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族史研究已成為社會史研究的重要領域,但眾多學者筆下的家族與宗族關系卻莫衷一是。有學者認為家族包含宗族,有學者認為家族包含于宗族,也有學者認為二者關系復雜沒必要區分。鑒于概念史近些年來在國內的興起,筆者認為對家族與宗族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概念史;家族;宗族;關系
近年來概念史作為一種史學研究方法逐漸在國內興起,尤其是在社會史研究中概念史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家族研究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領域之一,雖然目前有關家族、宗族概念的研究不在少數,但關于家族與宗族的范圍學者們卻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因此筆者認為家族與宗族有必要在概念史這一視野下進一步探討。
一、概念史的研究
概念史興起于20世紀下半期的德國,隨著柯史萊克(Reinhart Koselleck)及其弟子賴夏特(Rolf Reichard)的提倡,概念史逐漸被人們所重視。所謂概念史,是一種認知轉型期整體歷史的獨特視角或方法,通過對歷史中的某些概念進行考察,并分析其形成、演變、運用及社會文化影響的分析,去揭示歷史變遷的特征。簡單的說某些特殊歷史概念必定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社會思潮有關,因此某些概念變成了歷史研究的對象。
似乎概念史與歷史語義學及觀念史相近,在這方面已有學者來闡述它們之間的關系。李宏圖教授(以下敬語略)認為“這一研究方式則將概念含義的變遷與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狀況和實踐性聯系起來,進而遠遠突破了歷史語義學的范圍。”[1]由此表明針對一個概念變遷背后的歷史進行考察則是概念史的特色。黃興濤指出“概念史家不僅重視概念的歷史性、變異性、實踐性和政治性,也強調概念內涵的多歧性和競爭性。”[2]并認為對于中國近代這個轉型時期的研究,概念史方法具有特別的意義。2011年11月,在南京大學召開了“東亞近代知識與制度的形成”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便是圍繞概念史的視野與方法研究而開展的。這對推動概念史的傳播與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針對概念史的研究除了對中國近代史研究有意義外,對社會史的研究也有著積極的作用。目前它不僅是史學領域的研究方法,法律、政治及文學等也都紛紛借鑒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但概念史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對學者的知識面要求的更廣,學術功底要求更牢固。國內學界接觸概念史的時間還不長,它的研究方法還不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但隨著國內一系列重要刊物介紹及更多的學術會議的召開概念史會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
二、概念史視野下的家族與宗族
針對家族與宗族的區別,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學術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宗族包括家族,家族包含宗族,還有學者認為家族即宗族。筆者試圖分析以上觀點,并結合概念史的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淺薄之見。
1. 學術界中的家族與宗族
宗族包括家族說:認為宗族是家族的外延。從人類學的角度看家庭的主要成員是父己子,最廣可以推廣到祖父。前者稱作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后者屬于主干家庭(Stem Family)。持此觀點的學者以杜正勝為代表,他認為“大功以外之緦服共曾高之祖而不共財,算作‘家族;至于五服以外的同姓雖共遠祖,疏遠無服,只能稱‘宗族。”[3]7這些學者的觀點是根據《儀禮》五服喪制(斬衰三年,齊衰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緦麻三月)中親疏遠近以及財產關系來區分家庭、家族和宗族。同財共居的近親團體成為家庭,其余五服內的團體稱為家族,五服外的同域同姓團體成為宗族。這種觀點有很強的邏輯性,可以使人清晰的將家族與宗族區分開,但現實中二者的區分往往并非如此。生活中家族不僅有以父系為主線的同宗之族,還包括以母系為準繩的姻親之眾。由此可知,母族、妻族均屬家族的組成部分。所以宗族包括家族說與現實生活有情理上的不符。
家族包括宗族說:孫文本是此觀點的代表學者,他指出家族的范圍大概以古時的九族為準,即《白虎通德論》所載的父族、母族和妻族,亦今日所說親屬之意。[4]70在《爾雅·釋親》中有父之黨為宗之文。所以他總結道“‘家庭為最小的單位,限于同居共財的親屬。‘宗族是由家庭擴充大的父族親屬,‘家族則更是由‘宗族擴充。”[5]71錢杭也有類似的表述,他以世系學來區分家族和宗族。他把家族闡述為具有親屬關系的若干家庭構成的聚集體,這種親屬關系包括血緣、世系及姻親關系。而宗族形成的內部機制則源于同“宗”的父系世系。而以親屬為原則,通過整合較小的親屬族群而得到的高層次家族。[6]12筆者非常認同這種以世系學來區分家族與宗族的方法,但不能因此而籠統的說家族包括宗族。家族中固然有母族與妻族的成員,但她們像父族一樣由于血緣關系的疏遠并非所有的母族、妻族均是家族的組成部分。只有在一定的血緣關系范圍內的父族、母族與妻族才屬于同一家族。
