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體富 劉翔

【摘 要】 為了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我國應當繼續推進資源稅改革,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重新定位資源稅的功能,擴大資源稅的征稅范圍,完善計征方式,提高稅率水平,清理整合其他收費項目,以及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為了避免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較大沖擊,資源稅改革應當采取漸進式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資源稅; 稅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32-0019-04
一、引言
解決經濟增長中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是當前我國面臨的迫切任務。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可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十二五”時期政府的工作重點之一。
2011年11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在全國范圍內改變了原油和天然氣的資源稅計征方式,并提高了部分礦產資源的定額稅率。雖然這次改革在完善資源稅計征方式上取得了重大進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源稅自身的弊端,但這次改革仍然缺乏全局視角,沒有解決資源稅的深層次問題,資源稅整體的稅制設計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仍然差距較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加快資源稅改革的要求,資源稅改革是當前我國稅制改革的重要內容。為了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應當繼續推進資源稅的各項改革措施,使其成為一個貫穿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稅種。
二、我國資源稅的現狀與問題
我國現行的資源稅是在1994年實行的第二代資源稅的基礎上,經2011年9月的改革而形成的。資源稅收入在全國稅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處于較低水平,雖然經過幾次政策調整有所提高,特別是2012年該比重由2011年的0.63%增至0.82%,但資源稅在我國稅收體系中仍然處于弱勢地位。①理論上而言,稅收政策是調節經濟的重要工具和杠桿,能夠通過一定的傳導機制影響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而合理的資源稅稅負可以使資源產品的價格體現其稀缺性,進而遏制資源的過度開采,促進資源集約有效利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缺陷,我國資源稅長期以來在實際中沒能有效發揮這方面的作用。
(一)資源稅的功能定位已不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現行資源稅最初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調節資源開發活動中的級差收益。在礦產開采企業主要為國有企業,而且實行國家定價的情況下,用資源稅來調節國有企業之間的利潤水平是可行的。但是,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所有制企業逐步進入到資源領域,資源有償取得制度不斷完善,資源產品的市場化程度不斷加強,礦產資源的優劣會直接體現到各個環節的交易價格上,已不再需要國家進行調節。另外,我國自然資源消耗過快,利用效率低下,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資源領域的一個稅種,資源稅應當適時轉變功能定位,在促進資源節約方面發揮重要的調節作用。
(二)資源稅的征稅范圍過窄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所有稀缺的自然資源都需要加以保護,而現行資源稅的征稅范圍僅包括鹽和礦產等比較有限的自然資源。資源稅征稅范圍過窄會導致多方面的消極后果:一是對大部分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得不到有效遏制。當前水資源、森林資源和草場資源等的開發利用已相當普遍,由于缺乏必要的規制措施,特別是資源稅的缺位,相關企業的開發成本過低,資源破壞現象十分嚴重。二是扭曲資源產品及其下游產品的相對價格。資源稅是資源產品價格的組成部分之一,會使應稅資源產品的價格相對于非應稅資源產品偏高,從而刺激企業和個人對非稅資源及其下游產品的需求,這進一步加劇非應稅資源的過度消耗。三是與稅收的公平原則相悖。被開發的自然資源一部分征收資源稅,而另一部不予征收,這不符合稅收的公平原則。
(三)資源稅的計征方式不合理
從量定額的計征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便于征收管理,但是卻隔斷了資源稅與應稅資源產品的價格聯動關系:一方面,應稅資源產品價格變動難以受資源稅的影響,稅收調控功能受限;另一方面,資源稅收入不能隨應稅資源產品的價格上漲而提高,國家難以從中獲益,導致資源價格上漲的收益大部分流入相關企業手中,拉大了行業的收入差距。2011年11月份起油氣資源稅實行從價定率方式征收,我國資源稅由此開始實行從量定額和從價定率相結合的計征方式。石油和天然氣計征方式的改變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是對其他礦產資源依然按照從量定額的方式計征資源稅,資源稅的調節功能仍然難以充分發揮。
(四)資源稅的稅率偏低
