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乾德+韓飛+陳漢卿
[摘要] 目的 探討“帶蒂環狀胃壁”預防胸內食管胃吻合口瘺、狹窄、反流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將665例食管、賁門癌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340例:食管、胃吻合口用帶蒂胃壁包被;對照組325例:食管、胃吻合口用大網膜、肺下韌帶或縱隔胸膜縫合加固。 結果 觀察組、對照組食管胃吻合口瘺發生率分別為0.6%、4.6%;食管胃吻合口狹窄發生率為1.2%、4.8%;術后食管反流率分別為4.4%、52.3%;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9%、8.9%。結論 “帶蒂環狀胃壁”包被食管胃吻合口,明顯降低了吻合口瘺、狹窄、反流、肺部感染并發癥發生率,與傳統預防法比較,其預防效果顯著。
[關鍵詞] 食管癌、賁門癌/外科學;“帶蒂環狀胃壁”;預防;術后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655.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1-0147-04
Clinical study of “pedunculated annular gastric wall” in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of intrathoracic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sis
CHEN Qiande1 HAN Fei1 CHEN Hanqing2
1.Surgical Department, Laiw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dong Province, Laiwu 271100,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rtrics and Gynecology, Laiw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dong Province,Laiwu 271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pedunculated annular gastric wall” in the prevention of intrathoracic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tic fistula, stenosis and reflux. Methods A total of 665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and cardiac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nsisting of 340 patients, used the pedunculated gastric wall to envelop the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tic stoma.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ing of 325 patients, used the omentum majus, inferior pulmonary ligament or mediastinal pleura to suture and reinforece the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tic stoma.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s of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tic fistula were 0.6% and 4.6%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s of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tic stenosis were 1.2% and 4.8% respectively, the incidences of postoperative esophageal reflux were 4.4% and 52.3% respectively, and the incidences of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2.9% and 8.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pedunculated annular gastric wall” in enveloping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tic stoma reduces the incidences of esophagogastric anastomotic stoma fistula, stenosis, reflux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obviously and shows significant preventation effects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prevention method.
