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希英
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1)緊密結合中心,在具體形象中滲透品德教育。(2)抓好語言訓練,在賞詞析句中滲透品德教育。(3)激發學生情感,在情境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4)依托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品德教育。總之,寓思想教育于“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語文教學德育滲透小學生《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小學語文課程的兩大基本特點。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也科學地揭示了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在語言訓練過程中,學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道德情操得到培養,意志品格得到鍛煉,審美情操得到陶冶,這就為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打下良好的基礎。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語文學科的根本屬性,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兩者對立起來,割開來,語文教學就會出現偏差。可見,思想品德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語文課不同于思想品德課,它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不是直露的,抽象的,而是含蓄的,潛移默化的。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緊密結合中心,在具體形象中滲透品德教育
語文教材的每篇課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點,思想性成了學科知識的內在屬性,它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脫離了教材,談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說教;反之,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也是蒼白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落實教學目標,德育結合,文道結合是必要的,對于具有豐富而生動德育材料的語文學科而言,這一點更是關鍵,我們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指導朗誦,引導學生賞析,歸納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定寫作技巧的同時,能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體會學科知識的思想性,從而保證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如學習《落花生》,要能使學生在了落花生的特點的同時,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進面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學習《狼牙山五壯士》,要能使學生在熟悉狼牙山五壯士為了部隊和老百姓的安全勇于犧牲自己的事跡同時,感受到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技能,而且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二、抓好語言訓練,在賞詞析句中滲透品德教育
作者常借助于文章中的字、詞、句,傳神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一些關鍵詞句在文章中常起“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因此,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字、詞、句、段,準確把握文章的基調,挖掘其中深層內涵,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明白事理,受到教育。如第四冊歸類識字(一)第一課,介紹了我國八處風景名勝。教學時,我在教完八處風景名勝的詞語后,抓住句子中的“歷史悠久”一詞,先指導學生理解“歷史”“悠久”的意思,然后向學生介紹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十分久遠的歷史文化,勞動人民用他們的智慧、血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古跡,如:龍門石窟、長城等,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而且我國的名山大川遍及各地,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我又問學生:“為什么世界各地的朋友愿意到我們祖國來?”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補充道:“是的,因為我們祖國有悠久的歷史,有瑰麗的山川,尤其是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各國的朋友樂意來觀光旅游和合作交流。”這樣,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目地。又如,《日月潭》一課,文中有一句“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讀這句話,然后,我在“我國”兩字下加了記號,讓學生齊讀兩遍,接著,我板畫出“中國版圖”,并提問:“同學們,你們看中國的版圖像什么?”學生紛紛說:“像一只大公雞”。我又指著“海南島”與“臺灣島”兩處,問:“這兩個島嶼像什么?”學生回答說:“像一只公雞的兩只腳”。我適時小結:“是的,‘臺灣島是這只公雞的一只腳。兩只腳缺一不可。雖然,臺灣現在還沒回到祖國的懷抱,但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也會像香港、澳門一樣回歸的,祖國早晚會統一的。”這樣,很自然地在語言文字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激發學生情感,在具體情境中滲透品德教育
對于一篇文章,作者是“情動辭發”,讀者自然“披文入情”。教學中我運用圖片、錄像、語言描繪、動作演示等等,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啟發他們展開想象和聯想,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演化成有聲有色的客觀世界和真切生動的人類生活,使學生耳濡目染,進入作者描寫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受到更深的思想教育,如教學《黃山奇石》一文,我先引導學生讀課文,在熟讀的基礎上,把語言文字還原為景物形象,激起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接著播放《黃山奇石》的錄像,把景物轉化為直觀的視覺形象,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了解黃山石的神奇,達到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山河的教育的目的。又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教學時,我首先運用彩色掛圖,讓學生感知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懂得了它“是我國的海防前哨,是個可愛的地方”。接著放錄像,帶學生做了到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假想旅游。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銀幕上五彩斑讕的圖象,向學生揭開了海底世界的奧秘:五光十色的海水,豐富的海產品,島上的旖旎的景物,使學生直接感到那里“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學生熱愛祖國寶島——西沙群島的激情,油然而生。這樣的教學,抓住了課文中的形象,把學生引入情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陶冶學生熱愛祖國的優美情操。
四、依托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品德教育
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是學生增強素質另一途徑。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或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故事比賽,收集剪報,做手抄報,開討論會,演講等。這些活動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素質,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如語文活動的比賽,既能激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也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協作的重要性。古典詩歌朗育,講成語故事,讓學生們能掌握朗誦,演講的技巧,又讓學生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煉形象,祖國燦爛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如教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外讓學生廣泛搜集有關現代戰爭的資料,學生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尤其是那些在戰爭中難民的悲慘生活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栩栩如生地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和對世界的危害,激發起他們愛好和平的意識和情感。
以上,是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初淺做法。我想,只要我們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堅持思想教育與語言文字訓練的辨證統一,做教學的有心人,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