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生
慢閱讀,就是用足夠的時間去閱讀、分析文本,不急于趕路,而是慢慢用心傾聽、用心欣賞作品。讓慢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閱讀方式、一種閱讀習慣、一種閱讀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突破”。
一、靜——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一些公開示范課中經常看到老師讓學生帶著問題靜讀,為了讓學生回答出好答案,老師在學生靜讀時不斷提醒。筆者以為,所謂靜讀應該就是讓學生在不受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靜靜地讀,讓學生直接面對作品,用他們自己的眼去觸及、用自己的心去撫摩作品,使他們在閱讀中學習閱讀。
(1)妙詞批注法:有些字、詞,極富生命力,一個妙詞能顯盡作者情思,觸人心弦。如一學生在靜讀柳宗元《江雪》時,對“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作出如是批注:“‘雪字用得太妙了!柳宗元一反常態不釣魚而釣雪,寫得實在太妙了,釣魚只是一種興趣與愛好,而釣雪是一種境界,一種心態。‘釣的不是魚,釣的是一種心情啊!”
(2)妙句批注法:有些句子或富有哲理或令人深思或精彩感人,有助于理解作者所抒之情、所托之志、所言之理。如一學生靜讀完《羚羊木雕》時,在結尾句“可是,這能全怪我嗎?”旁邊批注:“不怪你嗎?誰叫你自作主張,爸爸送你的東西怎么能隨便送給人呢?可是既然送了,媽媽至于這樣嗎?難道一個木雕真比純潔的同學情誼更珍貴嗎?”
(3)脈絡批注法:理清文章脈絡是學生初步讀懂文本的標志,是學生在自主學習文本是必做的功課。如一學生閱讀《小石潭記》時,做了如下批
注:“‘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境過清,不可久居,作者游玩心情的驟然變化不正是他被貶,懷才不遇的真實寫照,再美的風景也只是短暫的,而內心的苦悶卻如影隨形難以排解。”
(4) 疑問批注法: 有“疑”,學生才會有“問”;有“疑”,學生才能主動去學習;有“疑”,才會有智慧的碰撞。如一位同學讀到高爾基《海燕》中的“烏云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時,這樣批注:“‘波浪不是象征著人民群眾的力量嗎?‘雷聲不是象征著反動勢力嗎?為什么人民群眾會去迎接反動勢力呢?這好像與作者的主旨不符。”
二、細——輕攏慢捻抹復挑
琵琶彈奏,指法甚多,攏、捻、抹、挑……亦頗為講究。慢閱讀也需要巧用方法精雕慢琢,才能演奏出閱讀教學的華美篇章。
(1)抹——猜讀;即聯想激趣。就是在學生閱讀文本前,先看題目利用已知知識與方法產生聯想,猜課文內容。或是讀了前半部分猜后半部分內容甚至是課文的結尾。這是一個讀思結合的過程,有利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的效率。
(2)攏——略讀;即整體感知。王榮生教授曾說:“提倡整體感知的本意,是試圖用‘整體直覺的傳統方式,來取代學生閱讀的那種‘肢解分析。 ”故略讀,并非草草地讀一遍課文,而是要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情感,掌握文章的大局。這樣才能不歪解文意、曲解作者的本意,傾聽作品,與文本、作者對話。
(3)挑——跳讀;即局部揣摩。牽牛要牽牛鼻子,閱讀文章亦如此。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文章,不是名家經典,就是美文佳作。每篇文章都有最閃亮的段落,這些段落最能突出主題,升華情感或富有哲理,令人深省。引導學生局部揣摩,就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
(4)捻——精讀;即“咬文嚼字”。就是“咬”住重點段落、關鍵句子,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嚼”出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思想情感,讀者的真切感悟。
三、動——大珠小珠落玉盤
一切的閱讀最終都要“學生”自己去實施、體驗,所以慢閱讀的最終突破點也終歸落在學生“動”起來,否則再好的閱讀方法都終將成為紙上談兵。
(1)師生互動。師生互動并不是課堂上師問生答,老師的提問牽著學生的思維轉,而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全過程。課前,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學情、制訂適合的學案,讓學生肯“動”起來;課堂上,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并提出問題,教師善于傾聽、適時點撥、及時激勵表揚,讓學生愿“動”起來;課后,引導學生總結課堂中產生的新疑惑、新問題,“學然后知困”,激發學生學習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會“動”起來。
(2)生生互動。陶淵明說過這樣的讀書之道:“奇文共賞析,疑義相與析。”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進行智慧碰撞,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這里所說的“合作互動”不是簡單的小組合作,由組長或幾個學習好的學生說了算,應該是讓每個成員都參與“自主學習—比較完善—內化提升”的過程。
(3)生本互動。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與文本互動的過程中,老師首先應給足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時間,提供必要的閱讀補充,如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等;其次,應該在閱讀方法上指導學生與文本互動;再次,應該鼓勵學生寫出與文本互動的收獲、個性見解,教師要及時引導,以免學生個性曲解文本。
美學大師朱光潛在《談美》結束的時候送青年朋友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人生是這樣,讀書是這樣,解讀文本也應當是這樣,讓學生慢慢地用心去讀,喚醒學生閱讀的主體意識。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濯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