[Key words] Esophageal cancer; Cardiac cancer/surgery; “Pedunculated annular gastric wall”; Preventi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傳統切除食管下段癌、賁門癌預防吻合口瘺的方法是利用大網膜、肺下韌帶或縱隔胸膜進行縫合加固,此預防措施不能有效降低吻合口瘺發生率。國內文獻報道吻合口瘺發生率約5%[1]。我們對340例食管下段癌、賁門癌患者行手術切除弓下吻合,吻合口采用單層直褥式縫合,然后將帶蒂胃壁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表面,此法結果顯示,吻合口瘺、狹窄和反流的發生率明顯降低,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endprint
1 病例資料
選擇萊蕪市中醫醫院外科1992年3月5日~2013年8月18日收治的665例食管下段癌、賁門癌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665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及家屬對分組、手術方案均知情同意。對照組325例常規行食管下段癌、賁門癌切除弓下吻合,吻合口用大網膜、肺下韌帶或縱隔胸膜進行縫合加固。觀察組340例均行食管下段癌、賁門癌切除弓下吻合,吻合口采用單層直褥式縫合,然后將帶蒂胃壁圍縫在吻合口表面。觀察組340例患者中,男331例,女9例,年齡39~82歲,平均(61.5±10.8)歲;食管下段癌患者209例,賁門癌患者131例。在門診或住院時,均經上消化道鋇透及胃鏡活檢、CT檢查確診。對照組325例患者中,男320例,女5例。年齡41~79歲,平均(61.7±10.9)歲。食管下段癌患者198例,賁門癌患者127例。術前常規行胃鏡活檢、腹部彩超、CT、上消化道鋇透檢查。腫瘤發病部位、病變長度、TNM分期及病理分類見表1。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340例患者全部經左胸行食管下段癌、賁門癌切除弓下吻合。在游離胃大、小網膜過程中一定保護好胃左、右動脈血管弓和胃網膜左、右動脈血管弓。在胃大彎中上段部位縱行切取長約10 cm、寬約3.5 cm的胃壁,切取胃壁由胃網膜左動脈主干直接供血,剝掉胃壁黏膜層,保留胃壁漿膜層、肌層、黏膜下層,電凝出血點。食管胃吻合結束后,用無菌干紗布輕微摩擦吻合口附近的食管、胃壁,目的是加快與帶蒂胃壁的粘連。然后將帶蒂胃壁圍縫在吻合口表面,帶蒂胃壁上緣與食管外膜、縱隔胸膜間斷縫合,下緣與胃壁漿肌層間斷縫合。對照組325例患者常規經左胸行食管下段癌、賁門癌切除弓下吻合,吻合口用大網膜、肺下韌帶或縱隔胸膜間斷縫合加固。
1.3 療效評價
依據臨床治療經驗和輔助檢查進行評價確定(包括造影透視)。
1.3.1 自擬術后并發癥較輕、較重程度的臨床標準 較輕的食管胃吻合口瘺,瘺口<4 mm,經保守治療,瘺口在2個月內愈合。較重的食管胃吻合口瘺,瘺口在5~8 mm范圍內,經保守治療瘺口在4個月內愈合,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需手術治療。較輕的胃食管反流,每天反流次數3~5次,反流時胸部有燒灼感,時有嘔吐;較重的胃食管反流,每天反流次數在6次以上,嘔吐、胸部燒灼感癥狀加重。較輕的肺部感染,經抗炎等治療,2周內咳嗽、發熱癥狀消失。胸部透視雙肺正常;較重的肺部感染,經抗炎等治療,3周內咳嗽、發熱癥狀消失。胸部透視雙肺正常。
1.3.2 食管胃吻合口狹窄的分度標準 依據胃鏡診斷標準[9],分為輕度(0.5~0.8 cm)、中度(0.3~0.5 cm)、重度(0.3 cm以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并發癥
兩組并發癥手術預防方法不同,其治療結果存在較大差別。觀察組、對照組食管胃吻合口瘺發生率分別為0.6%、4.6%;觀察組、對照組食管胃吻合口狹窄發生率為1.2%、4.8%;觀察組、對照組術后食管反流率分別為4.4%、52.3%;觀察組、對照組肺部感染發生率為2.9%、8.9%。對照組2例患者死亡,觀察組無死亡病例。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顯著性(P<0.05)。見表2。
2.2隨訪
2.2.1 隨訪方式 術后隨訪由專人負責,采用患者門診復查、電話和信函、登門拜訪等方式進行隨訪。
2.2.2 隨訪時間 術后隨訪2~60個月,記錄的生存時間是手術時間至末次隨訪時間或死亡時間。
2.2.3 隨訪結果 觀察組隨訪率98.8%,失訪4例。死亡12例,死亡原因:腫瘤復發死亡3例,其他原因死亡9例,生存率為95.3%。根據胃鏡檢查和癥狀確診較輕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例。無遠期吻合口狹窄患者。對照組隨訪率98.5%,失訪5例。死亡14例,死亡原因:腫瘤復發死亡6例,其他原因死亡8例,生存率94.2%。輕、中度遠期吻合口狹窄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69例。胃食管反流致經常性咳嗽患者7例。