家族等于宗族說:早在費孝通的著作中就有關于家族的經典定義:(家族)是單系親屬原則所組成的社群,是由許多家(庭)組成的社群。[7]37這種定義將女婿和已結婚的女兒都排除在家族之外。基于這樣的定義很多學者將家族視同于宗族。他們主張二者的關系復雜對二者不做,也不必做嚴格的區分。馮爾康認為“宗族是由父系血緣關系的各個家庭,在祖先崇拜及宗法觀念的規范下組成的社會群體……唯宗法具體內容上頗多改變,宗法制有某些減弱,因此可以把宗族稱為家族。”[8]17持此觀點的還有徐揚杰,他曾指出“家族又稱宗族、戶族、房頭,古書中又常常直接成為族、宗,稱家族成員為族人、宗人。”[9]4這種模糊的不加區分的做法,在宏觀性的研究中影響不大。但學者不應因此而忽略了二者的差別,從而給人們一種超越語境的誤解,使人們認為無論任何情況下家族均等同于宗族。因此,在家族研究方面,對于家族與宗族的概念加以探討是十分必要的。
2.概念史方法對認知家族與宗族的價值
若在研究的概念上存有爭議,就注定會有分歧。2009年濱島敦俊以福建與江西的宗族為參照,提出“江南無宗族”的觀點。立刻引起了國內學者的反駁,這方面以徐茂明為代表,他先闡述我國學者對宗族的定義,繼而對濱島的論據進行分析,最后有理有據的肯定了江南宗族的存在。同時,徐教授指出濱島的觀點“既有‘他者對異域文化的獨特觀察視角,也有外國學者對中國歷史理解的文化隔膜,其中混雜著真知與誤解。”[10]即濱島所言的江南“宗族”與中國學者所言的“宗族”在概念上是有差別的。
從時間的縱向看,某個概念一直在被人們使用,但其含義卻并非始終如一。因此,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概念既然成為了歷史的載體,那么對概念內含的考察自然也就應該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
錢杭提出“前宗族”和“后宗族”的概念便是很好的例證。他認為無“宗”或“宗”系不明之“族”,為“前宗族”形態的基本特征。當今社會人口流動頻繁,傳統的族聚已有巨大的改變。面對這樣的情況錢教授又提出“后宗族”形態的概念,無“族”或“族”聚不明之“宗”,則為“后宗族”形態的特征。[11]270這是基于不同的時代、不同主體在理解其周圍世界、在解決其所面臨問題時所不斷進行的概念化和再概念化。
從上述對宗族的界定看,宗族是以男系血緣為標準并有一定的組織結構來界定的。然而,目前的現實很難找到有嚴密的組織形式、宗法制度的嚴格約束且有實質性族群活動的宗族。面對社會變遷的實際更多的學者開始提出家族應包括姻親的觀點。這一觀點所體現的是社會長期變遷所積淀下來的新的社會事實。應注意的是,前述孫本文所使用的“家族”概念,在內涵上有與之相似的地方,但目前前者卻是在后者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對姻親的重視和真正把姻親納入家族的范圍發展而來的。
三、現實中的家族與宗族
概念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對相近而不同的概念及同一概念不同時期的內涵進行分析,從而反映出概念形成背后的政治、文化及經濟等。學者們針對家族與宗族關系的討論也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宗法制減弱、族居形態弱化等情況。宗族的概念并非一成不變,江南宗族中的血緣關系,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在江南,由推定性的血緣關系而產生的宗族也是予以承認的。
五服喪葬制是以父系世系為準繩,具有嚴格等級的制度。其并不能反映妻族與母族,因此不能作為區分家族與宗族的標準。家族是由親屬原則劃分,筆者認為以己開始上下五世的具有血緣關系的均是一個家族,其中包括妻族與母族。《禮記·喪服小記》指出:“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上殺、下殺、旁殺而親畢矣。”而宗族則是具有詳細可靠的以父系世系為標準的血緣關系。由此看出家族與宗族并非包含、包含于及等于的簡單劃分,二者既有重合部分也有相異之處。
筆者認為概念既然是反映它所處的時代環境,這對目前所使用的概念就應以現實情況為背景,而不應完全以過去的定義來套現實中的“客觀存在”。針對家族與宗族二者的概念也應如此。錢杭將宗族的概念分為名詞性的與動詞性的概念,宗族的名詞內涵是由以父系先祖為敬奉對象的父系成員構成的聚居集團。其動詞含義是宗族內各等級之間在祭祀等內部事務上的承認、尊敬、支配、管轄和服從。當今社會它的動詞詞意已有明顯的減弱。故無論將家族作為包括宗族的高層次概念或包含于宗族的低層概念均有不妥。在生活中家族是以親屬關系維系的,應該包括姻親,及五服內的宗親。而宗族則是以父系世系為區別與其他族類的底線。由此可知,家族與宗族關系并不是兩個同心而不同半徑圓的關系,也不能將二者等同。二者的關系應是兩個不同圓心,且有重疊部分,而范圍無大小之分的圓。
參考文獻:
[1]李宏圖.概念史與歷史的選擇[J].史學理論研究,2012(1):4—7.
[2]黃興濤.概念史方法與中國近代史研究[J].史學月刊,2012(9):11-14.
[3]黃寬重、劉增寬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家族與社會[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2005.
[4]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第1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7.
[5]孫本文.現代中國社會問題(第1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7.
[6]錢杭.宗族的傳統建構與現代轉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
[8]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0]徐茂明.江南無“宗族”與江南有“宗族”[M].史學月刊,2013(2):13-16.
[11]錢杭.宗族的世系學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周志永(1988-),男,河南新鄉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江南家族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