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彥 謝忠信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 (2011版) 明確指出“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是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要求在課程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方面,注重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相聯系,引導學生體驗運動樂趣,提高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動機水平;重視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責任感的教育,培養學生刻苦鍛煉的精神,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基本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
但是在現階段,我們的老師簡單地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讓學生開心,忽視體育課堂常規、技能教學以及學生體質的提升,甚至有些教師將激發學習興趣也固化為:開始部分來個游戲,基本部分搞點競賽,結束部分聽聽音樂的模式。這雖然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對學生體驗運動樂趣,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作用不大。因此,體育課堂應將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放在首要的位置,學生有了運動的興趣,才會熱愛上體育課,才能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才能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不是將多種內容進行簡單的堆砌,而是教師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認真分析教材,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圍繞課的中心內容展開,能充分激發學習興趣,確實解決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學習基礎,體能發展的敏感期等內外因素,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案例:短跑—途中跑(水平四、八年級、第三次課)
教學流程:教師選擇追逐跑、合作跑、接力跑等多種形式的快跑作為課時主要內容。
剖析:初中學生處于速度素質的敏感期,但是對簡單、重復的練習厭倦。教師選擇追逐跑、合作跑、接力跑等多種形式的快跑作為課時主要內容,一改短跑教學單調、枯燥,重復練習的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設計應以學生已有的體育經驗和生活經驗相結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案例:技巧—前滾翻(水平二、三年級、第一次課)
教學流程:教師利用各種姿勢的翻滾導入課時內容,并用游戲—“不倒翁”,讓學生體會團身抱緊的滾動特點,最后才引入前滾翻的技能教學。
剖析:教師能從學生主體的生活經驗出發,不急于導出課時主要內容,而是有計劃、有步驟引導學生完成滾翻的技能學習。整節課學生興趣盎然,能自發地進行討論和學習,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教學組織形式是“關于怎樣組織教學活動的問題,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人員、程序、時空關系上的組合形式”。嚴謹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需要教師綜合考慮學生主體特點、教學目標、場地器材、教學環境等客觀存在因素,以期達到適應學生的需要。
區別于傳統的男女、高矮分組形式,以學習小組,宿舍成員、好朋友、自由組合等分組形式進行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力和自律性,從而養成鍛煉的習慣。
案例:中長跑—合作跑(水平四、九年級、第二次課)
教學流程:教師設置分組為同宿舍成員(6人)為一組,采用合作跑的形式,每組完成5000米耐久跑,每位成員跑的前后順序、距離(最低不能少于600米)由各組自行商量決定。
剖析:教師在準備活動完成后,學生馬上行動起來,迥異于以往中長跑課堂。由課堂上需要教師督促進行跑步練習,變為學生自律的練習,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釋放,課堂氛圍空前熱烈。
以學生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為突破,由單調、枯燥、空洞的反復練習變為豐富、有趣、具體的自主學習。
案例:中長跑—校園定向運動(水平四、七年級第一次課)
教學流程:定向跑(每個小組按地圖指定的路線依次到達地圖標出的8個標志物,并收回指定的卡片,收齊8張卡片后返回起點)-定向折回跑(從起點出發,到達第一個標志點,取卡片回到起點,把卡片放到指定位置。再重新出發到第二個標志點,以此類推,依次到達地圖標出的8個標志物)-脈搏測量、調整呼吸。
剖析:教師采用了學生喜愛的新興運動項目“校園定向運動”作為練習內容,激發了學生對中長跑的興趣和參與熱情。使學生在提高有氧耐力能力的同時,初步學習了定向運動的知識,掌握判斷方向、讀懂地圖的技巧。讓學生在運動中體驗樂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及團結互助,頑強拼搏的精神。
教師應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激勵和發展功能,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力,促進學生更好地“學”,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統一。
案例:籃球—原地投籃(水平四、七年級、第二次課)
教學流程:教師以籃圈的投影點為圓心,分別以2米、3米、4米、5米為半徑,劃了4個半圓。學生站在任何一個半圓上進行投籃練習,投中計分;得分按照投籃距離的遠近分別得分為5、4、3、2分,女生在5米、4米半圓上投中得分則按雙倍得分計算。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以小組總得分數判定團隊成績。
剖析:在這一案例中通過學生自己選擇投籃距離,自主學習思考并實踐如何投準;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體現組內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助;以組際競賽的形式,進行團隊合作;充分展示了教師在教學評價(規則設置)上科學性、差異性和及時性,較好地達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任何時期,一堂好體育課永遠離不開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能使學生學得扎實而又靈活、輕松而又愉快,使學生陶醉于一種藝術享受而對體育課堂教學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高超的教學藝術來源于教師的基本素養、刻苦的磨煉和不懈的追求。它具體體現在技能、組織藝術、引導藝術、激勵藝術、語言藝術、練習設計藝術等方面。
案例:障礙跑—跨欄跑(水平五、高中一年級、第一次課)
教學流程:教師完整示范-學生分組跨越障礙練習(跑道上設置不同距離的標志線)-教師評價-跨越障礙難度挑戰賽(跨越不同高度的障礙)-教師評價并與“難度挑戰賽”前三名進行示范。
剖析:首先教師憑借優美的示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在教學設計中將學習的難度降低,化解學生的恐懼、畏難心理,再運用評價、示范、競賽不斷激勵學生自主練習,教學效果良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的興趣”。如能在中小學階段的體育課堂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就會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達到積極參與體育活動,養成自覺鍛煉的好習慣,有效提升體質健康水平。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