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嬌
教學要著重對學生的潛能和智力進行開發,根據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特點,加強直觀教學和操作訓練,促使學生思維由感性向理性轉化,強化和提高學生主動認知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教學創新教育培養策略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中重中之重的任務。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創新教學活動。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健康發展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加快教學手段現代化進程,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教學要著重對學生的潛能和智力進行開發,根據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特點,加強直觀教學和操作訓練,促使學生思維由感性向理性轉化,強化和提高學生主動認知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創新教育中培養學生素質呢?我談一談我多年的教學經驗。
一、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
創造思維的捕捉,離不開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題意識。所以,教師應隨時注意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新學期開學的第一節語文課,我向學生明確指出:“從現在開始,你們就是這本書的主人,我和你們一起學習語文知識,學習自己的事,學習我們身邊的事,就要靠自己努力才能成功”。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結構與環節,要考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考慮啟發學生從思維障礙中沖出,也要考慮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表現和發展的機會。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一些問題,以引導學生的好奇和思考。這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所以說創造思維的靈活性就是善于根據事物發展變化的具體情況,及時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問題的假想和新方案,也就是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學生在做題時不要就題套用現成的方法,而是要在正確領會原題的基礎上,或者適當改變一下問題的方法,便于用已知條件來解決或者要通過進一步分析,并能夠找出隱含的本質的已知條件,從而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創造的前提和關鍵,只要有了創新意識,就可以抓住創新機會,從而就產生了創新方法,啟動創新思維,從而獲得創新成果。創新意識的培養也就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的培養。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的引導下,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智慧,就把創新激情釋放出來了。
我認為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是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的前提,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他們經常會對一些事物感興趣,發出質疑,從而產生好奇的心理,這正是創新意識的萌芽階段。我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創造這些環境,課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問:“你能根據8加幾的方法計算7加幾嗎?”“你知道為什么車輪子要制圓的嗎?……同學之間也常常開展相互質疑的活動。疑問使學生產生好奇,好奇又使學生萌生出想實踐想創新的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認為,疑問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創新思維也就應運而生。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數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時,先出示兩個圖形,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同學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還有的同學用1平方厘米單位測量。我在肯定了學生的積極想辦法,開動腦筋同時,又提出新的問題:“要知道學校操場的面積還能用這種辦法嗎?”同學生們知道用這種方法麻煩,也不實際。那么,有沒有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產生疑問,引起思考,是需要學習的開始。疑問使學生萌發出求知的欲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對新知識的探究。探求的開始正是創新意識喚起之時,創新正是從這里起步。
三、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敏銳地把握機會,并能勇于探索實踐的精神狀態。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學生敢于創新,關鍵是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和諧、民主、寬松的人際環境。學生不再是“知識機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長和教師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獨立于家長和教師之外,并有自己意志和愿望的人。學生是一個充滿感情、有理想、有個性的完整的生命體。教師的任務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促進者。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是師生之間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它既是傳授和吸收人類間接經驗為主的實踐活動,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師生之間不僅是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而是有感情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學家論述教學活動本質特征時所闡述的那樣:教學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與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過程。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敢創造的關鍵是教師提供一個有利于學生創造的學習環境。教學中巧妙的構思、精心的設問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我在講《稱象》一課時,我首先請學生回答出曹沖是用什么辦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這個問題。學生分別說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自己主觀的認識水平和已有能力,在這個范疇之內所形成的辦法、設想等,就是學生的創造。在參與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正是走了當年科學家發現、發明、創造的道路。
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種能積極改變自己、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和創造能力。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培養其以問、逆向思維主要特征的創造思維能力和富于創造精神的科學態度,就是促使學生由模仿到創造的轉化。人類創造發明的大量事實,充分說明創新能力絕不僅僅是一種治療的特征,也是一種信心、毅力等的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也是一種綜合素質,因此,他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培養創新能力從小抓起最為有效。生理學家指出:年齡越小,思維定勢越少,越容易培養創新能力。所以,小學階段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大好時機。首先,是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生從小具有強烈的接觸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與需要,這種本能與需要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才能使學生有新的發現。其次,是注意學生想象力的發展。一切創新活動都是從創新性想象開始。最后,是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只有親自動手實踐,才能使創新思維的結果物質化,同時還能看到自己的創新結果,體驗創新的快樂。
總之,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化和深入化。因此,教師要以嶄新科學為教學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教師創造性的教學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只要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大膽改革,勇于實踐,就能實現教育的創新,就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創新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