3 討論
食管胃胸內吻合口瘺是食管癌、賁門癌術后嚴重的并發癥,是造成患者術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目前對食管胃吻合口瘺的發生沒有較好的預防措施,多數外科醫生習慣用大網膜、肺下韌帶或縱隔胸膜進行縫合加固食管胃吻合口來預防吻合口瘺的發生,其預防效果不佳,臨床上仍有一定的吻合口瘺發生率。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為1.8%~44.9%,病死率高達50%,是食管癌手術最主要的死因[3]。食管胃吻合口瘺是胸外科醫生較難預防且需非常重視深入探討的并發癥。
面對危及生命的胸內食管胃吻合口瘺并發癥,我們研究設計了“帶蒂環狀胃壁”預防吻合口瘺的手術方法,經340例患者的實施觀察(觀察組),吻合口瘺發生率明顯下降,其發生率為0.6%(2/340)。340例患者中2例發生吻合口瘺,且較輕。吻合口瘺發生時間在術后6~8 d,采用復方泛影葡胺造影確診。吻合口瘺發生后立即禁飲食,持續胃腸減壓,置胸腔閉式引流管并保持通暢,同時予輸液、營養支持、抗炎藥物靜滴等,避免肺部、胸腔感染,保留鼻腸營養管維持腸內營養。術后早期應用腸內營養能抑制炎癥,保護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發生率[4]。2例瘺患者分別在術后35 d、46 d保守治愈。對照組325例患者采用傳統手術方法預防食管胃吻合口瘺,其吻合口瘺發生率4.6%(15/325)。15例吻合口瘺患者中較輕的14例,較重的1例。吻合口瘺發生時間在6~10 d內,行復方泛影葡胺造影確診。較輕的瘺患者經保守治愈,治療方法包括禁飲食、胃腸減壓、胸腔閉式引流,并給予輸液、營養支持、靜滴消炎藥物,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控制肺部、胸腔感染,保留鼻腸營養管維持腸內營養。患者臥床時間較長,腸黏膜會萎縮,而腸內營養符合機體正常生理需要,可以有效保護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促進腸蠕動[5]。較重的1例瘺患者,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行二次手術,因體質差并嚴重肺部感染,致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另1例死亡患者,術后9 d突然發生肺栓塞搶救無效死亡。觀察兩組吻合口瘺發生率,認為“帶蒂環狀胃壁”防瘺法明顯優于傳統預防法。endprint
吻合口狹窄是食管癌、賁門癌術后發生的又一重要并發癥,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為2.0%~14.0%[6]。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分別為1.2%(4/340)、4.8%(16/325),對照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與國內文獻報道結果一致。術后吻合口狹窄發生的原因較多,其主要原因與吻合口瘺和術中操作有直接關系。文獻報道[7],導致吻合口重度狹窄的最主要原因是吻合口瘺。另有文獻報道[8],吻合口瘺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吻合口瘺愈合后于吻合口附近經常形成瘢痕性纖維索條,是造成術后吻合狹窄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對照組吻合口瘺發生率明顯多于觀察組,因此對照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也明顯高于觀察組。觀察組患者行食管胃吻合時,吻合口只用一層直褥式縫合,黏膜對合嚴密,吻合口腔徑無縮小。吻合結束后,將帶蒂胃壁圍縫在吻合口表面,因帶蒂胃壁彈性好,也不影響吻合口的腔徑,此手術方法明顯降低了吻合口狹窄發生率。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法行食管胃吻合,即全層縫合后,再加胃壁漿肌層、食管外膜、縱隔胸膜間斷縫合加固,然后將大網膜或肺下韌帶圍繞吻合口進行間斷縫合,吻合口三層縫合,易使吻合口腔徑縮小。用圓型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仍用傳統法加固吻合口,同樣能使吻合口腔徑縮小,傳統吻合法增加了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
