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飛+張鳳琴

編者按:2014年,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深入實施“四大片區扶貧攻堅行動”,繼續“五大扶貧工程”的推進之年;是貴州省委、省政府要求打好新一輪扶貧攻堅戰的又一個整體開進之年。作為國定貧困縣的德江縣,如何深入實施扶貧攻堅工作,實現同步小康,本刊對此進行了專訪。
以群眾路線凝聚民心,夯實扶貧攻堅群眾基礎
當代貴州:作為國定貧困縣,德江縣扶貧攻堅工作近年來取得顯著成效,“五大扶貧工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請問德江縣在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中有哪些具體措施和亮點?
張珍強:“三農問題”依然是貴州山區農業縣同步小康面臨的最艱巨問題和制約瓶頸,按照國家最新公布的2300元扶貧標準,德江農村貧困人口達12萬人。對處于經濟發展期、扶貧攻堅期、矛盾凸顯期的德江來說,消除貧困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如何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新形勢下扶貧開發工作聯系起來抓實、抓出成效,需要先行先試的勇氣和拼搏奮斗的精神。
扶貧開發是最重要、最緊迫的民生工程,是踐行群眾路線的有效載體,是檢驗群眾對教育實踐活動滿不滿意的砝碼和標尺。在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中,德江抓住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規劃政策機遇,以“干群連心·同步小康”為載體,將縣直機關黨員干部派駐村組與民同吃同住同生活,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的教育實踐活動,凝聚了民心,夯實了根基。
背好雷鋒包,亮身份、明職責,共謀致富路子。扶貧工作涉及千家萬戶,為了讓每家每戶都有致富門路、增收渠道,縣委、縣政府實行“縣四家班子”包片、縣級干部包鄉、科局級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戶的包保責任制。為了“5+2”、“白+黑”、“晴+雨”的工作需要,全縣黨員干部購買背包裝載“雨傘、手電、日記本、卷尺”等下隊工具,為亮明干部身份,在背包上印制雷鋒頭像,成為德江黨員干部為民服務的標識。
辦好貼心事,解民憂、連民心,做群眾貼心人。德江在民生事業上進一步加大投入,改造農村危房2.8萬戶,新修公路400余公里,新建人畜飲水工程600余處,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全力推進“9+3”教育行動計劃,實現農村養老全覆蓋。
譜好發展曲,講民主,聚民智,激發干事熱情。任何綱領、口號與政策,無論怎樣英明,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直接擁護和持續奮斗,都是無法實現的。德江在城鎮化建設、烏江沙坨電站移民搬遷、高速公路征地拆遷等工作中,實現“2個月搬遷343戶、征地上萬畝”的“零阻工、零上訪、零事故”“三零目標”,創造了“15天和諧搬遷上萬移民”的搬遷奇跡,被外界譽為“德江模式”和“德江速度”。
以深化改革加快“三化一業”發展,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當代貴州:站在德江以構建黔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的發展角度,如何理解打好扶貧攻堅戰中深入推進精準扶貧機制改革先行先試實踐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張珍強:全面深化改革是順應群眾的意愿和時代要求,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現實需要,是加快“三化、一業”發展促進人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關鍵一招。因此,要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解決扶貧攻堅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并以“工業化致富農民、城市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的發展思路,向改革要紅利,激發群眾干事創業的動力源泉。
加快城市建設,讓更多農民實現進城夢想。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生活得更好。為了實現更多農民進城生活夢想,德江將堅定不移以建設黔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目標,大興城鎮化帶動戰略,按照“一城三區五中心”規劃布局和山水園林建設理念,在完成50萬人口的路網建設基礎上,逐步建成“遠期100平方公里100萬人口、中期50平方公里50萬人、近期40平方公里30萬人”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承載能力,讓更多的農民能進城安居樂業。
