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樹臣
摘 要:語境是指語言所處的環境,是人們理解和解釋話語意義的最根本依據。在小說中,人物對話的翻譯作為一種是一種間接交際語在特定環境下產生,在對小說對話進行翻譯時,譯者要充分考慮并結合相關語境,對原文進行推理、理解,最終選擇出合適的翻譯方法和適當的詞匯進行信息的傳遞。本文通過《聊齋志異》的兩個不同英譯文中對話翻譯的對比分析,從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這兩方面來闡釋語境在對話翻譯活動中所起到的影響和作用,進而讓大家更清晰認識到語境在對話翻譯中的重要性。
關鍵字:語境;人物對話;漢譯英
一、引言
傳統觀念認為,翻譯活動就是用一種語言文字將原語言文字所表達內容表述出來。然而事實上,所有語言的意義在脫離了相關語境后都變得不確切了。所以,它們必須要依據特定的語境聯系,包括上下文關系,原文作者、譯者、譯文讀者一系列的社會、文化、歷史、認識等語境的調節,其句子蘊含的意義才能變得確切。因此,在進行小說中的人物對話的翻譯時時,語境更是絕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二、語境與翻譯
語境是指語言所處的環境,是人們理解和解釋話語意義的最基本的依據。 “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一書中提到:翻譯即譯義,強調語言功能的核心是意義”(冀寧華,2001:48)[1]。
但是,任何孤立的詞語、句子,甚至段落的意義都不可能是完全確定的。“費斯將馬諾斯基的語言環境概念加以擴展,費斯所提出的新概念中,除了語言本身的上下文、語言環境中所包含的人們所從事的活動,語言環境還包含很多其他部分,人們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所擁有的宗教信仰等等,同時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寓于每一個細微之處,除了上述所言,在參與者的身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方面也不可忽視”(姜海清,2004:54)[2]。
人物對話是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物對話翻譯的好壞更是影響譯本質量的關鍵。而在進行對話翻譯時,對原文的正確理解就是最關鍵的一步。所以“如果在翻譯學領域引入語境這一重要要素,我們在日后的翻譯中所遇到的翻譯矛盾現象就能夠擁有一個新的角度去解釋。”(葉苗,1998:10)[5]。
三、語境在小說對話翻譯中的影響分析
《聊齋志異》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優秀的古典文學作品,在世界上亦享有盛譽。它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品,通過塑造多種傳奇的狐妖、書生、道士等人物形象,向人們揭露當時的社會現實,并且強烈批判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同時作者也聯想并結合了個人的懷才不遇的坎坷經歷,在作品中將其悲憤與無奈的情緒加以抒發。
《聊齋志異》中的故事都是作者收集民間傳說進行編撰的,故事中的人物對話都是發生在特定語境下的,在進行對話翻譯時需要做到對原作者意圖、原文內容、創造背景進行充分的理解,才能做到對原著的完美再現。
下面就通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兩個譯文中的人物對話英譯具體例句,分別從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這兩方面來闡釋語境在對話翻譯活動中所起到的影響和作用。
(一)、語言語境對對話翻譯所起影響
“對于語境而言,最狹義的理解可以說是語言語境。翻譯中,譯員對于詞匯、句法的選擇務必謹慎而行,對語序的安排更不可忽視,而在這些方面,又是不同語言文化差異產生的關鍵點。這主要是由于人們有著不同生活習慣,生活于不同的文化環境之中(都媛、陳吉榮,2014:73)[3]。下面就從詞匯語境和上下文語境兩方面入手,分別探討這兩種語境在小說對話的翻譯中的影響作用。
1、詞匯方面的語境分析
例句:仆早赴青帝廟,良不知,當歸問之。(蒲松齡,1981:6)[5]
譯文1:I went to the Blue Emperor Temple this morning, so I have no idea. Ill go back and ask.(Denis&Victor,1989:57)[6]
譯文2:I have no knowledge of it, as Ive been out to Qingdi Temple and not at home. But Ill ask about it on my return. Please wait a minute. (Mo Ruoqiang etc.,1988:182)[7]
分析:原文中的“青帝廟”是地點的名稱。中國人在對地點、人物等名稱的翻譯上喜歡用音譯的翻譯方法,而西方人則更慣用轉譯的翻譯方法。譯文2由中國譯者翻譯,正采用了音譯的翻譯方法,而這種方法會給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讀者在理解信息內容時造成阻礙,帶來困惑。譯文1由西方譯者進行翻譯,采用了轉譯的翻譯方法,使得原文信息更清晰的傳給譯入語讀者。
2、上下文語篇知識的語境分析
例句: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請出供客。(蒲松齡,1981:14)[5]
既有之,何不自食?
我特需此核作種。
譯文1: Now that you have got it , why not eat it yourself?
I only needed the core for its seeds.(Denis&Victor,1989:15)[6]
譯文2: If you have pears , then why dont you eat those ones yourself.