根據吻合口狹窄程度可分為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其分法依據按文獻報道提出的胃鏡診斷標準[9]診斷。吻合口狹窄發生后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患者治療費用及心理負擔。觀察組340例患者經胃鏡檢查并結合下咽阻擋感癥狀,確認吻合口輕度狹窄3例,中度狹窄1例,出院2個月內,經用同軸球囊擴張2~3次后,吻合口狹窄解除癥狀消失。對照組325例患者,經胃鏡檢查確認吻合口輕度狹窄12例,中度狹窄3例,重度狹窄1例。輕、中度狹窄患者經用同軸球囊擴張2~3次后,癥狀消失。1例重度吻合口狹窄患者用同軸球囊擴張失敗,后將狹窄吻合口切除,重建消化道治愈。分析兩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證實“帶蒂環狀胃壁”有較好的預防吻合口狹窄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癌、賁門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研究結果顯示,24 h食管PH監測證明手術后89.7%的患者有胃食管反流,術后反酸的發生率約60%~80%;胃鏡檢查發現,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率高達80%[10]。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的重要原因:生理學上,在食管與胃賁門連接處以上,有一段長約4~6 cm的高壓區,其壓力高出胃內5~10 mmHg,是正常情況下阻止胃內食物逆流入食管的屏障,被命名為下食管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sphincter,LES),一直認為LES內靜息壓力降低是反流性食管炎發病的最重要因素[11]。胃底、膈肌腳和His角等結構的存在對于維持食管胃結合部的抗反流機制也很重要。食管、賁門癌手術破壞了胃結合部的抗反流機制,使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率明顯增加。研究設計的“帶蒂環狀胃壁”包被食管胃吻合口的手術方式,對術后食管反流發揮了較好的預防作用。觀察組340例患者食管反流率為4.4%(15/340);對照組325例患者食管反流率為52.3%(170/325),觀察組食管反流率與對照組食管反流率之比為1∶12,兩組食管反流患者均經胃鏡檢查、鋇餐透視,24 h食管PH監測確診。
總結兩組并發癥預防效果,分析“帶蒂環狀胃壁”包被食管胃吻合口的手術方法有明顯優勢,其優勢點主要有:①“帶蒂環狀胃壁”血運豐富,有胃網膜左動脈主干直接供血,將“帶蒂環狀胃壁”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增加了吻合口的循環血量,加快了吻合口的愈合,有效避免了吻合口瘺的發生。傳統法行食管胃吻合后,用大網膜或肺下韌帶間斷縫合加固吻合口,大網膜、肺下韌帶都是末梢動脈供血,在促進吻合口愈合方面作用甚小,與“帶蒂胃壁”相比,有較大差別。②“帶蒂環狀胃壁”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具有較好的減張作用,因胃壁具有一定的厚度,又有一定的韌性。用大網膜、肺下韌帶加固吻合口,其減張作用弱,因大網膜、肺下韌帶薄而疏松,不抗張力,易撕裂拉開。③“帶蒂環狀胃壁”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有較強的抗反流作用,因“帶蒂環狀胃壁”對上端胃腔有縮小作用。將大網膜、肺下韌帶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抗反流的作用甚微,因大網膜、肺下韌帶薄弱,緊縮性、彈性差,不能改變上端胃腔大小。④“帶蒂環狀胃壁”不會造成吻合口狹窄,因“帶蒂環狀胃壁” 彈性好,吻合口僅采用一層直褥式縫合,吻合口腔徑無縮小。觀察組中出現的輕、中度吻合口狹窄患者,可能與體質有關。傳統吻合法需三層縫合,即全層縫合后,再加胃壁漿肌層、食管外膜、縱隔胸膜縫合,后用大網膜、肺下韌帶縫合加固,使吻合口腔徑縮小,易致吻合口狹窄。⑤胸腔有積液感染時,“帶蒂環狀胃壁”對食管胃吻合口有保護作用。“帶蒂環狀胃壁”具有一定的厚度,又較致密,與吻合口粘連后,積液不容易滲至吻合口處。大網膜、肺下韌帶厚薄不均,又較疏松,圍縫在吻合口周圍,胸腔積液易浸及吻合口,對吻合口的保護作用小。⑥“帶蒂環狀胃壁”抗沖擊力強,能避免胃內容物反流對吻合口的撞擊損傷;而大網膜、肺下韌帶彈性差,不耐張力,對胃液反流損傷吻合口的保護作用弱。⑦取“帶蒂胃壁”,不增加負損傷,切斷肺下韌帶,有可能影響肺下葉的固定作用。
總之,兩組預防效果概括比較,“帶蒂環狀胃壁”包被食管胃吻合口的手術方式有明顯的優越性,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小亮,程貴余,孫克林. 食管癌賁門癌術后住院死亡原因分析及對策[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2,28(10):615.
[2] 李明,俞明峰,張勤,等. 新三管法治療食管癌術后胸內吻合口瘺[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0,26(1):68.
[3] 林之楓,居潮強,黃海龍. 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瘺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探討[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5):36.
[4] 王琪,吳明,沈鋼,等. 快速康復外科在微創食管癌切除術中的應用[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3,29(6):353.
