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
一個民族的現代化的根本手段,是語言文字的現代化。在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上,推翻儒家經典,倡導白話文等語言文字革命都是語文教育為中國語文現代化,乃至社會的現代化做出的探索。小學語文是民族語言文字的啟蒙教育和基礎教育。如何促進中國語文現代化進程中的良性發展,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尺度。
小學語文教育語文現代化關系小學語文是民族語言文字的啟蒙教育和基礎教育,小學語文教育在歷史發展、教育技術等方面對中國語文的現代化都有深刻的影響,而通過歷史的梳理,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教育的現代化是一把雙刃劍。如何促進中國語文現代化進程中的良性發展,需要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尺度。
一、名詞變更下的主體轉移
早在“戊戌變法”之后,部分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開始創辦新式學堂,這種新學模式甚至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御史黃瑞麟奏請成立“京師女子師范學堂”,清政府學部在斗公府舊址建校,宣統元年(1909)京師女子師范學堂建成,開始培養能夠從事明顯區別于傳統私塾教育的新學教育人才。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白話文以后,撰寫的半文言、白話文為表達語言的小說、雜文、時政評論紛紛出版或見諸報端,對儒家傳統予以批判,私塾教育的經典被質疑,新式語文教育有了更為廣泛的基礎,使新教育得以開展。民國以降,語文教育成為教育體系中的一門獨立學科,被稱之為“國文”,在中小學開展以語言文字使用為目的的教學,區別于私塾教育中利用儒家經典既進行語言培養,又進行人格與世界觀培養的無分科模式。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門在語文教育中,借鑒西方羅馬字母拼音文字的形式,用漢字注音的方式進行語言文字教學,同時利用拼音發音的標準化制定“國語”,推行全國統一的的語言文字教育,利于文化傳播,也便于使漢語擴展到中華文化圈之外的國家和地區,使中國在世界的舞臺加入了現代化的進程。
1948年,時任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的葉圣陶先生起草《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草稿》,自此,現代教育中有了“語文”一詞。葉圣陶先生在《認真學習語文》中指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叫語文。”1949年下半年起,“語文”一詞在中國大陸普及開來,取代了“國語”和“國文”這些名詞。新的漢語拼音方案使中國語文的現代化進程邁出了更重要的一步。
中國語言文字教育的歷史變革不僅僅是從沒有統一學科稱呼,到國文,再到語文的變化,伴隨改革而改變的是課堂教育主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私塾先生帶領學生以念、講、背、考、打的單一手段教學為主體,逐步發展到以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學習方法進行語言文字學習與應用為主體。這個主體的改變,直接反應了現代化進程中,民族語言文字教育發生的質變。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尊重的是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民主國家和民主政治存在的基礎之一,這一切都是現代化進程所必備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價值觀的體現。
二、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帶來的矛盾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有條件的地區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大量使用動畫、幻燈演示文稿(PPT),甚至是交互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呈現的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的主要精力從盯著教師本人,變為緊跟教學課件本身,有助于學生把注意力分配到實際要學習的內容上。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忽視教育技術現代化帶來的一些問題。
首先,語文現代化進程中的學科化,使民族語言文字從人文社會科學異化到用自然科學的模式進行了解構,使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出現了模式化、程式化、規范化。這些程式化的影響日益深入,形成了一套價值評判體系,影響到教師教案的編輯、課堂組織模式,隱形地規定了必須如何開始引入課文,如何解釋文章結構,如何模仿范文再創作,將語文課堂教學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局限在工具性學科的層面上,而閱讀課引導學生對文章提到的思想內涵、文化要義、語境解讀,或者民族傳統審美心理結構的理解和把握,缺少適當的評價依據和標準,很多時候語文教學與英語教學在技術手段、評價方式上沒有根本區別。
語文的現代化過程,勢必是傳統文化與“去民族性”之間矛盾共生的過程。盡管“課程標準”反復提到傳統文化,但在沒有明確評價標準的情況下,語文教育不可避免地成為語言工具教育,而把傳統文化、審美趣味分解到思想品德、美術、音樂等課程。但這些課程并不被大多數人所重視,也與成績評定、升學考試沒有直接聯系,久而久之,傳統人文素養在現代化進程中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現代化成長而消失。因為,母語教育已經不再用經典文本提供中國民族傳統思維模式,依靠語言文字傳播的民族傳統在現代化進程中被中斷。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擁有高學歷,卻不會品讀詩歌,分不清對聯的上下聯,讀不出文章層次,不能清晰斷句等問題,都與語文的現代化有著密切聯系。民族性的喪失,使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處于迷失狀態,失去自我也就不能更好地實現現代化目標,文化安全受到嚴重沖擊。作為母語啟蒙教育的小學語文教育,在完成基本的識字、語法、應用教育之外,還應當注重加強民族傳統教育并與考核實際掛鉤,切實完成新課標與新大綱規定的教育教學任務。
其次,語文教育的現代化技術手段,使教師發生了異化。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職責是依靠師生溝通、交流來實現的。現代技術手段使師生課堂的溝通發生了轉變,課件、幻燈片演示的教學手段使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產生了依賴性,面對面的溝通成為人與圖像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信息量的同時,也削弱了信息獲取程度的判斷。在現代化進程中,教師從以組織課堂為基礎發展教育技術,演變為通過技術手段組織課堂。在各大城市有條件的學校,幾乎逢新課文必有PPT,大量的備課時間和精力,花在制作演示課件上。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書寫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培養訓練。演示文件能夠通過圖像生動地演示筆順,但無法取代教師講解書寫的板書時,學生通過實際觀摩書寫方法得到的間架結構、用筆的起承轉折、頓筆收筆的力度。在信息媒體技術普及的當下,這些問題往往被忽視。
教師依靠自身組織課堂的能力,是開展教育教學的基礎,但在現代化模式下,各種基本功測評卻極少涉及這個能力的測試。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清醒地意識到現代化教育是一把雙刃劍,在拓展教學手段、培養個性化發展的同時,民族性和文化自覺也在經受嚴峻考驗。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啟蒙階段的教育,更應該把握現代化的“度”,努力探索適合中國文化進步,切合民族傳統的個性發展模式。小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成敗,不僅關系到教育工作目標本身是否順利完成,還關系到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發展方向,關系到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認真學習語文[A].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1980.144.
本文系2012年度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參評論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