針對性的鞏固題能讓學生有種“學有所獲”的感覺,培養課后積極主動地自我挑戰、自我探索的精神,這對于即將面臨升學考試的九年級學生更是大有裨益的。有時,光靠多練是不行的,只有練得準,練得巧,練得及時,練在刀口上,效果才會更大。倘若每次作業有深有淺,有一定的梯度,又能真正考查到教學目標,必然使全體學生“人人有所獲”。
二、作業的完成
作業的完成是作業過程的核心,是落實作業實效的關鍵。我平時主要是檢查學生的自編作業,最好的方法就是小測,一學期下來,有的學生要用一到兩本作業本,感覺自己是在實實在在在教學,學生是在實實在在在學習,很扎實,也不會有很大的負擔。學生有時還會追著教師布置作業,追問著什么時候要小測。總之,學生在這寬松、現實而又緊張的氛圍下才會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同時也為下一輪單元、期中、期末考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
三、作業的批改
批改作業,教師從中可獲取教學反饋信息,為下一步教學設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對作業的評判,學生可得到自查自改的指導,從而不斷進步。我的作業主要以小測形式反映出來,理所當然是全批全改,有時甚至要當堂批改。比如,現在的學生,每次要小測時,總有一部分學生特別的迫不及待:“老師,要開始了嗎?我已經做好準備了?!笨紤]到遺忘規律或者有些學生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小測前我會再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準備,這時往往效率特別高。大部分學生會拼命地復習。已做好準備的學生會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當場拿給教師批改,教師也會以最快的速度批改好,這些學生往往成績很不錯,特別有成就感,同時也會對其他學生產生一定的壓力。
四、作業的反饋
作業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成,而是為了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及時的反饋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我認為作業的反饋主要體現在作業講評,講評課不是簡單地與學生對答案的“一言堂”,而應把能力培養落到實處。學生在做作業時最經常犯的錯誤是:概念把握不準確;審題不到位,答非所問;回答問題缺少發散思維;口語化嚴重;運用課本知識能力欠佳;答題角度單一等現象。面對這些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把解題技巧和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克服簡單校對答案的模式,架起試題與課本知識的橋梁。具體可以從幾方面入手:(1)審題。解答好開放性試題,審題是關鍵。教師要講清各類題型的解題思路和要求,抓住問題的關鍵詞、關鍵字、關鍵點,找準答題的方向。(2)回歸課本?,F在很多地市的思想品德課試卷很重視回歸課本,中考的很多試題都出自教材、源于教材,或在教材基礎上略加變化。大部分試題多是考查課文中某一部分或某幾部分的相關知識點,這就提醒我們要充分發掘和利用好教材資源。這是講評課最應重視的環節,不容忽視。(3)糾錯。講評時應重點講評學生答題產生錯誤的原因及糾錯的方法,讓學生摸索解題規律,努力提高解題的正確率。(4)規范答題。注意對學生答題規范的培養和訓練,在答題卡有限的空間如何簡明扼要組織答案,表現在:用學科語言作答;回答要有條理性,突出重點;平時盡可能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整齊等。(5)提升??荚囶}背景材料千變萬化,問題的設計角度也多有不同,但題在書外,理在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有關知識,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自己組織答案,這樣才能不斷積累解題經驗,掌握解答不同題型的方法和技巧,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有一個正確的作業觀,明確作業的功能、設計、使用以及批改,將直接影響學科教學的成果。這樣我們的作業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成為課堂教學一個良好的延伸。
參考文獻:
[1]朱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楊九俊,吳永軍.建設新課程:從理解到行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游彩秀,女,1969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漳州市第八中學,研究方向:中學政治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