[5] 馮麗麗,宋緒梅. 食管癌根治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0):115.
[6] 曹伯雄,任光國,肖波,等. 食管癌切除術后吻合口狹窄的原因[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3,29(3):138.
[7] 曹子昂,顧旭東,富皓白,等. 頸段食管吻合口重度狹窄的再手術治療[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0,26(6):416.
[8] 李昕,張韶巖,區頌雷,等. 食管灼傷致食管瘢痕性狹窄的外科治療[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0,26(2):127.
[9] 施民新,高俊,樊天友,等. 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狹窄的預防[J]. 現代腫瘤醫學,2005,13(1):69.
[10] 劉俊峰. 食管癌賁門癌術后殘余食管與胸腔胃的功能變化[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2,28(12):756.
[11] 薛英威,魏玉哲. 中上部胃癌的術式選擇與臨床經驗[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11):972.
(收稿日期:2014-05-05)endprint
吻合口狹窄是食管癌、賁門癌術后發生的又一重要并發癥,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為2.0%~14.0%[6]。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分別為1.2%(4/340)、4.8%(16/325),對照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與國內文獻報道結果一致。術后吻合口狹窄發生的原因較多,其主要原因與吻合口瘺和術中操作有直接關系。文獻報道[7],導致吻合口重度狹窄的最主要原因是吻合口瘺。另有文獻報道[8],吻合口瘺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吻合口瘺愈合后于吻合口附近經常形成瘢痕性纖維索條,是造成術后吻合狹窄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對照組吻合口瘺發生率明顯多于觀察組,因此對照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也明顯高于觀察組。觀察組患者行食管胃吻合時,吻合口只用一層直褥式縫合,黏膜對合嚴密,吻合口腔徑無縮小。吻合結束后,將帶蒂胃壁圍縫在吻合口表面,因帶蒂胃壁彈性好,也不影響吻合口的腔徑,此手術方法明顯降低了吻合口狹窄發生率。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法行食管胃吻合,即全層縫合后,再加胃壁漿肌層、食管外膜、縱隔胸膜間斷縫合加固,然后將大網膜或肺下韌帶圍繞吻合口進行間斷縫合,吻合口三層縫合,易使吻合口腔徑縮小。用圓型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仍用傳統法加固吻合口,同樣能使吻合口腔徑縮小,傳統吻合法增加了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
根據吻合口狹窄程度可分為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其分法依據按文獻報道提出的胃鏡診斷標準[9]診斷。吻合口狹窄發生后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患者治療費用及心理負擔。觀察組340例患者經胃鏡檢查并結合下咽阻擋感癥狀,確認吻合口輕度狹窄3例,中度狹窄1例,出院2個月內,經用同軸球囊擴張2~3次后,吻合口狹窄解除癥狀消失。對照組325例患者,經胃鏡檢查確認吻合口輕度狹窄12例,中度狹窄3例,重度狹窄1例。輕、中度狹窄患者經用同軸球囊擴張2~3次后,癥狀消失。1例重度吻合口狹窄患者用同軸球囊擴張失敗,后將狹窄吻合口切除,重建消化道治愈。分析兩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證實“帶蒂環狀胃壁”有較好的預防吻合口狹窄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癌、賁門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研究結果顯示,24 h食管PH監測證明手術后89.7%的患者有胃食管反流,術后反酸的發生率約60%~80%;胃鏡檢查發現,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率高達80%[10]。