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_印凱 編輯_王眾 供圖_CFP
留學中介四大黑幕
特約撰稿_印凱 編輯_王眾 供圖_CFP
1988年,國家教委首次并先后審查批準了北京市、廣東省、福建省作為試點,設立了幾所自費出國留學中介咨詢機構為合法機構。隨著教育國際化進程日益加快和蜂擁而至的自費留學潮,中介數量暴漲;而取得資質的中介機構良莠不齊,市場異常混亂,投訴情況時有發生,政府的管理已顯得蒼白無力,各省市的行業組織卻尚未健全。
1999年出現了自費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質審批制度。迄今全國共審批設立452家,其中撤銷、注銷終止業務的有24家。當然,消費者看到的留學中介僅在北京都不止428家。隨著跨地區經營獲準后,規模大的機構幾乎都開始了全國布局,搶占二三線城市市場。
但不管規模大小、獲取資質與否,自費出國留學行業的問題可能在減少,卻從未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與留學生的利益休戚相關:
國內從事留學咨詢的機構較多,符合標準獲的機構卻只占一部分,因此許多機構都設法掛靠在擁有資質的機構中,充當一個國別的留學項目部。隨之而來的是合同主體不清、利益分配不均、違規操作現象嚴重等情況;隨著網絡的發展,一些無資質的機構通過網絡優勢開展業務;假冒其他機構名義進行留學中介業務等等。
此前,美英院校爆出中國學生材料造假現象嚴重;學生到了境外院校不能順利畢業,又在畢業文憑上造假,形成惡性循環;在申請環節中,一些從業人員沒有像宣傳那樣個性化地為學生設計前程,而是推薦返傭高的院校。在服務協議方面,目前使用教育部推行的《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委托合同(示范文本)》僅幾十家,在收費和退費等問題上仍以機構的利益為重。
留學中介機構不能在一些國際事務和談判中進行對等交流,因此學生在境外發生問題時中介機構處于被動和束手無策的狀態。
2013年韓亞航空事故,爆出了我國學生夏令營活動存在的一些問題。在一些發達國家,夏令營和游學早已成為學校必修科目,監管制度極其完善。現在中國的夏令營項目越來越多,但活動內容、形態,以及對學生后續升學幫助的規范化還遠不足以保護學生和消費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