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銀行理財業務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發行數量持續攀升、資產管理規模屢創新高、產品創新層出不窮,同時,業務監管框架也不斷完善。根據《2013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披露,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4.5萬余款,較2012年增長17.7%,募集資金規模達68.1萬億元;銀行理財資金余額為10.21萬億元,增長43.7%,占銀行業金融機構2013年年末總資產的6.92%。2014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存續已達5.1萬多支,理財資金余額12.65萬億元,較2013年年末增長23.54%。銀行理財業務極大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時,銀行理財業務也顯現出了不可忽視的風險,商業銀行及其客戶應當重點關注并努力規避。
銀行理財業務的貢獻
增加客戶投資收益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成為居民投資理財的重要工具,其為投資者創造的收入逐年增加。2011年全國16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理財產品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超過1750億元;2012年銀行理財業務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超過3000億元(其中,18家主要銀行創造2464億元);2013年銀行理財業務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超過4500億元,同比增長50%;2014年上半年又為投資者實現收益約2561億元(如圖1所示)。
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截至2013年年末,理財資金10.24萬億元余額中,投資于實體經濟的余額約為6.92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余額的67.58%。其中,通過投資債券及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為實體企業提供融資的規模占理財資金投資實體經濟規模的80%以上。并且理財業務真正向代客理財和服務實體經濟方向進行轉變。此外,國內商業銀行也正在積極探尋理財業務服務實體經濟的新產品和新模式。
滿足投資者多樣化風險偏好
中央國債登記公司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3)》反映,在面向一般個人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從產品募集金額來看,99%以上的產品風險等級在三級(中)及以下,其中二級(中低)產品的占比最高,達到了46.63%。面向機構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較低。機構客戶專屬產品以一級(低)和二級(中低)為主,募集金額分別占比61.03%和28.11%。在面向私人銀行客戶發行的理財產品中,產品風險等級為三級(中)的募集金額占比超過了半數,達到了57.63%;風險更高的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產品也有一定比重,占比分別為2.56%和2.08%,這同私人銀行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較高有關。
預期收益兌付實現率高
2013年全年共有133713支銀行理財產品進行了兌付,累計兌付客戶收益金額4486.74億元。以“預期收益兌付實現率”(指理財產品到期兌付收益率不低于預期最低收益率的產品數占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兌付總數的比例,該比例反映了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的實現情況)分析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實現情況,2013年銀行業理財市場預期收益兌付實現率高達98.83%。其中,有3.56%的理財產品實際兌付客戶的收益率要高于預期的最高收益率,有78.63%的理財產品實際兌付客戶的收益率等于預期的最高收益率,有16.64%的理財產品實際兌付客戶的收益率處于預期最高收益率和預期最低收益率(含)之間(如圖2所示)。
銀行理財業務的問題
從媒體反映的眾多問題來看,2013年銀行理財業務的問題比較突出,其次是銀行卡安全問題、貸款問題、非法集資問題和網銀安全問題等。同時,理財業務問題的表現又是多樣的(如圖3所示)。圖3顯示了某些銀行在一定范圍內還存在未全面落實《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的情形,存在不規范銷售和誤導銷售的不規范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存單變保單。將保單當作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給消費者,這種行為危害了消費者知情選擇權,銷售理財產品存在誤導現象。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做好客戶分級、風險評估和客戶風險提示工作仍需加強。
向客戶私售未進行登記的理財產品。有的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一方面給客戶造成損失,另一方面也給銀行帶來了很大的聲譽風險。
部分產品未達預期收益。那些未達預期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使消費者感到不滿,而盡管當初購買時自己已簽字表示知曉風險。
風險披露不夠充分。目前絕大部分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與資產都是一一對應的,但部分銀行的產品確實存在期限錯配的情況。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投向、比例、收益變化,尤其是風險狀況存在披露不夠充分的現象,客戶很難真實了解所購產品具體投向及風險收益狀況。
消費者風險偏好和收益需求存在矛盾。據銀率網消費者調查顯示,受訪消費者普遍風險偏好較低,但是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又更看重高收益。這就導致了風險偏好較低的消費者往往購買高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
防范理財風險的對策
防范銀行理財風險需從銀行自身與消費者本身做起,銀行應主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而消費者也應正視自己的風險偏好,購買適合自己的產品。
加強銀行理財業務自律性。商業銀行應進一步強化銀行理財業務的規范性與合法性,強化內控合規管理,堅決杜絕非法私售理財產品現象。做好理財產品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信息披露,以保障理財產品客戶的知情選擇權,這是商業銀行應堅持的原則。
提升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研發能力。商業銀行應提高自己的產品研發與風險控制能力,并輔之以相應的IT系統,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利率市場化的挑戰。通過創設工具和衍生品交易的方式促進投資體系的完善,防范業務風險,豐富理財產品線。
把握好金融創新和風險控制的平衡。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開展金融創新的過程中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堅持保障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與自身風險管控能力相匹配的原則,提高金融創新有效性。
培育長期投資理念,壯大機構投資者。要堅持和引導個人投資者,改變投資習慣,培育客戶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的理念。另外,要加強對外開放,引進各類專業化的機構投資者,為養老基金、社?;?、住房公積金、企業年金、慈善基金等提供公平高效、充分競爭的資產管理平臺,壯大機構投資者隊伍。
加強投資者教育,增強消費者風險防范意識。通過銀監會的“金融知識進萬家”和中國銀行業協會的“金融知識萬里行”等活動,大力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普及理財知識,充分揭示風險。對理財產品的發行、投向、重大事項、收益分配兌付等內容進行及時全面的信息披露,改變投資者將銀行理財產品視作無風險產品和銀行存款替代品的思維模式,培養“賣者有責、買者自負”的市場氛圍,打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資產負債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