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貴軍
(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天津 300222)
通過對天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天津醫專)19~22歲大學生身體的形態、機能和素質等項目指標的測試,并與2012年、2013年天津市大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資料對比,了解天津醫專大學生在性別、城鄉和年齡等方面的差異,為指導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及課外鍛煉提供可靠依據。
開展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調研是關系到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人才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基礎工作,為學校體育衛生工作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醫學院校學生具有體育課學制時間短(1~1.5年)、學時數少(天津醫專三年制學生體育總學時數約為72學時)、生活規律性差(前期課程緊,學習負擔較重;后期臨床實習,生活沒有規律)的特點,且目前對醫學專科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專門性研究甚少。因此,通過調查分析天津醫專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了解其在同齡大學生中身體發育、身體素質的狀況,并與2012年、2013年天津市大學生及2000年全國大學生體質指標相比較,結合醫學專科學生的專業特點,制訂出行之有效的醫學院校體育教學工作方案。
研究樣本為天津醫專學生,分城市男生、鄉村男生、城市女生、鄉村女生4個群體,隨機從19~22歲的學生中抽取,獲得有效樣本791人(男384人,其中城市男生211人、鄉村男生173人;女407人,城市女生230人、鄉村女生177人)。
測試時間為2013年10月—11月。
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固定檢測人員,對其進行崗前培訓,嚴格執行操作規范,測試場地器材符合要求。
測試指標分形態機能類(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身體素質類(50米跑、立定跳遠、握力、男1000米跑、女800米跑、坐位體前屈)以及視力、沙眼、脊柱側彎等項目及派生指標(BMI)。
測試數據在計算機上用Foxpro建立數據庫,采用SAS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
2.1.1 各組之間體重指標的比較 體重指數即BMI=體重(kg)/身高(m2),是評價人體成分和判定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確定人體標準體重指數為BMI=22 kg/m2。BMI<20 kg/m2為偏瘦,營養不良;20 kg/m2≤BMI<24 kg/m2為正常,營養平衡;BMI在24~26.5 kg/m2為偏胖,營養較好;BMI>26.5 kg/m2為肥胖,營養過好。凱特萊(Kettler)提出了BMI不具有身高、年齡和性別特征而得到廣泛運用。實驗表明,19~22歲各年齡組間BMI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統計數據表明,天津醫專學生總體的BMI=(20.185±2.065)kg/m2,指標略偏低,但仍在正常范圍之內。其中,BMI≥24 kg/m2的有33人(男20人,女13人),占總人數的4.17%;BMI<20 kg/m2的有410人(男204人,女206人),占總人數的51.83%。由此可見,在天津醫專學生中,身體發育較差、營養不良的學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從天津醫專學生19~22歲年齡組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出,19歲年齡組的 BMI為(19.75±1.93)kg/m2,指數偏低,與 20歲組、21歲組、22歲組比較,P<0.05或P<0.01,見表1。
表1 19歲年齡組與其他各年齡組之間的BM I比較(,kg/m2)

表1 19歲年齡組與其他各年齡組之間的BM I比較(,kg/m2)
注:*P<0.05,**P<0.01
20歲年齡組 21歲年齡組 22歲年齡組BMI t年齡組20.30±2.002.8415**20.25±2.062.5589*20.47±2.243.2343**
2.1.2 各組之間身體素質的比較 在身體素質指標中,除握力以外,各項指標的排序為20歲年齡組最好,21歲、22歲年齡組次之,19歲年齡組最差。19歲年齡組城鄉之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9歲年齡組除女生握力外,其他項目的身體素質指標明顯低于20歲年齡組水平(P<0.01),見表2。從指標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已經上了一年體育課的二年級(20歲年齡組)學生與剛進校的一年級新生(19歲年齡組)相比身體素質水平明顯提高,體育課教學對學生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提高的效果顯而易見。
19歲年齡組學生在高中期間由于備考復習緊張,體育課和課外活動缺乏,身體素質處于較低水平。面對這個特殊的群體,全面提高其身體素質的工作任務十分艱巨,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通過大學的體育教學,不但能增強學生的體質,還能培養其吃苦耐勞、拼搏進取和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這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手段。

表2 不同性別的19歲、20歲年齡組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比較
我們還發現,在三年級的學生(22歲年齡組)中,由于他們進入臨床實習,受課程設置、時間、場地器材等因素的影響,速度、耐力和力量均明顯下降,特別是男生的50米、1000米跑比20歲年齡組分別慢0.12秒、15.1秒(P<0.05),立定跳遠和握力也有較大差距(P<0.05),所以很難保證以健康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完成見習、實習期間的學習和工作任務。因此,有必要在高年級學生中開設體育選修課,有計劃地組織開展簡單易行的體育鍛煉活動,完善學校的體育活動場地建設并添置器材,以保證高年級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
通過與2012年、2013年天津市大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資料的比較發現,天津醫專學生在形態機能上與天津市大學生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身體素質的部分項目(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握力以及女生800米跑)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在身體素質上,天津醫專男生的立定跳遠和部分年齡組的50米跑、握力較差(P<0.05),其余項目與天津市大學生的水平相似。女生的握力較差(P<0.05),但800米跑、坐位體前屈普遍高于天津市大學生的平均水平(P<0.05)。
醫學專科學校女生所占比例較大,約占在校人數的80%。因此,我們結合女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行體育教學,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體育鍛煉條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甚至部分身體素質項目的成績超過了天津市大學生的整體水平(如:800米跑、坐位體前屈等)。
結果顯示,天津醫專女生除胸圍大于2000年全國女大學生的水平外(P<0.01),其余形態機能指標與2000年全國女大學生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天津醫專男生的體重、胸圍比2000年全國男大學生的水平低(P<0.05或P<0.01),其余形態機能指標與2000年全國水平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身體素質方面,男女坐位體前屈高于2000年全國水平(P<0.01),其他各項指標(50米跑、800米跑、1000米跑、立定跳遠)均低于2000年全國水平(P<0.01)。

表3 2000年全國大學生與天津醫專學生體質狀況的比較
(1)由于學生功課負擔較重,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過少以及飲食營養不足,天津醫專學生身體發育較差,19歲年齡組BMI呈較低水平,多數學生屬于偏瘦范疇。
(2)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能使學生的身體素質明顯提高,20歲年齡組優于其他年齡組(P<0.05)。
(3)天津醫專學生身體發育與天津市大學生基本相同,在身體素質上女生占優勢(P<0.05)。
(4)與全國大學生相比較,天津醫專學生在身體形態、發育上女生優于男生(P<0.05),而在身體素質上普遍呈下降趨勢。
(5)針對天津醫專學生學制時間長、學習負擔重的特點,精簡課程、加強營養、科學鍛煉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的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