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彥+王曉明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通過課堂師生互動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體通過傾聽、誘導、鼓勵、交往、溝通、創新等,從而產生一種“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互動傾聽溝通創新課堂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人們越來越重視其效果。但是受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課堂教學依然處于教師講、學生聽的狀態,學生一般都處于被動狀態,他們會受到各方面的束傅,而且課堂氣氛也是緊張冷漠的,學生在課堂中完全不能自主,更不能與老師產生互動的效果,所以為了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必須打破僵局,取而代之為師生互動的形式。
師生互動包括師生情感互動,氛圍互動,思維互動,教學過程的互動等。其基本模式為:
互動要求師生雙向溝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反應和創造;師生根據觀察進行獨立思考,讓學生通過觸摸、感覺和欣賞他們生活的環境來進行學習。師生互動,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就必須具備新的教學基本功。
一、學會傾聽
互動式教學,要求教師從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學會傾聽。傾聽,就是要虛心、誠心、耐心、專心地投入聽,聽學生怎么讀書、聽學生怎樣發言爭辯,聽學生怎樣評價體驗。在傾聽中,分析學生的學習心態、學習方法;捕捉學生創新的火花;研究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問題、原因及矯正措施。傾聽,要求教師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態度去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把話說完整,把想說的話說完,讓學生把正在操作的步驟進行到一個階段,經過仔細周密思考和梳理,聽出一點門道后,再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習勞動的尊重、理解和鼓勵。傾聽,要求教師不能光聽正面看法,還要耐心聽取反面意見,不僅要聽取優秀生那些富有創見性的答問與發言,還要認真聽取態度較差學生不成熟的幼稚的甚至錯誤的見解,這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面觀察,深入了解和客觀研究。學會傾聽,是時代發展對教師勝任互動式教學的一項重要基本功。
二、學會誘導
誘導,就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誘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奇趣、指導學習探究的迷津。誘導,就是教師千方百計促使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口、自己動腦,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學生自己探究、共同探究去獲取知識、去提高能力、去培養情趣。那么,怎樣去誘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呢?《學記》中有段話說得十分精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道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喻”,即誘導啟發的意思。這段話的意思是,所以優秀教師的教學,就是要善于啟發誘導。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牽著學生走,鼓勵學生自己學習而不是壓抑學生或是推著學生走,誘發誘導學生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代替學生做結論。
誘導的方法很多。創設情景,特別是創設學生都積極參與的情境,是一種誘導。提出問題進行質疑,利用教材內容制造矛盾,讓學生去解決矛盾,讓學生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是一種誘導。提示思維的方向,提示運作的條件,這又是一種誘導。
三、學會鼓勵
鼓勵者,夸獎、鼓動、激勵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信息來源多,攝入角度多,新奇見聞多。既有正強化,也有負刺激,對于缺乏辨別力與抵抗力而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需要教師的信任與鼓勵;對于學習新東西出現錯誤遇到困難而不知所措時,需要教師的鼓勵與幫助;當學生取得了進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樣需要教師“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鼓勵。
鼓勵的形式多種多樣。一絲會心的微笑,贊賞地點點頭,肯定性的言語,擊掌喝彩,真誠的默然相視,都是鼓勵,都能產生理想的效果。
四、學會交往
交往,就是結交、認識、來往。教師要學會交往,交往是師生互相增進了解、相互熟悉、相互理解的一種手段或者說一個窗口。教師要善于主動的有計劃有目的地與秉性各異、知識能力基礎不同的學生交往、打交道、交朋友;要善于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法與學生進行交往。
五、學會溝通
溝通,是人與人情感體驗、道德體驗、審美體驗的交流和人與人心理相容而引發的情感共鳴與認知共識。師生互動中教師善用情感溝通,能激發學生從思想上對教師及其涉及學科內容產生一種認同感、親切感。“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學習這門課的效率就高。
六、學會創新
學會創新,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一名教師要教會學生創新,自己首先必須具備創新素質。有沒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有沒有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是時代發展對教師能否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核心標志。
師生互動的重要宗旨是讓教師和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而只有師生充分動起來,才會讓學生在一節課中獲得最大的收效,同時老師也是真正的受益者,即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又從學生身上學到了好的做法。我們應堅持以師生互動為重點課題加以研究,付諸實踐。這樣才會培養出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學生,同時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和教學水平,實現教學中的個性化。
教學過程是在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的。從活動的個體看,學生不是作家筆下被動的小說,不是畫家筆下被動的圖畫,也不是電影電視面前被動的觀眾,更不是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的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從活動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要素都會產生一定的力,但最終導致教學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個要素之間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從而產生一種“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師生互動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可以促進學習者的意義尋構,促進學生的思維和學習;師生互動還能使教學適應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增強平等意識,促進相互了解,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同時,互動使學生學會溝通,學會處理分歧意見,學會分享學習成果。師生互動是課堂中最好的調節劑,有了師生互動,課堂才會與眾不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