The reason is that I need one of these pips to grow them. (Mo Ruoqiang etc.,1988:62)[7]
分析:通常我們在翻譯時,要完全弄明白原文的各處細節,理解上下文中所表達的確切含義。原文例句中“我特需此核作種”。譯文1中并未將來說話人需要種子的目的,沒有將原文中要傳遞的信息清晰的呈現給讀者,給讀者在理解原文帶來阻礙。譯文2充分結合全文上下文內容而清晰地交待了說話者需要種的目的,做到了對信息的完整呈現和傳遞。
(二)、非語言語境對對話翻譯所起影響
“交際發生的社會語境和文化語境等方面是非語言語境的主要組成部分”(王芳,2006:1082)[8]。翻譯中為了確保翻譯的準備性和完整性,我們既要考慮到句子中詞句的意思,更要熟知兩種語言的社會因素和文化背景。
1、社會語境對對話翻譯所起影響
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語言所涉及到的有關因素可以理解為社交語境,其包括對話發生時的時間地點、場合環境等等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例句:河南缺一城隍,君稱其職。
辱膺寵命,何敢多辭?(蒲松齡,1981:1)[5]
譯文1:There is an opening for a city god in Henan province that you are qualified to fill.(Denis&Victor,1989:2) [6]
Since you design to grant me your most partial appointment, how dare I stubbornly decline?
譯文2:A guardian god is wanted in Henan province. Do go there and take up the appointment. (Mo Ruoqiang etc.1988:167) [7]
“Unworthy though I am of the honour youve bestowed on me, I dare not decline it.
分析:對話發生在考官司和學生之間,換種說法就是上下級的關系。譯文1中翻譯出來的效果讓人感覺到是兩個平級的人在交談,未能做到對社會語境中對話人物之間關系的正確定位。譯文2中對話翻譯明顯表現出了上下級關系,明確了對話雙方之間的關系,做到了恰當、合適的翻譯與理解。
2、文化語境對對話翻譯所起影響
“語言運用所包含方面較為寬泛,例如社會人文背景、歷史觀念及傳統特色、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等,而這些都蘊含于文化語境之中,并成為其主要部分。語言一直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背景、文化觀念等決定了語言的深層語義”(韓婧,2009:205)[9]。
例句:何所遇?(蒲松齡,1981:69)[5]
無之.
君身邪氣縈繞,何言無?
譯文1: What have you come up against? (Denis&Victor,1989:54)[6]
Nothing.
An aura of evil surrounds you,Why do you say nothing?
譯文2: One day,when going into town,Wang chanced upon a Taoist priest, who looked at him in surprise and asked him what had beset him of late.(Mo Ruoqiang etc.,1988:179)[7]
Nothing.
You look gloomy as though surrounded by evil influence. Why do you still say that you have not met with anything?
分析:人們生活于不同的文化之中、耳濡目染于不同的習慣之中、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言語中,句子要強調的重要成分一定會與原句有一定的差異性。在例句之中,人是被強調的部分,譯文1對原文進行了直譯,同時也考慮了社會文化語境中思維方式這一要求即西方人們的直線思維模式,做出了恰當的翻譯。譯文2則對原文進用了轉譯的翻譯手法,信息不夠簡潔、清晰,沒能對社會文化語境因素做到充分考慮。
結語
“翻譯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廣泛且深刻,它不僅包含形式、內容,語音、語義,還涉及到達意、傳情。同時,語境為眾多的語言活動及表現形式提供了平臺,如語言文化的多層次,以及多方位語際轉換”(冀寧華,2001:52)[1]。在小說的翻譯活動中,語境的重要性舉足輕重:“借助他們,譯者更容易消除詞語意義上的分歧,此外,還可以對說話者遺漏的信息加以補充,更重要的是,在小說人物對話的背景方面,語境更成為幫助進一步深層次理解的一個有力推動因素”(王芳,2006:1083)[8]。
因此,在進行小說中的人物對話翻譯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對話中所涉及到的各種相關語境,以得到最成功的譯文。
參考文獻:
[1]冀寧華.語境與翻譯[J].鄭州:中州大學學報,2001(3):48——52.
[2]姜海清.語境與翻譯[J]北京:外語研究,2004(5):54-65.
[3]都媛、陳吉榮.語用學視角下的《聊齋志異》對話翻譯研究[J].河北: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72-76.
[4]葉苗.關于“語用翻譯學”的思考[J].北京:中國翻譯,1998(5):
[5]蒲松齡.《聊齋志異之二十四卷手抄本》[M].濟南:齊魯書社,1981.
[6]Pu,Songling.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M].Denis C.&Victor H.Mair(trans.).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Fress ,1989.
[7]Pu,Songling.Selected Translations from Pu Songlings Strange Stories of LiaoZhai [M].Mo,Ruoqiang&Mo,Zunzhong&Mo,Zunjun(trans.).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8.
[8]王芳.非語言語境與小說對話的翻譯[J].北京:當代經理人,2006(21):1082-1083.
[9]韓婧.從文化角度看語境翻譯原則[J].北京:外語教學研究,2009(144):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