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的教與學都面臨著若干困難,語文教學改革已成為中職教育的現實需要。本文在分析中職語文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如何做好中職語文教育工作提出了幾點思考,以期能有所助益。
關鍵詞:中職教育;語文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10-0095-03語文學科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必修科目,不僅肩負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任務,而且,語文學科可以通過其獨特的人文性使學生在心靈上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培養人文品質,教學生做人,讓學生在掌握好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塑造自己堅定的意志、豐富的情感和求知的濃厚興趣,以自身的優秀品質和所學所得所有為社會服務。但是,在現實語文教學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語文課往往出現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無趣的尷尬局面。如何走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耗時多、實效差的尷尬境地,達到語文學科本該有的“有趣生動、鮮活實效”,是當前語文學科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基礎薄弱,對語文學習興趣不大
近年來,隨著國家高等教育持續擴大招生,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進入普通高中學習,以期進入大學學習。目前,大多數中職學生是在這個過程中淘汰下來的,普遍存在著基礎薄弱的情況,有相當多的學生實際上沒有達到初中畢業的合格要求,有不少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對語文的學習失去了興趣,語文基礎相當薄弱。進入中職學校后唯一目的是為了學一點就業求生的技術,或為了拿個文憑到社會上找份工作,對語文課根本就不感興趣。
(二)中職學校對語文定位較低,重視不足
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對語文定位大多是“管用夠用,適用為度”“為專業課服務”等,對語文課程的定位較低。目前,很多學校中職課程作了較大的調整:一是設置、開發新的專業課程;二是大幅度調整課程時數。專業課課程的時數大幅度增加,文化基礎課尤其是語文課程學時大幅度壓縮。語文課由原來開設2學期壓縮為開設一學期,由原來的4~5節/周減少到2節/周,形成了“專業課重于文化課、外語課多于語文課”的局面,將語文課置于“雞肋”的尷尬境地。然而,中職語文教學目標以及社會對中職學生的語文素養,并沒有因為語文學時的壓縮而降低。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壓縮的語文學時和高要求之間的矛盾,加大了教師備課、上課的難度,加重了教師的負擔
(三)語文課與學生、專業課的實際脫節
目前雖然有職業中學的專用教材,并且教材也在進行不斷的更新和完善,教材在內容及形式上都進行了適當的改進,但由于教材基本上還是保留了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的基本結構,語文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實例太少,與職業中學的職業特點聯系不夠密切,忽視了將學生的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及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語文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和專業課沒有形成有機的整體,銜接不緊密,沒能發揮語文基礎學科的特點,為后續課程起到先導的作用。上述種種原因造成學生對語文課普遍不感興趣。
(四)語文教學方法陳舊、單一
雖然語文課程改革早已提出“大語文觀”“大課堂觀”,但審視目前的中職語文教學,教學方法仍較為單一,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基本上采用以講授為主的方法,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是普遍現象,學生被動學習,甚至根本不學,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激情飛揚,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部分教師分析課文時,將文章搞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滿堂提問,追求表面熱鬧,本末倒置,學生沒有真正領會和感悟老師所講的內容,只是機械地照抄老師的筆記、抄作業,僅僅為了完成老師的要求和檢查。職業中學的語文教學仍走不出教材,走不出課堂。與日益重視實操實訓的專業課對比,語文課越發顯得枯燥呆板,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更無從顯現語文課為職業教育服務的優勢。
(五)語文教師素養缺失
·教學教法·做好中職語文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教學是一項神圣的活動,為了使教師深入認識其性質,提高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質量。要求教師們經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研究教學過程,從而發現適合于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最終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而所謂教師素養缺失,主要就是指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在這方面的缺失。中等職業學校生源的質量逐年下降,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將精力放在對學生的管理和組織教學上,而教師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卻沒有及時得到提高。同時,各校之間缺乏教學研討,各自為營,教師的教學活動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相互促進的平臺。
