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謇
現象:在剛接手一個新的班級后,教師通常會對學生提出上課要求以及課堂行為規則,如體育課著裝、隊列隊形、課堂紀律等,并會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和獎懲機制。
剖析: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良好的規則意識以形成健康的人格。體育課通常在室外進行,活動空間廣闊,干擾因素較多,學生犯錯幾率較大,如果沒有一定的規范限制,組織紀律必將遭到破壞,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必須制定多種規則,并嚴格執行,培養學生紀律意識和服從規則的意識,來保障課堂的順利進行。
現象:在實心球擲遠練習中,教師統一發令,但有一位學生沒有聽教師發令,投完就直接去撿球,差一點就被旁邊同學的球砸到。教師立即停止練習:“剛才某某同學由于自己的疏忽,差一點就被球砸到。實心球投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要把安全放第一位,一定要聽從號令,不僅保護自己,更是保護他人。”
剖析:學生對體育課是非常喜歡的,課堂上也會顯得異常興奮,但是學生對安全知識認識不足、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同時又缺乏對運動損傷、運動防護的基本概念,這是發生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體育教師高度重視,并適時的與學生交流、講解運動安全知識,引導他們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制定相關預防措施。根據上述現象,教師以此為典型,指導學生在比賽中加強安全防范意識。只有安全意識得到提高,才能避免一些損傷事故發生。
現象:在合作跑比賽中,要求學生10人一組搭肩并排跑動,到達終點前不得斷開。A組學生,個人速度很快,光顧著自己沖在前面,結果與其他同學斷開了,而B組學生整體速度不是很快,卻穩定的跑到了終點,贏得了比賽。
剖析:目前,學生中大多數為獨生子女,部分學生養成了以我為中心的傾向,不善與他人合作,而集體比賽需要團隊成員的協作與配合。上述現象中,B組學生以集體利益為先,取得了比賽勝利。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思考A組學生失敗的原因,通過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個人與集體力量的關系,自覺融入集體,為集體榮譽付出努力,并在過程中學會與同伴溝通交流,體驗合作的喜悅和友誼,從而促進學生集體主義觀念和協作精神的形成。
現象:在二年級體育課上組織了一次400米跑的比賽,學生一開始跑的很快,但過了200米后,漸漸有些跑不動了,有的學生甚至在走了,這時,教師和周圍學生立即給他們鼓勵:“加油啊,馬上就到終點啦!”“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最終,在老師和同學的鼓勵下堅持完成了比賽。
剖析:良好的意志品質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不斷的實踐體驗,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體育教學中,比賽法的應用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意志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F象中,教師采用400米比賽,這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耐力素質的考驗,在學生出現耐力極點的時候,通過師生的鼓勵、加油,引導學生努力克服極點,從而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因此,在課堂中準確把握住體育項目特點,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意志品質教育。
現象:在一次200米比賽中,教師分組時將校田徑隊的學生與普通學生分在了一組,有些學生就開始抱怨起來:“老師,跟小張一起比,他隨便跑都能贏我們,多沒意思啊。”教師解釋道:“我們不能因為跑不過而認輸,要勇于向他挑戰,爭取縮小與小張的差距。”
剖析:拼搏精神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父母的全面保護,拼搏意識淡薄。短跑是學生喜歡的競賽項目,可以提升學生的競爭心理,通過比賽的刺激,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師要及時鼓舞那些短跑能力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壓力面前不退縮,給予他們明確可行的目標,提升其自信心,促進拼搏精神的形成。現象中,部分學生看到小張是校田徑隊的,產生了畏懼和退縮心理,教師抓住時機,鼓舞學生勇于挑戰,在提升奔跑能力的同時,激勵學生的拼搏精神。
現象:在一次“同心協力”比賽中,A組學生在比賽中發揮不理想,但又害怕輸掉比賽,于是在其他組比賽時,對其故意搗亂,賽后,教師給予了批評教育:“比賽成績固然重要,良好的體育風尚更可貴,尊重對手才能贏得對手的尊重,否則,再好的成績也是枉然?!?/p>
剖析:道德風尚是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俗話說“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比賽中的道德風尚體現了對比賽及對手的尊重,甚至超越了比賽的勝負。但在學生的心智還不夠成熟,在比賽的環境下,競爭意識強烈,學生往往會因為比賽成績而忽視了比賽道德風尚。在上述現象中,A組學生為了取得比賽的勝利,對對手進行故意干擾、搗亂,這是極其不理智的行為,教師借機進行批評教育,讓學生意識到尊重比賽和道德風尚的重要性,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