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幸
[摘 要]合作探究法是一種被廣泛應用于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常會誤解的三個常見問題,即誤解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并提出了運用合作探究法解決這些教學問題的對策,主要從課前收集資料、合理分組、凸出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回歸課文、小組匯報和教師評價六個方面展開探討。
[關鍵詞]合作;探究法;中學;歷史;教學
歷史課程是中學的一門重要課程,但是此門課程因為需要記憶的東西比較多,而在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知識理論,輕能力培養的現象,這就難免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和枯燥的感覺,久而久之,學生就變成了課堂觀眾,就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必須改變當前的教學方法,探尋高效的教學方式,而“小組合作探究”能讓學生通過學習溝通和交流合作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提高學習效果。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雖說當前歷史課程在中學的普及型越來越強,中學歷史教學有了很大的改觀,呈現出一派新氣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誤以為讓學生自己學習就是自主學習
新課標非常注重學生自身的個性發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適當引導。部分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常常將學習目標下達給學生,然后就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師不再進行任何的干涉,或者只進行形式詢問,接著就將全體學生按小組分開,再讓每一小組選出代表上講臺闡述本小組的觀點,教師只是在一邊旁聽,將這種方式看成是自主學習,并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方式對于少數課程可能有用,因為個別優秀學生對于少數問題可能要比老師還清楚,借學生的口說出來更能讓學生理解,但是只是少數,大部分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儲存還是遠不及教師的,就比方說在把握知識度和選擇目標方面,特別是歷史知識具有事實性和即成性,所以,上述教學方式不能讓學生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有待改革和完善。
(二)誤以為學生分組討論就是合作學習
很多教師認為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相向而坐、分小組交流學習。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相互合作和自身體驗等方式進行學習,一些教師對于新課標的內涵沒有真正理解和深入分析,在上課時只是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并且要求學生相向而坐,這種方式看似對于合作學習有利,但是實際上,很多時候教師對情境的設置不夠完善,對學生的引導力不夠,導致學生在互相交流階段無言以對,很少真正交流學習課題,有效信息不多,所以,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合作學習。
(三)誤將激烈的課堂討論當成合作探究學習
一般而言,教師經常用到這樣的學習探究方法:將全班學生按小組分開,再討論老師之前就設置好的問題,最終通過交流得出結論,形成思維性目標。這種小組探究的形式本身并沒有問題,但是要發揮效果,就要看怎么運用了。首先,教師要提出切合學生實際情況、與學生能力相匹配的
首先,問題要難度適中,太復雜的問題學生難以下手,太簡單又沒有挑戰性,也失去了探討原本的意義和必要。其次,教師的引導是都得當很重要。再者,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價值,并且可行性強。若是老師不能處理好這些問題,就會導致學生對預設問題產生抵抗心理,導致無法開展探討,即便有的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了老師,也只是為了迎合老師,并沒有真正思考;甚至出現所討論話題與教學目標南轅北轍的情況。
總之,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存在很多常見的誤區,最終導致現實效果與新課標的追求目標相去甚遠,這就需要我們理性審視這些誤區,并盡量縮小或克服這個差距,才能實現有效教學。
二、合作探究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一)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課前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
讓各個小組在上課之余尋找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將它們匯總整理,并通過匯總——分析——篩選——綜合——討論等環節來掌握歷史概念。每組派出代表在課堂上闡述本小組的探討結果,再經過全班的討論,將這些資料以歷史手抄報等形式編寫。因為歷史知識本身的寬泛性,它在很多地方廣泛存在,所以,這種方法的優越性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在上中學歷史課文中的抗日戰爭時,可以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分別搜索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后戰場的資料,這就為上課提供了參考資料,如此一來,學生通過合作完成了抗日戰爭主戰場和后方戰場的材料搜集,也增強了他們相互之間的合作意識,以合作學習的形式還可創設活躍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相互間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二)進行合理分組和分工