此外,當前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思想觀念亟待更新。許多語文教師評論起學生,就會給學生扣上“基礎差”“底子薄”的帽子,甚至在學生面前也直言不諱。誠然,中職學生生源的確參差不齊,存在極大差異,但作為教育工作者,首要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不能僅想著好上加好,教師心目中應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看到他們的長處和優勢,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于中職語文教學要求,很多教師也存在偏差:有些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影響,與普通高中盲目攀比;有些自貶身價,把語文擺在“副課”位置,放棄對學生的基本語文要求。如何把握好中職語文教學的這個“度”,讓中職語文教學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層面上突出其實用性、實踐性,是對我們中職語文教師素養的一大挑戰。
二、中職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走出困境
(一)適應環境,轉變思想
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學校和學生,共同構成的工作環境是我們所不能改變的。任何消極、埋怨的情緒都會影響工作熱情和質量。所以,教師要以積極的心態來看待所處的環境,勇敢地去迎接挑戰。
1.悅納并理解學生
任何教學改革歸根到底都是教學觀念的轉變,其實質就是教師學生觀的更新,即如何看待每個學生,是否相信他們的學習潛能,是否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是否設法幫助他們發揮潛能,發展個性和實現價值。應該看到,我們教育的對象,是值得我們付出同情和愛心的弱勢群體。從家庭背景看,他們中的許多人父母下崗,生活困難。從成長背景看,他們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同學的漠視、老師的冷眼、家長的責罵,都給他們在心理上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因此,教師要改變心態,積極地理解學生、包容學生。用我們的真愛去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去融化他們心頭的“堅冰”。
2.積極樂觀地投入到語文課程改革中來
作為語文教師應該站在宏觀的角度上去看待課程改革,要熱情地關注中職課程的調整和改革,并積極投身其中。針對專業培養目標,對教材進行整合,科學利用文本教材、開發校本教材,并最大限度地了解我們周圍的專業教學,以便融會貫通在語文教學中。
3.正確把握中職語文課程的定位
應該看到,中職教育是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中職語文課程也服從于服務于這個目的,中職學生需掌握基本會話、寫作等能力,語文的工具性作用在此得到發揮。同時,也要看到,語文課程除了顯性的工具性功能,還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遠期發展起到隱性而長遠的影響,中職語文教師絕不能放棄語文的人文性功能。
(二)加強學習,迎接挑戰
教師是學校實施和貫徹素質教育的載體,也是教學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語文教師加強自身素質培養迫在眉睫。
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專業素質是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要轉變教師觀念,提高其教學教改水平。我們廣大的教師基本上是在“應試教育” 的環境中成長的, 接受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應試教育,轉變教師的觀念尤為重要。必須使教師明確, 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比單一的卷面成績更為重要。
再次,要提高教師的道德素質。因為教師職業有別于其他的任何一個職業,教師除了傳授專業知識外,自身還會對學生產生各種影響,尤其是肩負“人文教育”的語文教師。
(三)改革教學方法,活躍語文學科
1.因材施教,分級教學
歷史是發展的,教育是變化的,思想是流動的,一成不變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根據時代的特點,作為教育者尤其應該不斷調整思想,發展觀點,因材施教,分級教學。一方面,在課堂上,針對一個班的學生,應在教授基礎知識、培養基礎能力,完成語文教學基本任務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適時改變教學方法,調整課堂節奏。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學生的語文基礎和興趣愛好,可將語文課程細分,一般學生都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化為必修課,另外,可開設一些較高層次的語文選修課供有興趣或基礎較好的學生選修。
2.轉變語文教學考核方式
應該說,現行的學生評價與考試制度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不適應的,突出反映在: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而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注意學習成績,忽視學習全面發展和個體差異;關注結果而忽視過程。這種只依據學生的卷面成績評價學生的單一評價辦法打擊了大部分中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對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習,甚至進步與成長都十分不利。因此,在課程評價上,教師必須轉變考核方式, 探索科學的評價辦法,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如此才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
總之,中職語文教育工作者只有轉變思想,加強自身修養,在教學中體現“因材施教”“以能力為本” 的教育思想,才可能為目前教學雙邊都十分困難的窘境找到出路,才可能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潘新和.語文教師素養隨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王意如,郭耀邦.語文素養和語文教師的素養[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1.
[3] 彭躍紅,王浩宇.放飛心靈—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4]林金炎.給語文教師的建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