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的重要原因:生理學上,在食管與胃賁門連接處以上,有一段長約4~6 cm的高壓區,其壓力高出胃內5~10 mmHg,是正常情況下阻止胃內食物逆流入食管的屏障,被命名為下食管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sphincter,LES),一直認為LES內靜息壓力降低是反流性食管炎發病的最重要因素[11]。胃底、膈肌腳和His角等結構的存在對于維持食管胃結合部的抗反流機制也很重要。食管、賁門癌手術破壞了胃結合部的抗反流機制,使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率明顯增加。研究設計的“帶蒂環狀胃壁”包被食管胃吻合口的手術方式,對術后食管反流發揮了較好的預防作用。觀察組340例患者食管反流率為4.4%(15/340);對照組325例患者食管反流率為52.3%(170/325),觀察組食管反流率與對照組食管反流率之比為1∶12,兩組食管反流患者均經胃鏡檢查、鋇餐透視,24 h食管PH監測確診。
總結兩組并發癥預防效果,分析“帶蒂環狀胃壁”包被食管胃吻合口的手術方法有明顯優勢,其優勢點主要有:①“帶蒂環狀胃壁”血運豐富,有胃網膜左動脈主干直接供血,將“帶蒂環狀胃壁”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增加了吻合口的循環血量,加快了吻合口的愈合,有效避免了吻合口瘺的發生。傳統法行食管胃吻合后,用大網膜或肺下韌帶間斷縫合加固吻合口,大網膜、肺下韌帶都是末梢動脈供血,在促進吻合口愈合方面作用甚小,與“帶蒂胃壁”相比,有較大差別。②“帶蒂環狀胃壁”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具有較好的減張作用,因胃壁具有一定的厚度,又有一定的韌性。用大網膜、肺下韌帶加固吻合口,其減張作用弱,因大網膜、肺下韌帶薄而疏松,不抗張力,易撕裂拉開。③“帶蒂環狀胃壁”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有較強的抗反流作用,因“帶蒂環狀胃壁”對上端胃腔有縮小作用。將大網膜、肺下韌帶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抗反流的作用甚微,因大網膜、肺下韌帶薄弱,緊縮性、彈性差,不能改變上端胃腔大小。④“帶蒂環狀胃壁”不會造成吻合口狹窄,因“帶蒂環狀胃壁” 彈性好,吻合口僅采用一層直褥式縫合,吻合口腔徑無縮小。觀察組中出現的輕、中度吻合口狹窄患者,可能與體質有關。傳統吻合法需三層縫合,即全層縫合后,再加胃壁漿肌層、食管外膜、縱隔胸膜縫合,后用大網膜、肺下韌帶縫合加固,使吻合口腔徑縮小,易致吻合口狹窄。⑤胸腔有積液感染時,“帶蒂環狀胃壁”對食管胃吻合口有保護作用。“帶蒂環狀胃壁”具有一定的厚度,又較致密,與吻合口粘連后,積液不容易滲至吻合口處。大網膜、肺下韌帶厚薄不均,又較疏松,圍縫在吻合口周圍,胸腔積液易浸及吻合口,對吻合口的保護作用小。⑥“帶蒂環狀胃壁”抗沖擊力強,能避免胃內容物反流對吻合口的撞擊損傷;而大網膜、肺下韌帶彈性差,不耐張力,對胃液反流損傷吻合口的保護作用弱。⑦取“帶蒂胃壁”,不增加負損傷,切斷肺下韌帶,有可能影響肺下葉的固定作用。
總之,兩組預防效果概括比較,“帶蒂環狀胃壁”包被食管胃吻合口的手術方式有明顯的優越性,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小亮,程貴余,孫克林. 食管癌賁門癌術后住院死亡原因分析及對策[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2,28(10):615.
[2] 李明,俞明峰,張勤,等. 新三管法治療食管癌術后胸內吻合口瘺[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0,26(1):68.
[3] 林之楓,居潮強,黃海龍. 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瘺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探討[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5):36.
[4] 王琪,吳明,沈鋼,等. 快速康復外科在微創食管癌切除術中的應用[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3,29(6):353.
[5] 馮麗麗,宋緒梅. 食管癌根治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0):115.
[6] 曹伯雄,任光國,肖波,等. 食管癌切除術后吻合口狹窄的原因[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3,29(3):138.
[7] 曹子昂,顧旭東,富皓白,等. 頸段食管吻合口重度狹窄的再手術治療[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0,26(6):416.
[8] 李昕,張韶巖,區頌雷,等. 食管灼傷致食管瘢痕性狹窄的外科治療[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0,26(2):127.