加快工業發展,解決進城農民工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好就業問題,是幫助人民群眾改善生活條件、實現安居樂業的基本途徑。在德江城鎮化進城中,始終以“產城一體化”發展理念,規劃建設了城北工業園區、煎茶農特產加工園區和烏江黃金水道物流園區,抓住蘇州等沿海地區對口幫扶德江機遇,充分挖掘現有規模企業發展潛力,確保規模企業投產達產率90%以上,二產比重達25%以上,帶動5萬人以上就業。
加快農業產業調整,以農業產業化促民增收。為打破全縣農民的增收瓶頸,德江抓住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規劃、“3個15萬”扶持發展等政策機遇,圍繞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烏江經濟走廊的戰略規劃,結合縣域各鄉鎮資源優勢和種養殖習慣,將以“烤煙、茶葉、經果、中藥材和畜牧養殖”為主導產業的“五大農業特色產業帶”,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
加快發展旅游服務業,融入梵凈山旅游大格局。德江,有著悠久的歷史,眾多的人文景觀,厚重的烏江文化,獨特的儺戲,剽悍粗狂的土家炸龍等旅游資源。為此,縣委、縣政府圍繞“隋唐古邑·神韻儺鄉”的旅游形象定位,規劃建設了烏江柏果坨國家級濕地公園,引資開發“五彩洋山河”國家4A級旅游景區,形成古城—烏江—革命紅色圣地—萬畝草場石林—洋山河等循環旅游線路,為融入梵凈山大旅游格局、加快推進文化旅游業大發展墊實了基礎。
以實際行動清除“四風”頑疾,加快實現小康夢
當代貴州:目前,德江縣扶貧攻堅工作還存在哪些問題,將如何破解?
張珍強:扎實打好扶貧攻堅戰是一場持久戰,關鍵在于行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就是一次精神洗禮、凝聚共識的過程。走群眾路線,開展扶貧攻堅,是虛張聲勢、喊口號、搞形象政績,還是以群眾利益為重、真刀真槍實干,群眾心里自然明白。扶貧攻堅工作是一場全民戰爭,如果不徹底清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四風”頑疾,就會失去民心,就沒有群眾的擁護、支持和參與,一切藍圖都會成為“亂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在農民。向貧困宣戰,構筑“精神高地”,沖出“經濟洼地”,解決貧困落后,加快實現山區人民同步小康的夢想,是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義不容辭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真蹲實促,務實苦干,用行動詮釋教育實踐活動,力戒“形式主義”。為了慎訪以新的“形式”落實舊的“形式”,德江以“干群連心·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為載體,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工作,將全縣扶貧攻堅工作任務按縣直部門的職能和人數進行責任分解,從縣委書記到一般黨員干部,都有個人的“自留地”和“責任田”,一定三年。對全縣1326名駐村干部做到精準化識別、針對性扶持、動態化管理,將扶貧工作抓到實處。
開展“一問三治五心”活動,力戒黨員干部“官僚主義”和“享樂主義”。為貫徹落實好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十項規定”政策精神,德江以“一問”,即黨員干部自問“該干什么、干了什么、下步怎么干”;“三治”,即狠治部分黨員干部“近視眼、冷熱病、軟骨癥”;“五心”,即“把忠心獻給祖國、把愛心獻給社會、把誠心獻給他人、把孝心獻給父母、把信心留給自己”,弘揚“實干、誠信、寬厚、包容”的新德江精神,解決黨員干部思想不純、作風不實、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等問題。
懲防并舉,加大貪污腐敗查處力度,力戒黨員干部“奢靡之風”。古人言:“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枉用,敗家傷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2013年,全縣加大貪污腐敗查處力度,立案77件,涉及科級干部21件,黨紀處分46人,政紀處分36人,移送司法機關4人,涉案資金370萬元。
截至目前,德江縣完成17個鄉鎮“減貧摘帽”任務目標。面對艱巨而長期的扶貧攻堅工作,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充分激活廣大干部群眾智慧和力量,以“忠實務實實干”的作風,弘揚“同心同苦同步小康”精神,加快實現建設黔東北鐵路交通樞紐和區域性中心城市,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德江中國夢”。(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