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磊+王延鋒
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評價能幫助幼兒提煉活動經驗,增強他們后續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同時,它還是對教師組織區域活動水平的一種判斷,從一個側面呈現出教師觀察幼兒活動的能力、分析幼兒作品及行為的能力等。筆者對30多所幼兒園的區域評價情況做了調查分析,提出了科學的組織評價策略,很好地解決了實踐中存在的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策略教育評價是一種對評價對象的價值判斷。區域活動評價是教育評價的一種,是幼兒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價值或教育目標,運用多種記錄方式,系統觀察幼兒在區域的活動過程、活動結果,搜集、分析相關資料和信息,并對幼兒的表現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評價能幫助幼兒提煉活動經驗,增強他們后續參與活動的自主性;同時,它還是對教師組織區域活動水平的一種判斷,從一個側面呈現出教師觀察幼兒活動的能力、分析幼兒作品及行為的能力等。筆者對30多所幼兒園的區域評價情況做了調查分析,提出了科學的組織評價策略,很好地解決了實踐中存在的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多元化指在區域評價時,應盡可能將參與活動的各重要當事人都作為評價主體,充分發揮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以更好地實施教育、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一種自由選擇材料和同伴、自由操作活動材料和創作的過程,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則以一種“支持者與引導者”身份參與。因此,區域活動的評價主體不應只是教師,而應該包括幼兒、教師甚至家長。
1.幼兒。這種評價表現在:有機會發表自己對在區域活動中的探究經驗和情感體驗;可以對同伴參與活動情況發表看法。讓幼兒參與評價,既可以培養幼兒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觀察他人參與活動的情況,豐富自己的認知經驗;又能幫助教師發現幼兒的認知水平和經驗,為區域活動材料的適宜投放提供依據。
2.教師。這種評價表現在:對幼兒的活動情況適時進行點評,對幼兒的評價進行小結等。這種評價可以在活動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活動結束前進行。尤其在中、小班區域活動中,由于幼兒的語言和認知結構發展尚未完善,教師需有意識地組織幼兒開展評價,以幫助幼兒發現和解決問題或支持幼兒的創新。
3.家長。這種評價表現在: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在區域活動的表現,了解教師的指導與觀察方式,以理解區域活動這種方式對孩子發展的影響;也能讓家長通過觀察孩子在區域活動的進步,逐漸理解教師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參與家園合作。家長可以通過三種途徑有選擇地參與區域活動評價:(1)在家長開放日,觀看孩子在區域活動的視頻或者圖片,親身感受孩子在其中的成長變化;(2)通過區域活動圖片專欄(通常以圖文模式粘貼于班級墻上),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學習特點和班級的活動進度;(3)受邀觀摩教師組織的區域活動現場,活動結束后參與點評。
在實現“區域活動評價主體多元化”時,需要注意兩點:第一,評價過程中三個主體并非孤立出現。通常在一次區域活動評價時,至少出現兩個主體,如幼兒和教師。第二,上述的三個主體不應只限于同一個班級范圍內。可以是其他班級的幼兒、教師、家長,甚至是來園參觀的客人老師。因為不同的評價主體,評價角度不同,會給幼兒帶來更多新鮮和豐富的感受,也會給教師帶來不同的評價思路。這一點在幼兒園開展混齡區活動時可以充分運用。
二、評價目標明確化
要明確區域活動的評價目標,讓區域評價更科學和富有針對性。教師可以從兩個步驟入手:一是參考《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教育目標和建議,分別制定出各年齡班區域活動的基本評價方向。二是綜合以下維度,分別制定各區域的具體評價目標:(1)材料的使用情況:材料是否滿足了幼兒探索的需求,是否幫助幼兒完成作品,哪些材料陳舊需要改良,哪些材料欠缺需要補充。(2)幼兒的參與情況:幼兒在操作材料過程中,是否與其他幼兒合作,是否堅持完成自己的計劃,能否正確使用和愛惜材料,操作中遇到問題怎么處理、情緒有何變化。(3)幼兒的作品或者活動過程情況:對作品的評價,需要教師有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比如在美術區,評價一件美術作品,可以從色彩、構圖、創造性與想象力、畫面布局等多方面評價;在科學區,可以對實驗的操作過程及實驗結果進行驗證,這就需要依據一些基本的學科知識。總之,目標的制定需要考慮不同區域的特性和幼兒的實際特點。
三、評價內容具體化
一是評價內容要包含幼兒在“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為什么做”三個不同層次的具體表現。比如科學區的評價,教師針對不同年齡段幼兒制定具體評價內容,對于小班幼兒,可以引導他們回顧自己參與哪些區角,在區角做了什么,參與區角的體驗是什么。可以提問幼兒:“你參加了哪個區角?”“和誰一起玩?”對于中班幼兒,由于其語言能力有所提升,積累了一定的操作經驗,教師可以引導其在關注“做了什么”基礎上,總結自己是“怎么做的”。比如在磁鐵探索實驗后,可以提問幼兒:“你是用什么方法把幾個鐵塊飛快地吸在一起的?”引導幼兒對實驗方法進行提煉和總結。對于大班幼兒,教師的評價內容關注“為什么做”。可以提問幼兒:“為什么這些物品能吸在一起,而另一些物品不能被吸起來?”引導幼兒對事物現象背后的原因進行思考。更多圍繞“為什么”的提問,可以豐富評價的內容,讓教師清楚地知道幼兒行為背后的動機以及影響幼兒行為的因素,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指導幼兒行為;同時,這種提問也有利于培養幼兒對“自我”的認識,逐漸明白自己的探索行為是“有跡可循”的。二是評價內容要注意各區角的特點,因為幼兒在科學區出現的問題往往和語言區、音樂區有著根本的不同,評價時要重視不同區域的學科特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專業方面做好準備,才能引導幼兒進行有效評價。三是評價內容的表述方式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幼兒盡量用完整句,引導他們運用較為準確的語言進行清晰表達。教師或家長在評價時,應使用形象生動的詞語和開放式提問,靈活使用口頭語言和體態語,便于幼兒理解并豐富其相關經驗。
此外,詳細的觀察記錄表是評價的重要輔助工具之一。教師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邀請幼兒共同制作。觀察記錄表主要包括這幾項內容:區域名稱、記錄時間、參與幼兒數量及名稱、幼兒個體操作材料的關鍵行為特征和情緒體驗、教師發現的問題和思考等。比如評價幼兒的關鍵行為特征,記錄表可以包含幼兒對新事物的認知、新的玩法和經驗等要素;而評價幼兒的情緒體驗,記錄表可以包含幼兒參與區角的熱情與興趣、操作材料的專注度、想象力與創造力、主動性、合作與分享程度等要素。當然,對于區域評價的時機等問題也需要引起關注。教師在組織區域評價時需將上述問題綜合考慮,并注意結合各年齡階段幼兒的興趣點和接受心理進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