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達耀
【編者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落實這些要求?本專輯的幾篇文章介紹了在“加強讀書指導、引導品詞析句、深入感悟課文”方面的做法,值得一讀。
讀,在閱讀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讀書是最主要的“語文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語文實踐,閱讀教學就應該落實“以讀為本,以讀代講”,通過多讀,達到熟讀成誦,積累語言,發展語感。
一、情境引讀,讓學生“陶醉”文本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葉圣陶也曾說過:“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笨梢姡龑W生通過朗讀進入課文的情境顯得尤為重要。《荷花》(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用生動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公園里的一池美麗的荷花和“我”欣賞荷花時的感受。全文內容不多,但語言生動,意境優美,把一池的荷花寫活了。在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形象,把課文中描寫的荷花景色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給學生以真切之感,以加強他們對語言情境的直觀感受。明麗的畫面,優美的音樂,聲情并茂的語言描述,撩撥起學生心靈的琴弦,使學生如臨其境,陶醉在文本中,從而產生共鳴,受到情感熏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認真默讀,讓學生 “走進”文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每一篇文章無不飽含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讓學生“默讀”,能讓他們潛心會文,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例如,《橋》(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在學生明白了老漢與小伙子的父子關系之后,筆者抓住一“揪”一“吼”,一“吼”一“推”, 引導學生體會老漢“無情”還是“有情”。接著要求學生聯系文本那兩個特寫鏡頭,默讀靜思:老漢為什么要這樣做?從中感受到了什么?讓學生潛心會文,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努力與文中的老漢產生共鳴,深刻感悟到老漢在矛盾的沖突中、在生與死的考驗中所彰顯出的“無私、偉大的黨性”。這樣,就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三、個性朗讀,讓學生“活化”文本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多元理解,不能以自己的解讀為“標準答案”去限制學生,而要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進行充分理解、感悟,之后再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個性化的朗讀。如《草船借箭》中有這么幾句話: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筆者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的:孩子們,你們讀到這兩句話時,覺得諸葛亮在笑誰?該用怎樣的感情讀出魯肅與諸葛亮的對話?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學生能夠從曹操、周瑜、魯肅等幾個人物角度去分析諸葛亮的內心情感,并且進行了有聲有色的朗讀,讀出了輕蔑的笑、自信的笑、幽默的笑、寬厚的笑……這些體驗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通過對文本個性化的朗讀,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參與到文本的解讀中。
四、邊讀邊想,使學生“跳出”文本
徐江先生說:“面對特定的語文課本,我們不應該局限在課文有關對象本身概念的‘說明上,而應該超越‘概念本身,引領學生把對課文的‘解讀建筑物建筑得盡可能高一些?!敝挥刑觥皬]山”才能真正看清“廬山”,才能讓文本變得鮮活、開闊,成為一片枝繁葉茂的“森林”。例如,《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鄉愁詩,為了讓學生在誦讀中領悟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所蘊含的思念之情,在課堂上我是這樣要求學生邊讀邊想:
片段一: 早已年過半百、對政治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違心地重登仕途,又要離開這美麗的家鄉,他是多么不情愿??!明月下,他想起了病重的兒子、年邁的老伴,心中感慨萬千,這一去,不知何時才“又”能回到江南的老家呢?此時此刻王安石會想些什么?(學生想象詩人與家人話別場景)隨后教師相機指導朗讀,體會作者深深的牽掛之情。
片段二:家鄉雖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前途茫茫,這一去,吉兇難測,不知何時才能“又”回到江南的家中呢?望著明月下綠意蔥蘢、生機勃勃的故鄉,他仿佛又回到了在鐘山老家那種愜意舒適的日子,那種忘情于山水悠然自得的情景:(出示相應圖片,引導學生想象王安石此刻仿佛看見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教師再次指導學生朗讀,讀出詩人對家鄉美景的眷戀之情。
片段三:站在瓜洲江邊,面對著滔滔江水,王安石不知不覺想起了他的摯友——楊逢德先生,那是情投意合的好友?。∶刻焖麄冊谝黄稹ㄒ龑W生想象)而此景將一去不復還,多么難忘的歲月呀!王安石深情地吟誦(教師再次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對摯友的懷念)。
通過這層層深入的朗讀,學生體會到了王安石對家人、對故園、對摯友的眷念,對歸隱田園的向往,讀出了自己的體會,也領略了語言藝術的魅力,真正體驗到蘊藏在“明月何時照我還”背后的依戀之情。
五、表演朗讀,使學生“豐富”文本
表演朗讀,是對課文內容最形象、最生動的再現。讓學生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自編的語言、動作,把課文“演讀”成課本劇,教師適時進行評議、點撥,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狐假虎威》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為了學生更好地了解狐貍神氣狡猾的一面,教師不用過多講解,用上夸張的面部表情,得體的肢體語言,把狐貍狡猾的一面表演出來,立刻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讀完后,學生們也躍躍欲試,紛紛想表演一下。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讀出了文中的趣、文中的意,輕松地掌握了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對作者準確用詞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同時也訓練了語感。
(作者單位:福建省平潭縣流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