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垓
家訪是我國傳統的教育方式,當今教育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有效地凝聚家校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是值得探討和實踐的重要課題。筆者從教二十余載,實踐中深感,有效的家訪貴在念好“五字訣”。
一是目標要“明”。教師應該明確家訪的總目標是實現“兩增進”“兩樹立”“兩提高”,即增進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增進家校之間的相互了解;樹立教師良好形象,樹立教育良好形象;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學生及家長對學校的可信度。每一個階段、每一次家訪都應有更細致更具體的子目標,即希望解決什么問題、實現什么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避免家訪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同時,注意每次家訪以解決一兩個問題為宜,不可貪多求全,面面俱到。
二是準備要“足”。教師上課需要備課,家訪亦然,訪前應做好充分準備,備好“家訪課”。一要“備學生”。要對被訪學生的在校表現、各科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優缺點等了如指掌,讓家長感受到教師對孩子的關愛,拉近家長與教師間的距離,使交談更融洽更深入。二要“備家長”。要多渠道、多途徑地掌握學生的家庭背景,主要包括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脾氣性格,對孩子的期望以及教育觀念等等,找準與家長交談的切入點和話題。三要“備流程”。在全面掌握上述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圍繞家訪目標,針對家訪對象,對家訪的過程作必要的流程預設,避免交談雜亂無序,漫無邊際。另外,教師還要注意自身的衣著儀表、精神情緒、表達方式、談話技巧等等。
三是方式要“活”。筆者從有限的家訪實踐中摸索和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家訪方式和策略。
1. 預約式。即家訪前通過學生或電話與家長聯系,確定家訪的時間、地點和內容。新接班級,我常用這種方式了解學生基本情況,互通學生在校在家表現,向家長提出家教建議,征求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意見等等。
2. 邂逅式。即在雙方事先不知道的情況下,無意中見面并進行談話、溝通、交換意見的家訪形式。這種情形下,家長大多沒有戒備心理,能夠讓教師獲得一些真實重要的信息。比如,我曾經教過一個三年級女生,老是一副郁郁寡歡和自卑無助的模樣。我想了解她,幫助她,卻找不到很好的時機。一個節假日的清晨,我在集市上碰到了她。她提著一小籃子青菜,跟在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奶奶身后。就在她要躲避我的時候,我叫住了她。很快,我知道了老奶奶是她的外婆,她的父母離異,又各自成了家,她跟著外婆過。原來癥結在此。之后,我給了她許多她不易察覺的關愛與呵護,不斷地激勵她找回自信,找回本該屬于她的童年快樂。慢慢地,她走出了心理陰霾,得到了健康成長。
3. 邀請式。即在家訪前,讓希望老師家訪的學生遞上紙條,上面寫明要老師家訪的理由、需要老師和家長做怎樣的溝通、家訪的時間等。這樣,淡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便于教師在家訪時,多考慮學生的想法,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與家長談話,使家訪更有針對性,更受學生歡迎。
4. 探訪式。即針對問題學生對教師家訪的反感與抵觸心理,巧妙地尋找理由,登門探訪,捕捉教育契機,與家長共商教育良策的一種家訪方式。我班上有個“刺頭兒”,大錯偶犯,小錯不斷,與家長通過幾次電話,作用甚微。音樂課上,惡作劇惹哭了女教師后,我決定去他家家訪。為了不讓他察覺到我的用意,引起他更大的對抗與不滿,我想了個法子。我有個遠房親戚與他同在一個地方。這天放學后,我讓親戚帶我來到他家。老遠就看到他正在屋旁的草垛邊起勁地玩耍悠悠球,只見兩只悠悠球上下翻飛,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宛如有無數只蝴蝶飛舞在他的周身。我感到驚詫,這孩子還有這一手絕活!他發現了我,一絲怔忡過后,便招呼我進了屋。我跟他說,走親戚剛好路過,還調侃了一句“我跟你還有親戚緣呢”,他笑了,顯出了難得的靦腆。我從悠悠球這個邊緣話題談起,贊賞他的球技,再過渡到規則,一步一步地讓他陷入我設置的“圈套”——要講紀律,要有約束感。這次家訪效果出奇的好,他沒有狡辯,沒有油滑,只有認同和默許。雖然后來他還是時有違紀犯規,但勇于認錯,誠懇改過的行為令人刮目相看。
5. 聯動式。每逢周末或節假日,我都會邀約幾個科任教師和學生進行集體家訪,同方向、同村組居住的學生家庭都會訪到,這樣,我能從中較全面、較客觀地了解到他們的家庭狀況、在家表現、性格、習慣、愛好、特長以及親子關系等綜合情況,這些情況為我更好地調整教學方法和教育策略提供了參照與依據。這是一種輕松和諧的家訪形式,學生沒有壓力,無需戒備,無拘無束;教師無需說教,能適時巧妙地指出學生的不足,指明努力方向,并傳授方法。家訪途中,一路談笑風生,欣賞田園風光,親近自然,融洽師生、生生關系,消除隔閡,加深感情,一舉多得。
6. 網絡式。近幾年來,我帶的班上的留守學生超過了半數,父母外出打工,年末甚至幾年才回家,照顧孩子的都是些年邁的老人,他們精力不濟,知識有限,對孩子的教育幾乎是缺位的,大多是放任與溺愛。而從人的成長與教育的規律來看,親子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實現和發揮這個作用?網絡互動成了最好選擇。我每接一個班,都會向學生及家長告知我的電話、QQ、郵箱、博客,方便聯系,每個月我都會主動地通過網絡與班上每個留守學生的家長至少聯系一次,通報學生情況,征求他們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和意見,提醒他們多抽空和孩子聯系、溝通、交流,并給他們支招,提建議。
教無定法,家訪不可能有定式,因人因勢,靈活運用,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四是溝通要“誠”。家訪中,教師與家長的溝通要投入真心真情。教師要練就一雙慧眼,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與長處,家訪時多贊賞學生,尤其是有第三者在場時,更要以表揚、肯定為主,讓家長因孩子的出色表現而有榮耀感和成就感。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多替家長著想,不抱怨,不推卸,與家長一起研究、商討解決辦法。交談中,教師要誠懇、親切、謙虛、禮貌,不居高臨下,不自以為是,不夸夸其談。要注意表達技巧,說話要字斟句酌,邏輯嚴謹,條理分明。評價學生要有真實可信的素材,力求客觀全面,恰如其分,要讓家長感覺到教師對學生真誠的關愛和對家長的尊重。
五是走訪要“勤”。教育從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家訪應回歸教師工作常規,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始終,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尤其是對一些后進生、問題生,教師更要勤做跟蹤性、持續性家訪,深入了解、觀察其變化,細致分析、診斷其原因,努力尋求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他們迅速轉變,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湖北省監利縣上車灣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