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正強
高效課堂的構建是新課改對所有老師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才能達到課堂的高效性也是所有老師面對的問題。本文從如何構建高效課堂的具體實施辦法出發,針對各個辦法進行了相關論證,通過實例向我們解讀了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課堂教學離不開學生學習興趣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參加工作多年來,一直想改變壓抑、緊張的課堂氛圍,都不知道從何入手。而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老師作為一位引路人,如何才能真正的使課堂效率得到提高,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應當考慮的,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一談構建高效課堂的辦法,供同行們商榷。
一、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通過科學研究發現,學生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下能保證學習的有效性,還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的每一句贊揚的話語、每一個鼓勵的眼神都可以為營造這樣輕松的學習環境而提供幫助。學生在老師的積極帶動中會慢慢消除對學習的煩感,同時還能讓學生對自我認可、大膽發言、擺脫自卑,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我們要為學習營造這樣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很重要。另外,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構建一個平等、民主的課堂,讓學生自由發揮,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授“分數應用題”這一課堂的過程中,我出示了一道習題:“書店預定了一批書,書籍總數不超過100本,其中有關語文的書是數學書的5/6,問書店最多定了多少本語文書,語文書和數學書各是多少本?”當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時,立刻就有學生向我反映:“老師,題目中沒有告訴我們書的總數,是不是題目錯了?”我笑了笑,并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問道:“書籍的本數有什么特點?”他回答道:“應該是一個整數。”“對啊,那這樣語文書占總數的多少,有什么特點呢?”學生立刻明白過來,不用多久,他們很快就發現:6+5=11,書籍總數應該是11的倍數,因此最多應該是99本,而語文書是占5/11,所以語文書是45本,而數學書是54本。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學生對于知識活用的一個掌握過程,同時也預示著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分析題目的特點,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同時還要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欲望。例如,在講授“按比例分配”這一知識點時碰到一道習題:“學校決定進行植樹活動,由三年級和四年級完成這一任務,準備了200棵樹苗,其中三年級有44人,四年級有56人,那么要如何分配呢?”這時有學生說,四年級人多,應該多給他們一點,我立刻接上話:“是啊,人多的當然多種點,人少就少種點,不過我們怎么樣才能算是合情合理呢?今天我們學習的按比例分配就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學生立刻興致勃勃地研究起這節內容。
三、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
老師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幾點:首先,不要安排好問題回答的套路,要講求發散思維;其次,不要將問題設計成一問一答的形式。這些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本無法起到激勵的作用。所以我們在設計數學習題時,先要多從實際生活出發,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讓學生認識實際生活中數學的奇妙用處。例如,在教學圓的這一節內容時,我首先將學生分成了四個小組,并給每一個小組準備了釘子、繩子、筆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工具,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個圓。這些工具看似和畫圓沒什么聯系,但是稍微聰明點的孩子立刻就想出了辦法,不過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一個人是很難完成的,所以必需小組內成員通力合作。正是這樣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更使他們對圓的特點有了初步了解。這樣在講授這節內容時,既保證了課堂的活力,又讓學生學到了知識。
四、加強學習方法的傳授
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合理地掌握學習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其提高學習成績。把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融會貫通,持之以恒,學習才更有勁頭。因此所有教者應該首先更新自己的觀念,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并鼓勵他們自主研究,發現、運用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的關鍵并不是對知識本身的一種傳授,更重要的是對方法的傳授,學生只有牢固地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學習之路,使今后的學習簡單又快樂。同時老師還要告訴學生們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鼓勵他們在生活遇到問題時,要勇于探索解決,并幫助他人解決難題。所以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就應當對學生進行這樣的訓練,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統計”問題時,我就讓學生對學校現有樹木總數、各種樹木的名稱及棵數進行統計,并列表記錄下來,以達到對本節內容的熟練掌握。
五、教師角色定位要轉變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應當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這就要求必須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動手和交流的機會。同時教師的角色要做出改變。教師是向導不是領導,要引導學生作自助旅游,而不是領學生沿固定線路參觀;教師是導演不是演員,要在幕后策劃、指導學生去展示,將學生置于聚光燈下,而不是自己霸占講臺長篇大論;教師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學習的伙伴,教師是服務生,要俯下身子為學生服務,要將姿態降低,將心胸放大。教師更不是高掛在墻上的圣人像,等著學子來膜拜。這些話精辟地對高效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定位進行了詮釋。要想有高效的課堂,教師必須轉變角色,要由單純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轉化為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要精心組織教學,真誠與學生合作,師生之間要民主、協作。教師在新課改背景下應當把自己定位在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這一角色層面之上,對于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疑問或比較模糊的知識,教師不能只簡單地加以解釋與解答,應當通過創設情境,聯系生活實際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的思路引到一個如何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軌道當中去,從中找到最有效的路徑。另外,我們教師要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我們應當把自己定位在小學生的角色當中,根據小學生對于具體數學知識的認知,明晰他們的喜好與迷茫,進而針對他們的年齡、心理施與切實有效的教學措施,把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做的更加細致入微。
實踐教學告訴我們,重視高效的課堂構建才能讓學生懂得學習的樂趣,學生才會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并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今后的學習鋪平道路。而對構建高效課堂的探索和研究任重而道遠,這就促使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一切以學生為本,從教學實際出發,不斷總結、學習、創新、應用,真正地保證課堂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蔡金菲.淺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1,(01).
[2]劉玉紅.淺析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中),2011,(09).
[3]唐彩斌.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的思考與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08,(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