要實現各個小組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須要做好分組。至于小組的成員劃分,可以通過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的方式決定,要綜合考慮學生各方面的情況來決定分組,主要應綜合分析學生的性格、成績和交際能力等因素。應確保各個小組人數的適當性,過多或過少都不宜,要指導學生學會與同學相處和溝通,特別是要重視那些交際能力有限的學困生,確保組內同學一起進步,共同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三)通過合作學習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要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處理問題。探究即學生通過教師的輔助實現對學習的感知和理解,讓學生實現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跳躍。學生針對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應該組織適當的討論和交流,確保全體學生的參與,學習形式要多樣化,并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的拓寬學生的思維,針對歷史課堂提出問題、探討問題,并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小組合作探究法”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立人格,注重學生的主體性,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公平地表現機會,能真正實現學生的發展。
(四)引導學生討論探究課本上的問題
對那些極富研究性的問題,教學方式可以使用討論的方式,也可以辯論的形式開展。課堂上的適當討論,可以挖掘學生的潛在智力,讓學生加深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識和記憶,實現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重大歷史內容,讓學生將探討問題想的更寬,看的更遠,理解更透徹。
比如,當上到秦末農民戰爭這個課題時,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若是陳勝、吳廣在完成任務的途中沒有遭受大雨,沒有被逼的沒辦法,是否還會爆發秦末農民起義?這樣一來,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各抒己見,彼此交流了意見和看法,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在唇槍舌戰中鍛煉了的口才,充分的發揮了主觀能動性,也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至于討論的形式,可以先劃分成互助小組,讓各個小組私底下自己討論,再由各個小組派出代表上臺闡述小組意見,最后全班分析討論。當進行全班辯論時,可以由小組代表主要闡述,組員加以補充的方式。教師要注意在學生辯論時隨時進行正確引導,不能任由學生天馬行空,要在適當時候加以引導和評價,并指導學生學會自我總結,針對討論中的不足之處,應及時指出和糾正。
(五)各小組匯報交流
各個小組匯報交流,可以實現多邊互動、精彩紛呈的局面,例如可以提醒各個小組講貨幣、服裝材料、交通工具發展、通訊方式和武器發展的歷史。各組發言代表可以以相關圖片、表格和數據來輔助發言,甚至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同學親手畫武器圖,將武器從石簇發展到戰斧式巡航導彈的歷程呈現給同學。如此一來,當同學代表發言時,其他同學就成為了積極思考、饒有興趣的學習者,而非被動聽眾,還可進行適當補充。例如,如果有小組講到貨幣史,就不能只講現代紙幣和硬幣,還應囊括支票和信用卡,要是同學代表沒有落掉了其中一項,其他同學就可補充。又如,在講解交通工具發展史時,學生容易對火車和汽車的先后問題發生爭執和混饒,教師就要適時點撥:蒸汽機要早于內燃機出現......通過這樣的方式,同學們暢所欲言,回答問準確具體的小組自然會獲得同學們的贊賞,而回答得粗略凌亂的,其他同學們也可以補充發言,老師在組織與引導過程中適當給予表揚和鼓勵,體現了人文學習情境,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帶入了學習高潮。
(六)教師根據各組競爭情況科學評價
學生合作探究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公平競爭,并在合作與競爭中真正得到提高和發展。這種教學形式對于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的倡導,順應了社會的教學需求,讓學生更接近社會人。
最后,教師應該組織學生評價自己的課堂表現,以及把各個小組的真實情況(如主題的明確程度,報告的完整度,展品是否生動鮮明等項目)加以對比,并陳列出來,看是否能真正體現歷史的變化和體會感想:主要是采取表格的形式公布在黑板上,以便能公平評價和打分,并評出活動中表現最為突出、最具創意的小組,給予適當的獎勵,并且記錄在小組活動記錄本中。
結束語
總之,合作探究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能增強學生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處理能力,切實提高他們的創新和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在實施這種教學方法時要注意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搜集相關資料,各司其職,讓每一個同學都投入到課堂討論上來,讓他們暢所欲言,教師還應進行科學的評價,并不吝嗇自己的贊美和表揚,實現多角度信息的的有效交流,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為祖國的未來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許偉.淺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歷史教學問題.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