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是我國文學百花園中的奇葩,其獨特的芬芳陶醉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在小學語文教科書的編排中,古詩文的比重則隨年級的升高而不斷增加。作為文本類型中的一員,古詩文無疑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取向——“語用”價值。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努力“識得‘語用東風面,發我詩文枝上花”,旨在讓每一節語文課成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課。
一、識得東風面——關注“語用”點的選擇
選入教材的古詩文,都是歷久彌新的經典名篇,在遣詞造句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因此,“語用”點的選擇需從詩文的字詞句出發,才能發現其中運用語言文字的“奧秘”。
1. 關注“詩眼”“文眼”。古詩文語言凝練,其傳神之處即是“詩眼”“文眼”。抓住了它們,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例如《獨坐敬亭山》(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題目中有“獨”,詩句里藏“獨”顯“獨”。一個“獨”字而境界全出,中國語言文字的高妙可見一斑。教學中解“獨”悟“獨”,大有嚼頭。要讓學生發現這一點,感受這一點,運用這一點,即可將此作為本課的“語用”點之一。
2. 關注經典意象。古詩文多借景抒情,作者把情感心緒、意態與形象都融合為特定的意象,比如“水”“月亮”等。其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正是姹紫嫣紅時節,作者為什么單單寫“柳”呢?原來“柳”“留”諧音,古人常折柳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教學時,以此熟知的意象引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能深入品味詩中蘊涵的情感。為此,我們也可將其列入“語用”點,引導學生品味感悟,積累運用。
3. 關注精妙用詞。古詩文中有很多詩句用詞意蘊豐富,很值得品味,具有不容忽視的“語用”價值:
(1)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二字不僅用詞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2)修飾性的形容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
(3)與眾不同的特殊詞。疊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悵然若失的征夫情懷;數量詞,“遙看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作者將洞庭湖的美景比作白銀盤,這種絕妙聯想完全是在“一青螺”的基礎上形成的,可見數量詞的美化作用。
另外,還有虛詞、擬聲詞等。歌德說:“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如果教師不關注古詩文用詞的精妙,也就難以找到具有文章獨特“言語表現形式”的“語用”點。
4. 關注經典名句。古詩文中那些千古傳誦的經典名句,是令人回味的芳菲。沉潛其中,往往使人唇齒生香,靈動飛揚。因此,古詩文教學自然更要重視名句的教學。 例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所以成為經典名句,是因為這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詩人由滿樹細葉,想象著二月春風柔美細致的“裁出”。春色在這“似剪刀”的想象中,顯示出一種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度。二月春風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引起讀者許多的聯想,受到哲理的啟示。在以此為“語用”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自主感悟,一定會有所發現和體會,也能更有效地內化于學生的話語系統和精神生命中。
二、發我枝上花——促進“語用”點的增值
要緊扣“語用”點,著力言語運用,引導學生品味、咀嚼、感悟、運用,促進“語用”點的有效增值。實踐中,筆者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做法:
1. 古詩文言語形式的仿寫。在理解古詩詞的基礎上,從詩眼出發,讓學生對意象辨析重組,仿寫其語言形式。例如,李白的《贈汪倫》(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這首詩主要寫友情,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夸張又恰當地流露了對友誼的贊美。所以我在教學中抓住 “深”進行引導:“李白還會看見哪些景物?還會用什么和‘汪倫送我情比一比?”結合插圖,學生很快就找出許多景物:大地、青山、小草、桃花……此時引導言語形式仿寫,學生很快寫出:“大地廣闊千萬里,不及汪倫送我情。”“青山聳立高千丈,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開放香千里,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樣的教學,在學生的心田上播下一顆詩的語言形式的種子。若長此以往不斷澆水施肥,相信總有一天,這種子會發芽開花的。
2. 古詩文言語材料的引用。引導學生在作文中恰當地引用經典名句,能起到言約意豐、辭彩典雅的效果。筆者曾聽一位教師執教《游山西村》(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時,在引導學生理解詩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片段寫作練習的要求:內容不限,但必須用上其中的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結果學生思緒飛揚,所寫的句子內容豐富,精彩迭出。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記憶古詩文的名句,提高在習作中引用古詩文佳句的能力。
3. 古詩文言語內容的創生。這一策略的形式比較多樣,可以是詩文內容的補白、改寫、續寫、擴寫等等,實踐的手段也很豐富。例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長相思》(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時,運用音樂和聲情并茂的范讀,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形象地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充滿了遠離與牽掛。接著,王老師又將話題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又應該是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寫下來。”這樣,學生的想象與表達有了明確的方向,所寫的內容就比較豐富。這既是書面語言表達的訓練,也是進一步理解文本內容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順利實現了語言與精神的同構。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