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恩華HONG En-hua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武漢 430074)
(Hubei Radio &TV University,Wuhan 430074,China)
高職高專的教學是致力于培養生產、服務及管理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報檢報關、運輸安排、單證繕制是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的傳統業務,也是學生在校學習的核心技能部分。但隨著電子商務和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國際貨運代理業的服務功能似乎與新形勢、新政策下的外貿行業漸行漸遠。高職高專在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如何開展國際貿易專業的《國際貨運代理實務》的課程教學工作,是當前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1 外貿行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 外貿商務類專業的學生主要就業于外貿企業、生產型進出口企業、代理報關行、貨運企業、物流公司。就業崗位有外貿業務員、報關員、單證員等,管理類崗位為業務主管、經理等。
企業在招聘外貿、商務類專業通常有以下要求:一是從知識結構上來看,要具有英語、計算機、國際貿易實務、貨代、市場營銷、政治、法律、文化等知識。二是從能力上看,要具有較強的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電子商務平臺操作能力,較強的外銷,報檢報關、貨代、跟單等專業技能;三是從情感能力看,要具備“講誠信、能吃苦、善于溝通”的職業素養。外貿行業對人才的要求除了外貿業務操作與管理、市場調研等能力以外,還包含社會適應能力,即畢業后接觸社會并能融入社會的心理適應能力、工作適應能力、人際關系適應能力及學習適應能力等。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企業對外貿商務類人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工作勝任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職業道德水平上面。
1.2 國際貨運代理與第三方物流的關系 新形勢下國際貨代企業表現得不溫不火,第三方物流反而發展得紅紅火火。另外,傳統的國際貨運代理業務跟第三方物流的業務重疊交叉之處非常多,如何界定兩者之間的工作性質是教學工作中需要面臨的問題。從身份上說,貨運代理屬于中間人或承運人,主要開展①攬貨、訂艙、倉儲、包裝;②監裝、監卸、拆箱、分撥、中轉等;③報關、報檢、報驗等;④繕制、簽發單證;⑤國際多式聯運、集運及其他相關業務。而第三方物流兼具承運人、加工者、代理人于一身的混合身份,它借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平臺,實現實物、信息的快速、準確地傳遞。除了貨代的基本業務外,第三方物流還集加工、配送于一體。從業務性質上看,國際貨代服務是一種延伸服務,與需求方形成的是外部委托代理關系。而第三方物流是一種增值服務,站在供方和需方的立場上設計各種方案,以此來降低雙方的交易成本,并依此贏利。兩者之間的聯系在于,第三方物流是隨著電子商務發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它的業務雖遠超國際貨運代理的業務,但貨運代理是第三方物流形成的基礎,這種關系也奠定了貨代業今后向第三方物流發展的基礎。
1.3 國際貨運代理可能的發展方向 電子商務的普及,推動著第三方物流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貿客戶希望貨代的相關業務拓展到加工、分拔和配送的環節。這種形勢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國際貨代向第三方物流轉換的“催化劑”。由此來看,國際貨代企業單一的經營服務范圍已遠不能滿足現代外貿企業的需求。面對國際貨代向第三方面物流發展的趨勢,除了原有的核心技能外,學生還需要具備現代物流理念,具有物流信息處理能力與物流相關關系的溝通能力。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大部分是“課程對應崗位”的模式,所以如何進行《國際貨運代理實務》這門課程的教學成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的關鍵。關于這個論題,一部分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教育工作者從行業范圍進行了定位,一部分分析了從事該行業所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還有一部分就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
部分專家、學者從行業范圍闡述了其行業特點。韓雯(2011)認為,隨著物流服務的深入發展,傳統的國際貨運代理業面臨著迫切的改革需要,如何實現服務創新,如何開拓新的營銷策略,如何引導本國國際貨代企業重新站穩市場是當務之急。Paul R.Murphy(2001)認為國際貨運代理行業多數集中于中小型企業。要達到與企業實現零對接的目標,學生必須具備哪些職業能力,一部分學者也進行了分析。陳明舒(2009)認為要具備控制國際貨運代理業務的能力、審核和制作各種貨運單證的能力、電子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專業英語能力、貨運事故的索賠與理賠能力等。
除此之外,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面也是眾多專家、學者及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上,陳彩鳳(2010)認為當前的人才培養體制與職業崗位需求不適應,課程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教材體例不利于組織教學,教學組織對能力培養不夠重視,未能真正貫徹職業崗位能力目標。趙合喜(1998)提出借鑒MES、CBE、“雙元制”等國際職教模式。在課程標準建設方面。王貴斌(2009)對頂崗實習的學生和國際貨運代理公司進行問卷調查和分析,確立以“工作過程”為引領的高職《國際貨運代理》課程標準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崗位職業能力的形成。在教學設計方面,滕靜濤(2009)將《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內教學實踐環節項目歸類為動眼型、動口型、動手型實訓。劉春月(2010)認為課程總體設計應包含課程內容設計、課程設置和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方法設計要包含理論教學、情景模擬、案例教學和課程實踐等方面。就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而言,張麗潔(2010)構建基于“任務驅動”課程的教學設計,從任務準備、任務實施及任務評價與拓展進行了探索。趙闊(2012)認為仿真教學模式是一種能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手段。陳明舒(2012)認為物理沙盤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這些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對于本課程的教學研究具有一定指導和借鑒意義。
根據當代外貿企業對員工業務能力的要求,及國際貨運代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結合部分專家和學者在理論和實踐上的研究,筆者對《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教育教學方面提出三點建議。①隨著第三方物流中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在教學中應密切注重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將課程的開放性、職業性和實踐性融于一體。開放性要做到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踐緊密結合,及尋找企業的崗位能手參與課程共建;職業性上要結合外貿行業和第三方物流業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培養國際貨運代理人才;實踐上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素養和能力素養上。②由于《國際貨運代理實務》內容多而雜,教師要把握“夠用”為原則,選取主要知識和業務技能,進行實務操作,鍛煉學生的崗位技能。教學方法上,立足于知識、技能和情感目標的培養,并通過案例教學、任力驅動教學、情景模擬教學的模式。有條件的話,建立沙盤實驗室,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動腦和動手腦力。③在教育培養方向上,把就業的方向定位于中小型或微型國際貸代企業。
[1]韓雯.國際貨運代理業的服務創新與營銷策略[J].陜西教育·高教,2011(12).
[2]陳明舒.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員工能力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4).
[3]陳彩鳳.基于職業崗位需求的國際貨代能力目標定位[J].廣西社會科學,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