[9] 施民新,高俊,樊天友,等. 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狹窄的預防[J]. 現代腫瘤醫學,2005,13(1):69.
[10] 劉俊峰. 食管癌賁門癌術后殘余食管與胸腔胃的功能變化[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2,28(12):756.
[11] 薛英威,魏玉哲. 中上部胃癌的術式選擇與臨床經驗[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11):972.
(收稿日期:2014-05-05)endprint
吻合口狹窄是食管癌、賁門癌術后發生的又一重要并發癥,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為2.0%~14.0%[6]。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分別為1.2%(4/340)、4.8%(16/325),對照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與國內文獻報道結果一致。術后吻合口狹窄發生的原因較多,其主要原因與吻合口瘺和術中操作有直接關系。文獻報道[7],導致吻合口重度狹窄的最主要原因是吻合口瘺。另有文獻報道[8],吻合口瘺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吻合口瘺愈合后于吻合口附近經常形成瘢痕性纖維索條,是造成術后吻合狹窄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對照組吻合口瘺發生率明顯多于觀察組,因此對照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也明顯高于觀察組。觀察組患者行食管胃吻合時,吻合口只用一層直褥式縫合,黏膜對合嚴密,吻合口腔徑無縮小。吻合結束后,將帶蒂胃壁圍縫在吻合口表面,因帶蒂胃壁彈性好,也不影響吻合口的腔徑,此手術方法明顯降低了吻合口狹窄發生率。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法行食管胃吻合,即全層縫合后,再加胃壁漿肌層、食管外膜、縱隔胸膜間斷縫合加固,然后將大網膜或肺下韌帶圍繞吻合口進行間斷縫合,吻合口三層縫合,易使吻合口腔徑縮小。用圓型吻合器行食管胃吻合,仍用傳統法加固吻合口,同樣能使吻合口腔徑縮小,傳統吻合法增加了吻合口狹窄的發生率。
根據吻合口狹窄程度可分為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其分法依據按文獻報道提出的胃鏡診斷標準[9]診斷。吻合口狹窄發生后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患者治療費用及心理負擔。觀察組340例患者經胃鏡檢查并結合下咽阻擋感癥狀,確認吻合口輕度狹窄3例,中度狹窄1例,出院2個月內,經用同軸球囊擴張2~3次后,吻合口狹窄解除癥狀消失。對照組325例患者,經胃鏡檢查確認吻合口輕度狹窄12例,中度狹窄3例,重度狹窄1例。輕、中度狹窄患者經用同軸球囊擴張2~3次后,癥狀消失。1例重度吻合口狹窄患者用同軸球囊擴張失敗,后將狹窄吻合口切除,重建消化道治愈。分析兩組吻合口狹窄發生率,證實“帶蒂環狀胃壁”有較好的預防吻合口狹窄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是食管癌、賁門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研究結果顯示,24 h食管PH監測證明手術后89.7%的患者有胃食管反流,術后反酸的發生率約60%~80%;胃鏡檢查發現,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率高達80%[10]。反流性食管炎發生的重要原因:生理學上,在食管與胃賁門連接處以上,有一段長約4~6 cm的高壓區,其壓力高出胃內5~10 mmHg,是正常情況下阻止胃內食物逆流入食管的屏障,被命名為下食管括約肌(lower esophagealsphincter,LES),一直認為LES內靜息壓力降低是反流性食管炎發病的最重要因素[11]。胃底、膈肌腳和His角等結構的存在對于維持食管胃結合部的抗反流機制也很重要。食管、賁門癌手術破壞了胃結合部的抗反流機制,使術后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率明顯增加。研究設計的“帶蒂環狀胃壁”包被食管胃吻合口的手術方式,對術后食管反流發揮了較好的預防作用。觀察組340例患者食管反流率為4.4%(15/340);對照組325例患者食管反流率為52.3%(170/325),觀察組食管反流率與對照組食管反流率之比為1∶12,兩組食管反流患者均經胃鏡檢查、鋇餐透視,24 h食管PH監測確診。
