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聯國
背景:
今天是周五,因為班上的美術課老師臨時出差。我領到了學校的代課單。當我出現在教室門口的一剎那,預料之中的情形再次上演——
“啊?不是美術課嗎?”
“哎……又要上語文了!”
…………
接下來,是長久的嘆息。幾乎每個孩子臉上,都寫著兩個字——無奈!
于是,我快速地思考,該怎么上好這節意料之外的隨堂課。
講評剛剛完成的單元習作?孩子們分明不想與語文課沾邊!臨時讓孩子漫無目的地隨便畫點什么?似乎也覺得不妥!經過短暫的思索,這節課有了下邊的精彩——
片段一:
我來到講臺,故意用輕柔的聲音說:“孩子們,這節課,我們還是上美術課。”
“耶!”孩子們歡呼起來。繼而,是滿臉的疑惑。大家都睜大眼睛望著我。
“是的,我們來上一節特殊的美術課。”我轉過身,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幾個字——畫連環畫。
此刻,有的孩子還是一頭霧水,少數人,似乎已經若有所悟。我也沒再兜圈子。直奔主題——
“同學們,你們看過連環畫嗎?”
“看過?!贝蠹耶惪谕暤鼗卮稹?/p>
“說說看,你對連環畫有哪些認識?”
“連環畫都很有趣?!薄斑B環畫一般用幾幅圖或者更多的圖,給我們講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薄霸谶B環畫中,人們說的話,都是用一個星形或者云朵把說的話框起來,放在這個人嘴巴旁邊?!薄?/p>
看著孩子們的熱鬧勁兒,我也有了更多的激情。
我說:“對,我們今天就來做這件有趣的事情。首先,請看老師寫的幾句話”——轉過身,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的文字——“有這么一片美麗的大森林,這里……這天,天氣晴朗……”
轉過身,我滿懷期待地對孩子們說:“看,老師要描述的這幅圖很不完整,誰能展開想象,幫老師說一說?”
這時,孩子們可來勁兒啦!他們說得頭頭是道,諸如描寫森林的“郁郁蔥蔥”,描寫草地的“鮮花遍地”,表現天氣的“太陽公公深情地望著大地”。這些優美的詞句,如涓涓細流,從孩子們口中隨意流出,我滿意地笑了。緊接著,我話鋒一轉,“剛才你們用語言描述了這么美的一幅畫,能不能用一幅圖把它們畫出來?”
孩子們紛紛動筆,幾分鐘。一副簡筆畫就產生了。
片段二:
趁孩子們畫畫的間隙,我在黑板上寫下了第二段不完整的文字——
“大象起得最早,它伸了伸懶腰,大聲地說:‘今天天氣真好,我們開個運動會吧!別的動物都說……大象提議:‘我的力氣最大,我們來比舉重吧!……”
班上的小精靈XX最先舉手,“老師,我能把這段話講完整。”
于是,她開始娓娓道來。
受到啟發,別的孩子都展開想象,完整地描述了一幅自己頭腦中的圖畫。這一刻,我再也看不到孩子們在平常口語交際課上的羞澀和逃避。
然后,我又讓孩子們拿起筆,為自己頭腦中的故事,配上第二幅簡筆畫。
…………
“孩子們,畫到這里,請想想看,森林里還會有哪些動物來參加這次運動會?”“它們各有什么拿手的本領?”“或許它們都只看到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只想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你能為故事設想一個完美的結局嗎?”
孩子們各抒己見,一個個簡短而完整的童話故事,就這么在孩子們心中產生了。
下課鈴響起的時候,我布置孩子們在課外為自己心里的故事,配上完整的圖畫。并約定,在下午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中進行交流。
后邊的精彩:
下午,我和孩子們再次相聚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上。
首先,我挑選幾個孩子,讓他們帶著作品來到講臺。我打開多媒體,讓他們依次把自己的連環畫放在上邊,通過展臺,展示給大家看。
“哇,畫得真好!”“真漂亮!”“她把拄著拐杖的山羊伯伯的神態都畫出來了!……”
在同伴的贊美聲中,臺上的孩子更加自豪了。
在一番肯定之后,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午我們是為自己創編的故事配插圖?,F在,請大家根據自己的圖畫,給大家完整地講述一個美麗的童話故事。注意盡量把故事講得生動具體,把你這個故事中每一個主角的動作啊,神態啊,語言啊,都講得栩栩如生。如果你們能用上幾個比喻句,擬人句之類的,那我就更佩服你了!”
在我的指導下,臺上的孩子幾乎都根據自己的連環畫,講述了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臺下的孩子,聽得認真,評得中肯。不知不覺中,一個多幅圖的看圖作文教學,在悄然無痕中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課后,我布置孩子們寫一個高質量的周記,主題就是《一次有趣的動物運動會》。
反思:
上完這兩節課,我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和愉悅。反思這兩節課,為什么這么“有味兒”?孩子們學習的興趣為何這么濃厚?以下幾點 ,很值得以后借鑒。
高效“有味兒”的教學,應從孩子興趣入手。因為臨時出差,代課的任務,往往成了語數老師的專利。很多時候,我們語數老師都會抓住這來之不易的“寶貴時間”,對孩子們進行作業輔導,查漏補缺。殊不知,幾乎所有孩子,對這樣的教育都是怨聲載道。當我們在講臺上唾沫橫飛,眉飛色舞的時候,臺下的孩子,有幾個思維在跟著老師走呢?于是,在這節課上 ,我仍然讓孩子們畫畫,還是畫從沒接觸過的連環畫。所以,孩子們一下子就有了學習的興趣。盡管后邊的學習,還有一些難度,但孩子們參與的熱情卻非常的高,效果,也出人意料的好。
高效“有味兒”的教學,應悄然無痕。 “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這是有效教學不變的法則。要讓孩子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每一個學習環節,作為執教者,我們就應該努力淡化做作的痕跡。我們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習的活動,而不是老師要他們做什么的活動。就像這個課例中,如果孩子們一開始就知道老師要讓他們自己來編寫一段話,再為這段話配插圖,最后,還要根據幾幅圖來說話、作文。我估計,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一定蕩然無存吧?
高效“有味兒”的教學,因生成而靈動。 我無意于刻意思考這是一次成功的“習作課”,還是一次成功卻又另類的“美術課”,抑或 ,是一次所謂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但我總在想,生活即教材。當我們刻意去為美術課而備教學內容,為某次習作教學,而備這次習作教學的方式方法的時候;當我們忽視了學科整合的隨意生成的時候;當我們忽略了學生成長過程中一些“曇花一現”的、學生最感興趣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的時候;當我們漠視了某堂課上、某個環節中、甚至是某個孩子不經意的一個美麗的錯誤的時候,我們的課堂,就不再是孩子的課堂了。忽略了這些生成的精彩,我們的教學, 將不再靈動!所以,善待教學生活中臨時的生成因素,巧妙捕捉適合孩子的教學內容,睿智地開展“有味兒”的教學活動,我們的教學,必將高效而精彩!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百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