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張宇


2013年著名的“霧霾一月”里,北京上空有25天被灰霾籠罩,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如霧里看花,若隱若現,6億人在嚴重污染的空氣中呼吸和生活。有監測表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霧霾不斷發生,不但冬天有,夏天也時有發生。
今年10月23日,正值霜降,供暖季節臨近,冬季燃煤即達高峰。據北京氣象部門提供的預判顯示,今冬北京仍可能出現連續性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
一年前,即2013年10月23日,由6省區市7部委協作聯動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在北京啟動。這個防治協作機制的啟動已整整一年,那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如何?今冬明春供暖季節,能否把PM2.5降下來呢?它能為全國治污工作提供哪些經驗呢?
“心肺之患”
去年11月底到12月初,一周內近半國土被霧霾覆蓋,104個城市重污染。對于去年冬天的重污染,北京市民記憶猶新:航空、鐵路、道路受阻,“紅綠燈”看不清,“口罩”脫銷……
有報道稱:整個京津冀魯地區占世界陸地面積不到3‰,卻燒了全球11%的煤。數據表明,北京每年燃煤2300萬噸,天津7000萬噸,河北2.7億噸,加起來是3.7億噸,標準煤還要乘以1.2,也就是說燃燒三四億噸的粗煤。山東是3.8億噸標準煤,燃煤量加起來是7.5億噸,全國才三十五六億噸,占全國22%,而中國燒煤量約占全球的一半。
京津冀地區的工業結構布局不合理,有些企業違法偷排漏排污染物使得大氣污染加劇。我國石油化工排在全球第二,京津冀石油化工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河北省的鋼鐵產量超出全球鋼產量占第二位的日本至少5000萬噸,占全球粗鋼產量的60%。這些粗放的工業加劇了大氣污染和其他污染。
此外,在諸多城郊及周邊農村,形形色色的垃圾堆在地上露天燃燒,幾天一次,烽煙四起。
春節禁放、禁燃,是禁了又放,放了又禁。城市重度污染,反反復復,形勢當然嚴峻。
今年10月23日,正值霜降,供暖季節臨近,冬季燃煤即達高峰。據北京氣象部門提供的預判顯示,今冬北京仍可能出現連續性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心肺之患”讓人揪心!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成為我國霧霾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在區域復合型大氣污染面前,任何一個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
協作防治
2013年10月23日,由6省區市及7部委協作聯動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在北京啟動,這是貫徹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一個重要舉措。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和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氣象局、國家能源局的負責人,當天召開了首次工作會議。
會議確定,在新機制下,按照“責任共擔、信息共享、協商統籌、聯防聯控”的工作原則,北京等6省區市和環境保護部等國家部委,將執行一系列工作制度:
信息共享制度。依托國家現有的監測和信息網絡,逐步建立區域空氣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等專項信息平臺,推動區域內信息共享。
空氣污染預報預警制度。建立健全區域空氣重污染監測預警體系,做好空氣重污染預報和過程趨勢分析,及時發布監測預警信息。
聯動應急響應制度。督導各省區市完善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實施區域重污染應急聯動,共同應對空氣重污染。
環評會商制度。開展規劃環評工作,積極參與區域內重大項目的環評會商。逐步建立專家參與的工作機制。
聯合執法制度。協調成員單位在6省區市轄區開展專項執法,不定期組織開展聯合執法。
曙光出現
期盼白云藍天,渴望綠水青山。生態環境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關注,甚至成為人們的集體焦慮。霧霾改變了執政理念,變成了自覺行動。
2013年,北京市先后出臺了《北京2013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北京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北京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試行)》,向百余座油氣回收不合格的加油站下發限期整改通知書,啟動建筑垃圾運輸執法檢查,多部門聯合執法查處渣土運輸及揚塵治理,調整退出288家污染企業。同時,北京還啟動了最大規模濕地修復工作。
天津市委、市政府實施清新空氣、清水河道、清潔村莊、清潔社區、綠化美化“四清一綠”行動。全市已完成140萬噸煉鐵、229萬噸水泥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完成380萬千瓦火電機組脫硫升級改造,905平方米和240平方米鋼鐵企業燒結機脫硫、除塵改造,279萬千瓦火電機組新建脫硝設施。
河北省已將減少4000萬噸燃煤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市。拆除3.5萬臺燃煤小鍋爐、茶爐和爐窯,實施1765臺燃煤鍋爐能源置換工程;重點抓好黃標車和老舊車淘汰工作。加快推進大氣污染自動監測全覆蓋,完成首都和省會周邊及環境敏感區域64個縣(市、區)監測站建設,并實現省級聯網;著力創新和完善干部目標綜合考核評價機制,突出了對環境質量和生態效益的考核權重。
山西省發布《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淘汰電力、鋼鐵、水泥、焦炭、鐵合金、電石等行業落后產能20萬千瓦、204萬噸、250萬噸、600萬噸、12萬噸、30萬噸,新增風電裝機規模130萬千瓦、新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4萬千瓦,從調整產業產能結構上進行大氣污染防治。
……
拉起一條條生態紅線和環保“高壓線”,不僅逐漸成為各級政府的自覺行動,而且促進了發展路徑的轉變。
從這個意義出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響污染防治戰役,戰果初顯。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冬明春,PM2.5排放量有望下降。但這需要萬眾一心,真抓實干,不妄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