總結兩組并發癥預防效果,分析“帶蒂環狀胃壁”包被食管胃吻合口的手術方法有明顯優勢,其優勢點主要有:①“帶蒂環狀胃壁”血運豐富,有胃網膜左動脈主干直接供血,將“帶蒂環狀胃壁”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增加了吻合口的循環血量,加快了吻合口的愈合,有效避免了吻合口瘺的發生。傳統法行食管胃吻合后,用大網膜或肺下韌帶間斷縫合加固吻合口,大網膜、肺下韌帶都是末梢動脈供血,在促進吻合口愈合方面作用甚小,與“帶蒂胃壁”相比,有較大差別。②“帶蒂環狀胃壁”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具有較好的減張作用,因胃壁具有一定的厚度,又有一定的韌性。用大網膜、肺下韌帶加固吻合口,其減張作用弱,因大網膜、肺下韌帶薄而疏松,不抗張力,易撕裂拉開。③“帶蒂環狀胃壁”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有較強的抗反流作用,因“帶蒂環狀胃壁”對上端胃腔有縮小作用。將大網膜、肺下韌帶圍縫在食管胃吻合口周圍,抗反流的作用甚微,因大網膜、肺下韌帶薄弱,緊縮性、彈性差,不能改變上端胃腔大小。④“帶蒂環狀胃壁”不會造成吻合口狹窄,因“帶蒂環狀胃壁” 彈性好,吻合口僅采用一層直褥式縫合,吻合口腔徑無縮小。觀察組中出現的輕、中度吻合口狹窄患者,可能與體質有關。傳統吻合法需三層縫合,即全層縫合后,再加胃壁漿肌層、食管外膜、縱隔胸膜縫合,后用大網膜、肺下韌帶縫合加固,使吻合口腔徑縮小,易致吻合口狹窄。⑤胸腔有積液感染時,“帶蒂環狀胃壁”對食管胃吻合口有保護作用。“帶蒂環狀胃壁”具有一定的厚度,又較致密,與吻合口粘連后,積液不容易滲至吻合口處。大網膜、肺下韌帶厚薄不均,又較疏松,圍縫在吻合口周圍,胸腔積液易浸及吻合口,對吻合口的保護作用小。⑥“帶蒂環狀胃壁”抗沖擊力強,能避免胃內容物反流對吻合口的撞擊損傷;而大網膜、肺下韌帶彈性差,不耐張力,對胃液反流損傷吻合口的保護作用弱。⑦取“帶蒂胃壁”,不增加負損傷,切斷肺下韌帶,有可能影響肺下葉的固定作用。
總之,兩組預防效果概括比較,“帶蒂環狀胃壁”包被食管胃吻合口的手術方式有明顯的優越性,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孫小亮,程貴余,孫克林. 食管癌賁門癌術后住院死亡原因分析及對策[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2,28(10):615.
[2] 李明,俞明峰,張勤,等. 新三管法治療食管癌術后胸內吻合口瘺[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0,26(1):68.
[3] 林之楓,居潮強,黃海龍. 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瘺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探討[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2,35(5):36.
[4] 王琪,吳明,沈鋼,等. 快速康復外科在微創食管癌切除術中的應用[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3,29(6):353.
[5] 馮麗麗,宋緒梅. 食管癌根治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J]. 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0):115.
[6] 曹伯雄,任光國,肖波,等. 食管癌切除術后吻合口狹窄的原因[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3,29(3):138.
[7] 曹子昂,顧旭東,富皓白,等. 頸段食管吻合口重度狹窄的再手術治療[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0,26(6):416.
[8] 李昕,張韶巖,區頌雷,等. 食管灼傷致食管瘢痕性狹窄的外科治療[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0,26(2):127.
[9] 施民新,高俊,樊天友,等. 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狹窄的預防[J]. 現代腫瘤醫學,2005,13(1):69.
[10] 劉俊峰. 食管癌賁門癌術后殘余食管與胸腔胃的功能變化[J].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12,28(12):756.
[11] 薛英威,魏玉哲. 中上部胃癌的術式選擇與臨床經驗[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0,30(11):972.
(收稿日期:2014-05-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