我國資源稅的稅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雖然經過多次調整,特別是2011年9月份的油氣資源稅改革,使這一問題有了較大改觀,但是其他礦產資源的稅率依然偏低。以煤炭為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焦煤稅額為每噸8—20元,其他煤炭稅額每噸0.3—5元,即使采用最大稅額(稅務部門實際分別按每噸8元和每噸2—4元不等征收②),焦煤和動力煤的資源稅稅負僅為1.9%和1%。③可見,除石油和天然氣之外,其他資源的資源稅稅率依然過低,而過低的稅率限制了資源稅調節作用的發揮。由于資源稅率過低,資源稅在資源開采企業的收益中占很少一部分,難以引起企業的重視,導致開采過程中浪費嚴重,“采富棄貧”現象十分普遍。而且,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完善,我國資源產品的價格沒有體現其稀缺性,而過低的資源稅率又無法提升資源價格,相對低廉的價格使資源使用企業和居民忽視資源的節約,資源利用效率極其低下。
三、資源稅的功能定位
資源稅功能的定位是資源稅改革面臨的首先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目前學術界對于資源稅的功能定位尚無統一的觀點,但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陳文東,2007;計金標,2007;林伯強等,2012;張海星,2013)認為資源稅應該在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發揮作用。本文認為資源稅的功能,應當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結合當前我國的具體實踐重新定位,以便從根本上確立資源稅改革的方向。
(一)資源稅的主體功能
無論是不可再生資源還是可再生資源,當代人對它們的過度消耗必然影響后代人對資源的使用,造成資源在代際間分配的不公,產生代際外部性問題。由于市場失靈的存在,需要政府對外部性進行矯正,而有效的資源稅可以成為政府矯正代際外部性的重要工具。具體而言,如果當代人對資源的消耗對后代人產生負外部性影響,那么通過對資源的開采征收特定的稅收,可以增加當代人利用資源的成本。成本的提高能夠抑制當代人對資源的需求,并能促使當代人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將資源的使用數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由于不可再生性或可再生的難度較大,自然資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根據可耗竭資源理論,稀缺性是產生自然資源經濟租金(收入超過邊際成本的部分)的根源之一,也就是所謂的稀缺租金。自然資源的經濟租金應當是資源價格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市場機制的不健全,這一經濟租金并不完全體現在資源的價格上,資源價格的被低估加速了資源的開采和消耗速度。
從實質上看,資源的代際外部成本和稀缺租金是一致的,兩者都來自資源的稀缺性,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對自然資源征稅,一方面,可以糾正資源利用的代際外部性,實現代際外部成本內部化,解決資源配置的代際不公平;另一方面,可以使自然資源的價格包含稀缺租金,而且這部分收益被政府取得,可以調節由于自然資源稀缺性產生的超額利潤,實現資源租金稅的功能。所以,本文認為資源稅的主體功能應當是糾正資源開發利用中產生的代際外部性,取得自然資源的部分經濟租金,使資源產品的成本和價格能夠反映其代際外部成本和稀缺性,抑制當代人對資源的過度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二)資源稅的附屬功能
為實現資源稅調節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功能,應當提高現有的資源稅稅負,而資源稅負的提高會對經濟運行各個方面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是在資源稅實現其主體功能的過程中伴隨產生的,對經濟社會發展而言也大都是積極的,可以把它們看作資源稅的附屬功能。
1.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
資源稅可以通過價格傳導機制增加資源開發和使用的成本,某個產業中間投入中自然資源所占的比重越大,其生產成本的提高就會越大,從而起到抑制高資源消耗產業擴張的作用,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
2.增強地方財政實力和弱化地區間財政能力差距
當前資源稅主要的收入劃歸地方政府,如果通過改革能夠提高資源稅收入,則可以增強地方財政實力,健全地方稅體系。同時,我國自然資源主要富集在中西部地區,中西部政府財政收入的提高,可以弱化地區間財政能力差距,促進中西部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3.一定程度地抑制環境污染和調節行業收入差距
資源稅可以抑制資源的過度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整個經濟系統中資源使用的總量下降,從而一定程度上降低與資源使用相關的污染,如溫室氣體的排放。另外,我國采掘業、石油化工、電力等與礦產資源密切相關行業獲得的利潤處于較高水平,通過稅負轉嫁機制,資源稅的稅收負擔一部分可由開采企業和資源使用企業承擔,從而降低它們憑借壟斷地位獲得的利潤,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行業收入差距。
四、資源稅改革的具體措施
為了有效發揮資源稅在促進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方面的調節功能,針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應當加快推進資源稅改革,相關的配套措施也應及時跟進。
(一)擴大資源稅的征稅范圍
擴大征稅范圍是推進資源稅改革的重要內容:第一,將再生速度較慢、難度較大的可再生資源納入征稅范圍,包括森林資源、灘涂資源等。第二,將我國較為稀缺且浪費嚴重的可再生資源納入征稅范圍,如水資源。雖然當前某些省份征收特定類型的水資源稅費,但是計征方式和稅率(費率)不盡相同,缺乏統一的全國范圍的水資源稅。針對當前水資源浪費嚴重的問題,應將水資源納入征稅范圍,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地熱水等水資源。第三,將與生態環境聯系密切,不宜大量開采的資源納入征稅范圍,發揮資源稅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功能,除森林資源外,還包括草原資源、漁業資源等。
(二)完善資源稅的計征方式
