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云霞

通過8道數學例題來論證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觀察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教師需要通過多種觀察問題的方法,選擇適當的觀察角度,有助于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中學數學學生觀察能力興趣培養著名數學教育家玻利亞認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通過自己的發現學習知識。而發現的基礎即是觀察。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要認識這個問題,所以,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善于觀察。只有細致的觀察,才可能發現事物細微而重要的特征差異,捕捉到對解決問題有用的信息,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著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一、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興趣
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對觀察問題有興趣,要觀察一個問題,必須對這個問題有好奇心,有“想看一看”的念頭,不然,即使面對一個現成的數學規律也會覺得平淡無奇而對它熟視無睹。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筆者曾采用下述例1、例2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興趣。
例1:在初一新教材第一章《生活中的平面圖形中》中,某教師給出一棵“畢達哥拉斯樹”(圖1),提問學生:這是一棵不斷生長的“畢達哥拉斯樹”,請同學們觀察,它是由一些什么圖形構成的?學生回答:是由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構成的。教師再問:“那么它們是怎樣構成圖形的?有什么規律嗎?”
接下來鼓勵學生作進一步的觀察并且互相交流。學生回答:以正方形的邊長作為直角三角形的最長邊,在正方形外作直角三角形,再分別以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兩邊為邊長在直角三角形外作正方形,如此循環往復得到的。
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的方法
只有興趣,是不能很好觀察問題的。如果沒有恰當的觀察問題的方法,往往事倍而功半。觀察一般同比較方法相結合,應注意以下兩點:
1.觀察問題的相同之處
一個問題總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各部分之間會有相同之處,甚至幾個問題之間也有相同之處,他們或者具有相同的形式,或者屬于同類知識,或者解題時要用到相同的方法。這些相同之處就是問題的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就可以發現問題的內在聯系和本質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例2:在初二幾何中,結論“三角形的中線將三角形分成等積的兩部分”。
由這個結論出發,讓學生觀察可以發現對于△ABM和△ACM分別以BM、CM為底邊時,它們等高,則面積的大小關系取決于BM、CM的大小關系。這時,教師又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何由頂點A出發引出一線段AK將原來的△ABC的面積分成具有指定的比例值(如3:2)兩個三角形?那么任何比例呢?
如果學生理解了上述的結論,這時自然也就容易找出以下的做法。由此,一道學生們認為比較復雜的問題就被解決了,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例3:已知,PA是圓O的一條割線,與圓O相交于點B,圓的半徑是r,PO=d,用r、d的代數式來表示PA·PB·
拿到這道題,很多同學都陷入沉思。這時我在黑板上進行演示,我把AB繞P點旋轉,且分別在CD處、EF處停留一會兒,讓學生慢慢地領悟到AB轉到CD或EF,PA·PB或PC·PD或PE·PF的值不變。
此時,學生充分聯想到PA·PB是一個定值,那么如何把PA·PB轉化為r與d的關系式?由AB的位置變化而PA·PB的值不變這一特征聯想到:將AB旋轉到過圓心O,就可得到r與d的關系。
學生:將AB旋轉到特殊位置上:經過圓心OPA·PB=PC·PD=(d+r)(d-r)= d2-r2
變式:如果AB是圓O的一條弦,上述結論有何變化?
當點P在圓內時,PA·PB=PC·PD=(d+r)(d-r)= d2-r2
這一深入研究,學生通過觀察,把一般情形轉化為特殊問題、化動為靜的思想方法,用運動的觀點去探索圖形變化過程中的內在規律。
2.觀察問題的不同之處
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任何一個問題都有不同之處,如果是本質上的不同即使很微小,都可能由此產生不同的效果。
例4:為了及時鞏固學生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理解,我設計了這樣一組練習題:
A.如果等腰三角形一個底角是75°,那么它的頂角是多少度?
B.如果等腰三角形一個頂角是75°,那么它的底角是多少度?
C.如果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是75°,那么其余兩個角是多少度?
D.如果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是110°,那么其余的角是多少度?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找出問題中的“底角”“頂角”“內角”的不同,從而找出正確的答案。由淺入深,加強學生的理解和運用。
對類似的問題如果不能看到它們的不同之處,就會盲目套用相同的方法求解而出現失誤。
例5:當m為何值時,下列方程有兩個實根。
(1)x2+(2m+1)x+2=0 (2)(m-1)x2+(2m+1)x-(m-1)=0
解:(1)b2-4ac=(2m+1)2-4(m-2)=4m-7≧0
解得:m≥4/7
(2)b-4ab=(2m+1)2-4(m-1)(m+1)=4m+5≧0
解得:m≥-5/4
同一類問題,同學用判別式求解(1)的解法正確。(2)的解答錯誤,兩個問題的不同之處在于二次項系數,在(2)中還應考慮二次項的系數不為0。
同樣在教學中,對于一道習題不就題論題,而進行適當的引申和變化,逐步延續伸展,讓學生隨問題變化而變化,觀察隨著條件或結論的變化而引起整體問題的變化。在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的同時,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深刻流暢。
三、選擇恰當的觀察角度
對某個問題,當我們從某個角度看不能發現它的特點時,換一個角度,從它的側面或反面去觀察就容易發現它的本質特點,所以觀察問題必須選擇恰當的角度。
例6:比較1111111與111111111的大小分析:作減法直接通分比較是相當困難的,“正難則反”,換一個角度去觀察,取倒數,則比較容易。
解:∵ 1111111 =10 1111 111111111=10 11111
顯然101111>10 11111,即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
另外,對于某些問題,我們通過數或形的特征分析,知道這個問題屬于什么類型,我們就可以用以前儲備的經驗去解決它。
例7:已知a-b= -2, a-c= -1
求(c-b)[(a-b)2+(a-b)(a-c)+(a-c)2]的值
仔細觀察題目,我們可以發現中括號內的代數式形如x2+xy+y2的形式,這很容易聯想到公式(x-y)(x2+xy+y2)=x3-y3。于是憑直覺也能感到,這是一個用立方差公式化簡求值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就是由已知條件去得到x-y=c-b,顯然(a-b)-(a-c)=c-b。
通過以上例題的分析,說明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當然,良好的觀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必須通過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并持之以恒必然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