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書杰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談到讀書要“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就是說讀書要潛心會文,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要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味。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所以,讀書時要在那些看似尋常,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字詞處駐足,“沉”詞“入”語,走進詞語的感性世界,領悟弦外之音、詞外之意,觸摸文字的體溫,會文悟情,讓語文課堂簡單、精彩,文香四溢。
一、由表及里,“沉”詞入語意
詞語表達的意思是豐富的,既有表面的意思,又有含在里面的意思。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詞語時,不能僅僅停留于表層內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托文本,由表及里,深入品味推敲,感悟詞語潛在的、隱含的深層意思,領略作者的精妙用意。
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時,教師可抓住第九自然段“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這句話中的 “放”這個詞,引導學生切入。讓學生深入思考、討論:“我”起先為什么不放?后來為什么又放了呢?你從“放”中得到了什么啟示?根據這三個問題,聯系上文,學生就會發現,這“不放”的背后,還含有另外三層意思:1. “我”非常喜歡那條又大又漂亮的鱸魚。2. 這條大鱸魚來之不易,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釣到的。3. 并無他人發現自己釣到了大鱸魚。因此,盡管父親堅持要“我”把鱸魚放回湖中,“我”還是振振有詞,不放魚。后來,盡管有些戀戀不舍,“我”還是把魚放了。正因為“放”魚是一種守信的行為,是做人的一種道德表現,所以,這“魚”陪伴了“我”一生,影響了“我”一生,使“我”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道德偉人。這樣,從“放” 的表面意思入手,引領學生沉入詞語,走進文本,悟到了“放”的真正含義。
又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一文時,教師可以抓住“奚落”一詞,引領學生深入文本:驕傲的鐵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呢?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第2~9自然段,想想“奚落”是什么意思,并用橫線畫出鐵罐奚落陶罐的話語。接著思考:面對鐵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有什么反應?讓學生用波浪線畫出陶罐的話語,并分角色朗讀。這樣,緊扣這個句子中描寫陶罐和鐵罐神態、動作的關鍵字詞,讓學生咀嚼、感悟,學生就會深刻感受到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忍讓”。
二、由淺入深,“沉”詞入語境
詞語不僅能表情達意,更在讀者面前繪就一幅幅美麗的畫面,營造一個個動人的情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各種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已有的信息資料,由淺入深地揣摩詞語意思,沉入詞語的情境中,進而促進學生言語思維的發展。
如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一文,教師可以緊扣文中的“花團錦簇”和“姹紫嫣紅”兩個詞語,先讓學生想象并交流“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是一種怎樣美麗的景色?接著讓學生在課件中欣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的奇麗景色,讓學生用自己所儲備的詞語,夸夸所看到的奇麗景色。然后透過“家家戶戶”“任何”這兩個詞語,通過觀看課件、引讀,再現德國每一條街都是花的海洋的奇麗景色。最后課件播放“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個典故,引導學生體會季先生喜愛并贊美這奇麗景色的獨特感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抓住重點詞,通過想象,欣賞課件,自由品讀,由淺入深,沉詞入語境,引導學生從“一個窗前”走向“每家每戶的窗子前”,走向“每一條街道”,從而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再如教學《搭石》(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在感悟“眾人走搭石”這道家鄉風景線時,可以抓住“協調有序”一詞展開教學。因為這個詞是“眾人走搭石”的核心內容,也是家鄉那道風景線的無限風光之所在。抓住了這個詞,就找到了品詞析句的切入點。課上,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什么是“協調有序”,也就是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讓學生對詞語有了最初的感知。接著,教師可以用“創境—想象—朗讀”三部曲,讓學生慢慢地沉入詞語中去,漸漸地走進“眾人走搭石”那協調有序的情境中去,沉醉在“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韻律美與畫面美之中。學生舒展地聯想,入境地朗讀,讀出了詞語的內涵,讀出了自己的情感。此時,學生讀到的絕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一幅優美的畫,一首婉轉的詩。在如詩似畫的品讀中,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語言的魅力潑潑灑灑地散發著。
三、由此及彼,“沉”詞入語情
詞語既達意,又表情,每一個詞語都是作者豐富情感的表達,是富有情感溫度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成為他們意識中帶有深刻內涵的東西” 。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由此及彼地想象品讀,激活詞語,沉入詞語的情感世界中去。
如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在學生感悟“捐獻”,走進生命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閱讀的視角鎖定在“那位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這個句子中的“靜靜地”一詞。乍看,一個疊音詞,簡簡單單,意思明明白白,平淡無奇,極其普通,貌似毫無研究價值。其實不然,這詞語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沉入詞語,想象詞語背后的畫面:由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為小錢捐獻骨髓,這個 “此”,想象這一“靜靜”背后的一系列的“彼”。教師讓學生默讀課文3~5自然段,畫出有關語句,潛心會文,交流感受。學生就會逐漸明白:突如其來的余震在一次又一次襲來,不管有多危險,不管家人是否平安無事,不管捐獻骨髓多么的艱難,那位臺灣青年始終堅持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他心里清清楚楚地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早一點讓自己的骨髓捐給海峽彼岸的那個青年。是愛的力量,是同胞情讓臺灣青年這么做的!這樣,學生在沉入“靜靜地”這一詞語的過程中,體會到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靜靜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就不再是簡單抽象的文字符號,而是臺灣青年內心豐富情感的表達,是海峽兩岸骨肉親情的凝聚。這位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的形象在學生的心里漸漸地高大起來。愛,這一熾熱的情感也就深深地嵌入學生的心中。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泰縣樟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