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源清

2014年9月1日至5日,第七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在貴陽舉行。作為本屆交流周最重要的板塊構成,職業教育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
在為期五天的活動中,東道主貴州可謂收獲滿滿——來自國內外職業教育專家學者的交流探討,不僅為貴州職教的發展帶來新的啟示,而13所貴州職業院校與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臺灣等地“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集中簽約,更對貴州與國際職業教育組織的合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堅守底線控輟保學
職教作為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尤其中國當前正處于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如何發展和完善職業教育、健全現代職教體系以應對挑戰,其急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職業教育大有可為,也應當大有作為?!痹?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的重要指示和講話,表明了中央對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信心。從十八大“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提出,再到今年6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等文件的相繼頒布,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不僅完善了頂層設計,而且各項政策已逐步落實在規劃之中。
為趕上國家職教改革步伐,避免“越貧困越忽視教育,越忽視教育越缺乏人才”的惡性循環,近年來,貴州省加大職教經費投入,加快部署,制定一系列方針和措施,成果顯著。據統計,“十二五”以來,中央及貴州省級財政對職教投入經費共計60億元,重點實施了中職“百校大戰”、示范職業院校創建計劃、師資素質提升工程以及實訓基地建設工程,以此完善軟硬件設置,加強基礎能力建設。與此同時,各市(州)、縣級財政也設立了職教發展專項經費。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1月,貴州省人民政府以一號文件印發關于實施教育“9+3”計劃的意見,在鞏固提高9年義務教育的同時,率先在全國實現全省范圍內的3年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從當年秋季開學起,全面免除中等職教在校生學費,不僅如此,60%以上中等職教生還可以享受國家助學金。教育“9+3”計劃實施一年來,貴州初中輟學率由5.09%降到2.89%。
“加快教育結構調整,讓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比翼齊飛、互相促進?!比ツ?月,在貴州教育“9+3”計劃推進會上,省委書記趙克志的指示擲地有聲。按照計劃要求,到2015年,全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校的在校學生人數比例為1∶1,規模分別達到85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以縣為單位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此外,貴州還將進一步擴大職教辦學規模,新建6所高職院校。
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建成高職院校26所,在校生近16萬人;中職學校236所,在校學生60萬人,中職辦學規模比2005年增加40萬人,極大地強化了控輟保學。
適應需求深化改革
貴州職業教育近年雖然取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但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中職學校布點分散、校均規模小、與產業結合度低等,而高職院校數量不足、產業覆蓋不全面等現狀也不容忽視。隨著貴州“工業強省”戰略的需要,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2011年,為適應需要,為打造集約化、規模化的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龍頭,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以“世界眼光、國內一流、貴州特色”的定位,作出了在清鎮市建設職教城的決策部署,至此,貴州中部腹地,一座嶄新的職教新城平地崛起。
“一個‘航母級的職教聚集區正在成型,它將成為貴州乃至西部地區教育的一個亮點。”清鎮職教城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付玉華表示。經過3年的努力,職教城現已完成投資82.5億元,校舍竣工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入駐院校20所,到今年秋季開學,入駐師生將上升至6萬人。
職教城建設以來,各院校一方面緊扣貴州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科學設置職教專業結構,在覆蓋三大產業的同時,避免“同質化”競爭,實施大數據、城鎮建設與管理等專業的重點突破;另一方面,依托當前貴陽市和貴安新區產業園區發展規劃,大力推行“產業園區+標準廠房+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強化產教互動和校企合作。與此同時,加強職教的區域合作也成為當前改革重點,通過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策略,聯合招生、合作辦學,實現與東部優質職業院校學生輸送、教師互派以及課程教材聯合開發。
據貴州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職教城全面建成后,每年將為全省重點企業培養輸送技能人才5萬人以上。
清鎮職教城的建設對貴州來說具有多重意義:改善民生,大大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將成為貴州職教深化改革的示范區和引領區。
在加快以清鎮職教城為重點的貴陽職教中心區建設的同時,各區域性中心城市職業學校和縣級職業學校的建設也構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如銅仁地區通過探索集團化辦學機制組建銅仁職業教育集團學校(即由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和銅仁市中等職業學校領辦,各縣區中等職業學校參與的職業教育集團),實現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職業教育運行質量和辦學效益。
根據《貴州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3—2020年)》,貴州省還將擴大民辦職業院校招生自主權,把民辦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支撐,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此外,對職業教育空間布局的調整也在加快:屆時,貴州將形成以貴陽(含貴安新區)為核心發展區,以8個市(州)區域性中心城市為重點推進區,以縣城為基礎網絡的現代職業教育格局。
依托轉型促人才升級
除了促進就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外,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
長期以來,受傳統人才觀和擇業觀影響,職業教育對初高中學生及其家長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有人甚至認為,職業院校是學生考不起高中和本科的無奈選擇,加上在上升通道、繼續深造方面存在的限制,職業教育更顯得“低人一等”,成為“斷頭教育”和“次品教育”。
然而,與職業院校相比,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卻并不樂觀。“目前貴州省中職就業率95%以上,高職92%,而普通高校只有70%左右?!笔〗逃龔d廳長霍健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就業率的倒掛與教育結構的不合理不無關系。
如何健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同時避免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生產需求脫節?省委、省政府積極引導省內部分地方院校和獨立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推進中職—高職—本科的“立交橋”建設。
按照《貴州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3—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全省應用型大學(學院)將達到8所左右,中職學生升入高職、高職學生升入本科院校將分別達到35%和20%。
由研究型向應用技術型轉型,不僅要求普通本科院校要有全局眼光,轉變觀念,同時還要求其不斷完善在招生、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的銜接機制,加快形成“中高本”教育貫通的人才上升通道。2014年6月,原畢節學院更名為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并加入“中國應用技術型大學聯盟”,此舉意味著,貴州在職教及人才升級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事實上,技能性的職業培訓與學歷性的職業學校教育同樣不可或缺。自“十二五”以來,貴州省共培訓城鄉勞動者逾600萬人次,為貴州本土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區輸送了大批技術技能人才。
“讓職業教育為社會源源不斷地創造人才紅利”,在今年2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如是說。對貴州而言,只有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才能在人才“立交橋”上奮起直追。(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