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
摘要:
相比于西方繪畫而言,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的繪畫之上通常伴隨著一些詩詞,詩詞的好壞甚至會嚴重影響到繪畫的藝術性,那么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詩詞和繪畫到底是什么關系呢?筆者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中國詩詞和繪畫之間的共通點和相異處,得到了詩詞和繪畫既有各自的局限性,又有各自的特殊表現規律,最終通過歷代文人不竭探索實現了形式內容上的和諧統一的結論。
關鍵詞:詩詞;繪畫;關系
詩詞和繪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兩大瑰寶,二者本是相互獨立的兩種藝術。自唐朝以來,文人畫家們逐漸喜歡在畫面的空白部分題上自己或他人的詩詞,將詩詞描繪的意境和繪畫意境有機的融合到一起成為中國繪畫的一大特色。發展到今天,中國詩詞的情感表達和人文關懷已經和繪畫的審美意識和社會意識實現了和諧的統一,可以說詩詞是對繪畫起到了補充和升華的作用;而繪畫則對詩詞有一種闡釋和再現的作用。古人曾贊揚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點并不僅僅只適用王維的作品,更適用于唐代以后大部分的詩詞和繪畫。中國的詩詞和繪畫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和諧統一的關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其和諧統一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詩詞的“象外之象”和繪畫的“氣韻生動”異跡而同趣
詩詞和繪畫本質上的不同就是二者采用的表達情感的方式不同,詩詞是一種語言上的藝術,它主要通過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進而反映生活,表達創作者對生活的看法和理解;而繪畫則是一種靜態的情感表達方式,主要通過線條、色彩等因素的組合來再現現實、反映生活。我們可以看出,詩詞和繪畫雖然在情感的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其追求都是來抒發創作者的內心情感,都是對現實的一種再現,在更高的審美理想層次上的追求也是一致的,從這一點可以說詩詞和繪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氣韻生動”這一詞出自于謝赫的《繪畫六法論》,謝赫認為“氣韻生動”應該是中國繪畫最高藝術境界,也是判斷繪畫作品是否優秀的主要標準。“氣韻”是宇宙中鼓動萬物的節奏和諧,一幅“氣韻生動”的繪畫能夠給予欣賞者一種生生不息的感覺,也就是“畫有盡而意無窮”;而詩詞上的“象外之象”則出自于司空圖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的觀點,從本質上來說“象外之象”就是對繪畫“氣韻生動”的一種創新,二者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應用范圍不一樣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說將詩詞應用到繪畫之中是可行的,并不會給人一種生硬之感,因為詩詞和繪畫在最高理想的追求上是統一的。
二、詩詞的“色彩觀察”和繪畫的“隨類賦彩”相一致
謝赫的《繪畫六法論》第四條說的就是“隨類賦彩”,就中國繪畫來說,在唐代以前,色彩畫還占有一席之地,唐代之后水墨畫則成為了畫壇上的主流。水墨畫固然色彩單一,但也就因為沒有更多的色彩可選導致畫家們在“隨類賦彩”的應用上達到了巔峰,所謂的“隨”有著順從、依附之意,但在繪畫上并不是盲目的順從,而是創作者要掌握絕對的主動權,跟著自己的心走,不能隨外在的變化而變化;而“類”也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種類,而是對事物的物、色、意等因素的一種整合,例如我們在繪畫中看到的山和水、景和物常常會覺得不真實,其實這本就不是創作者在繪畫時看到的,而是多種事物的融合,你看到的山可能包括黃山、也包括泰山、更可能包括其它無名的山丘,所以說“隨類賦彩”其實就是畫家們在深刻把握“心理”和“物理”類的復合原理后對繪畫賦彩,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
不僅僅繪畫上講究“隨類賦彩”,在中國的詩詞中也重視“色彩觀察”,并且相對于繪畫而言,詩詞上的色彩更加的講究、夸張和強烈。例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行白鷺上青天。”等詩詞都充分體現了色彩在詩詞中的運用,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詩詞本身是一種語言上的藝術,更重視的是感情色彩而不是真實的色彩,這種感情色彩可能是絢麗多彩的,也可能是蕭瑟暗淡的,但都是創作者生命色彩的一種體現。根據以上論述,筆者認為,繪畫中的“隨類賦彩”更側重于客觀色彩上的描繪,缺乏心理色彩上的表達,而詩詞恰好相反,因此將詩詞和繪畫融合在一起是有益無害的,是文人畫家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貢獻。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詩詞所追求的“象外之象”和中國繪畫所倡導的“氣韻生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創作過程中中國詩詞的“色彩觀察”和繪畫的“隨類賦彩”是相一致,這兩個方面充分體現了中國詩詞和繪畫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當然,二者之間的關系并不僅僅只是體現在這兩個方面,還有其它和諧統一的一面例如繪畫中講究應物象形,而詩詞中講究寫人寫物生動逼真等。總體來說,畫家們利用筆墨的濃淡、點線的交錯、明暗的互映來完成一篇優美的詩詞,而詩人們則用詩意盎然的語言、情景交融的手法完成了一幅亦幻亦真的畫面,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參考文獻】
[1]周逸樹.中國古體詩詞與繪畫的和諧性[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01)
[2]張兵.淺析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繪畫意象”[J],人民論壇,2011(20)
[3]張偉.古詩詞意境與文人畫意境之關系[J],藝術百家,2007(01)
【作者單位; 周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