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仙

“趕轉改”并舉 推動貴州職業教育后發趕超
:去年以來,我省對職業教育發展做出系列部署,從教育“9+3”計劃實施、中職“百校大戰”建設,到在全國率先編制出臺省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3-2020年)》等。現階段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有何特點,取得了哪些成績?
鄒聯克:現階段,貴州職業教育正處在攻堅克難、爬坡上坎的階段,目前正以“趕轉改”并舉的方式來推動貴州職業教育后發趕超。到2020年,要把貴州職業教育做大、做強、做精。
趙克志書記、陳敏爾省長親自研究和部署教育工作,要求舉全省之力辦好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我省職業教育發展在全國實現了“四個率先”:明確教育優先發展,職業教育率先突破;在全國首批率先實施全省范圍的免費中職教育;率先實踐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去年9月,率先編制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3—2020年)》,研究出臺了《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意見》;率先探索實施技工院校與職業院校“雙掛牌”、“雙證書”的融合發展道路,今年5月,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省財政廳聯合下發《關于全面推進技工院校與職業院校“雙掛牌”“雙證書”融合發展的意見》,推動職業院校與技工院校融合發展。
貴州教育“9+3”計劃、中職“百校大戰”建設實施一年多以來,從“積弱不強”到“百花爭放”,職業教育在貴州殺出了一條令人稱嘆的“血路”。這些職業院校的建成,為我省職業教育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廣大職校學生安于、樂于在職業學校學習知識技能,也極大地鼓舞了初中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的熱情。可以說,“百校大戰”讓我省的職校面貌煥然一新,形成了職業教育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高職院校26所,在校生近16萬人;中職學校236所,在校學生60萬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近萬個。形成了學歷與培訓并舉、中職與高職銜接的辦學機制,建成了層次完善、專業門類較全、初具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近幾年,我省中職畢業生就業總體形勢向好,2013年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6.81%,與2012年相比,本地就業比例大幅上升。
擴規模轉結構 快速優化空間布局
:如何以職教園區化建設為平臺,有針對性地優化職教空間布局?
鄒聯克:目前我省職業教育的空間布局,主要按照產業引領、規模聚集、城市配套、質量保障的原則,確定以貴陽(含貴安新區)為中心,打造職業教育核心發展區,以其他8個市(州)區域性中心城市為支撐,建設職業教育重點推進區,以縣城為節點發展職業教育基礎網絡,形成核心帶動、中心輻射、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一體兩翼多中心”職業教育發展空間格局。
去年以來,我們加快推進以清鎮職教城為重點的職業教育核心發展區、以市(州)職教園區為重點的職業教育重點推進區、以縣級職業學校為重點的職業教育基礎網絡建設。中職“百校大戰”2013年完成建設面積313萬平方米、完成投資58億元,中職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改善,空間布局更加優化。
職教園區內要充分整合資源,實現優勢互補。比如清鎮職教城組建教學資源共享體,探索實現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圖書互借、信息互通,推動優質師資共享、實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集約辦學、集團發展。到“十二五”末,在全省部分高等職業學院建設15個開放的公共實訓基地。各個市(州)也要結合自己區域的專業特色,在職教園區里面建設公共實訓基地,各職業院校要根據專業設置建好校內實訓基地。
:全省九個市(州)、貴安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各有特點,區域定位也存在差異,針對這些情況,職業教育辦學特點和專業設置是否也存在不同的側重點?
鄒聯克:全省各個區域職業教育辦學特點和專業設置,要與區域規劃發展重點和定位相適應,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形成差異發展、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的專業設置格局。比如,在黔中經濟區重點建設一批城鎮建設和管理、裝備制造、資源深加工、商貿物流、會展旅游、社區服務等專業;黔北經濟協作區重點建設一批特色輕工、金屬冶煉及深加工、化工、旅游文化、農技服務等專業;畢水興能源富集區重點建設一批能源、煤電煤化工、鋼鐵有色、農畜產品加工等專業;三州民族地區重點建設一批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醫藥和農林產品加工業等專業。并適時調整我省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專業。工業結構調整優化,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輸送必須及時調整以適應需求。
:隨著我省工業總量規模的不斷擴大,對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也需要不斷的擴容提速,職業教育如何才能適應服務于工業總量規模明顯擴大的需要?
鄒聯克:做大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要做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和職業培訓規模兩個方面工作。在擴大辦學規模方面,要通過大力實施教育“9+3”計劃,加快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不斷擴大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盡快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目標。統籌加快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到2015年,職業院校辦學規模要達到100萬人以上。
在做大職業培訓規模方面,要適應現代產業體系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為切入點,加快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推動職業培訓規范、快速發展。2013-2015年,全省每年開展各類職業培訓200萬人次左右,2016-2020年,年均達到250萬人次,實現新增勞動力普遍接受職業教育培訓。
同時,省級和各市(州)、縣級財政設立職教發展專項經費,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重點實施“縣級職校”、“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示范性職業院校建設”、“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四大計劃。
深化改革 創新職教人才培養新模式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當前,我省 “5個100”工程產業園的建設和大數據產業基地的建設,加上工業質量效益提升對我省人力資源、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結構和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此,貴州職業教育是怎樣應對的?
鄒聯克:職業教育要更好的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就要科學規劃設置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按照做特、做專、做精的要求,重點圍繞“5個100”工程和“四個一體化”、“五張名片”、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教育與產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相對接的原則,科學配置教學資源和專業設置,努力形成結構合理、緊扣產業、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專業體系。
必須把握職業教育的先導性規律。人才的培養周期較長,今天既要培養明天所需的人才,又要培訓今天急需的人才。職業教育要進一步增強對我省發展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在專業設置上要注重“三貼近”,即貼近市場需求、貼近產業發展實際、貼近學生的就業愿景。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努力讓學生做到“德藝雙馨”。著力構建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滿足經濟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職業院校辦學的立足點,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貴州職業教育如何通過自身的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以人才建設來保障全省的產業轉型升級?
鄒聯克:我省職業教育不斷深化改革,以提高教育質量,增強服務經濟建設能力為重點,創新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適應服務工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要求。 加快發展適應需求、相互銜接、多元立交的現代職業教育。創新性地實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產業園區+標準廠房+職業教育”等特色辦校方針,增添了職業教育的時代性和鮮明特色。大力發展“訂單”培養, 探索職業教育的集團化辦學以及行業協會合作辦學。實現學校教育和就業崗位“零距離”,融教、學、做于一體,實現校內教育、實訓與校外實習、就業無縫對接,在為企業發展服務的同時,師資隊伍的教育教學能力得到錘煉,人才培養質量得到顯著提高。使職業教育更好地為企業服務、為產業轉型升級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比如,六盤水市鐘山區、畢節市金沙縣等地立足“窮省辦教育”和職業教育基礎薄弱的實際,積極探索“政府規劃創辦園區、企業建設標準廠房、配套發展職業教育的‘產業園區+標準廠房+職業教育模式”,通過科學合理安排,把園區的標準廠房、倒班宿舍、技術設備、生活休閑區、企業技術人才作為職業學校的實訓基地、學生宿舍、實訓設備、學生活動場所、兼職技能教師,融教育教學于生產實踐全過程,解決職業學校建設資金缺口大、學生容量有限、實訓條件差、技能型教師短缺等問題。(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