繼續完善從量定額與從價定率相結合的計征方式:對于消耗強度過大、需求增長迅速且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資源產品實行從價定率計征辦法,除原油、天然氣外,還應包括煤炭、非金屬礦和金屬礦原礦等礦產資源,以及森林資源等;對于需求量比較穩定、數量(范圍)便于統計或市場化程度不高的資源產品實行從量定額計征辦法,包括鹽、水資源和草原資源等。
(三)提高資源稅的稅率水平
資源稅稅率的設計應當考慮不同資源的稀缺程度、稅務部門的征管水平、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和居民的承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當前,應當適度提高資源稅的稅率,對于消耗速度過大且稀缺程度較高的資源實行較高的稅率,如某些稀缺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等;對于消耗速度不高、儲量較大或鼓勵開發的資源實行低稅率,如鹽、地熱資源等;對于需要保護但與居民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資源可以實行較低的稅率,如居民用水。
(四)清理整合其他收費項目
目前在資源領域存在名目繁多的各類收費和基金項目,如地質塌陷補償費、環境監測費、可持續發展基金等。這些收費項目中一些具有特定功能,還有一些屬于重復征費和非規范收費。后者一方面擠占了資源稅的稅基,削弱資源稅調節作用的發揮;另一方面加重了相關企業的負擔,不利于經濟的穩定增長。因此,應該利用資源稅改革的機會,科學地清理整合各類收費和專項基金,切實減輕生產企業負擔,確保收費項目的規范化。
(五)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資源稅調節功能的實現是依靠價格傳導機制產生的,資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對資源稅功能的發揮至關重要。當前,除煤炭以外其他資源的價格市場化程度不高,資源稅稅負的提高較難通過資源的價格傳導出去。因此,應當加快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將由行政干預為主的價格形成機制轉變為以市場作用為主、行政干預為輔的價格形成機制,逐步放開政府對價格的管制,發揮市場在資源價格形成中的基礎作用,使資源價格充分反映資源的全部價值和供求關系。
五、資源稅改革的實施路徑與效果測算
資源稅改革的總體方向是提高稅負,而資源稅稅負的提高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特別是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占到了70%,煤炭價格的變動對宏觀經濟的沖擊不容忽視。因此,資源稅稅負提高的限度必須控制在宏觀經濟和居民的承受能力之內,而且應當采取漸進式的實施路徑,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改革措施。
首先,參照當前油氣資源稅的計征方式,將煤炭等重要礦產品的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即應納稅額為應稅產品的銷售額乘以納稅人具體適用的比例稅率。為了避免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較大沖擊,可以采用較低的稅率,如2%~3%為宜。
其次,如果計征方式的改變未對宏觀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則可以逐步提高煤炭等重要礦產品的資源稅稅率,最高不宜超過10%。
最后,資源稅征稅范圍的擴大,可以先從開征水資源稅起步,以后逐步擴大到森林資源、灘涂資源和草原資源等,稅率同樣應采取較低水平,以后再根據改革效果適度提高。由于我國水資源交易沒有實現市場化,水資源應當采取從量定額計征資源稅,同時應根據特定類型水資源的稀缺性設置不同的稅額。
作為資源稅改革的前沿,煤炭資源稅改革將會對我國財政帶來重要影響,這里運用相關數據對這一效果進行測算。此處將2012年作為基期,與資源稅改革后的情形進行比較,并假定改革前后的煤炭銷售收入保持不變。根據如上漸進式的改革路徑,此處設計了煤炭從價計征的三個稅率方案,分別為2%、5%和10%,應納稅額為煤炭銷售收入乘以相應的稅率。需要說明的是,此處設定的稅率是實際稅率,資源稅在實際征收中存在稅收減征、稅收優惠,以及征納能力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實際稅率要低于名義稅率。本文的煤炭銷售收入數據來自《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13》,資源稅收入數據來自《中國稅務年鑒2013》。
如表1所示,計征方式和稅率的改變使得煤炭資源稅收入大幅提高,資源稅收入在全國稅收收入和地方稅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2%的稅率設定下,煤炭資源稅收入223.94億元,為改革前的1.65倍,增收88.22億元,資源稅收入在全國稅收收入和地方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0.08和0.18個百分點;在5%的稅率設定下,煤炭資源稅收入559.86億元,為改革前的4.12倍,增收424.13億元,資源稅收入在全國稅收收入和地方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0.37和0.87個百分點;在10%的稅率設定下,煤炭資源稅收入1 119.72億元,為改革前的8.25倍,增收984億元,資源稅收入在全國稅收收入和地方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分別提高了0.87和2個百分點。可見,煤炭資源稅改革的財政增收效果是明顯的,并隨稅率的提高而增強。
【參考文獻】
[1] 安體富,蔣震.我國資源稅改革的時機選擇與經濟效應預期[J].涉外稅務,2009(12):10-14.
[2] 陳文東.租金理論及其對資源稅的影響[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6):1-5.
[3] 計金標.略論我國資源稅的定位及其在稅制改革中的地位[J].稅務研究,2007(11):36-40.
[4] 林伯強,劉希穎,鄒慧沅,等.資源稅改革:以煤炭為例的資源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2(2):58-78.
[5] 張海星.深化資源稅改革:重建立稅依據與平衡利益關系[J].稅務研究,2013(8):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