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浩軍,王立文,邵阿末,邱東民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五年制高職教育自2002年在我國開辦以來,發展迅速,其學制特色、培養目標及實施情況受到廣泛研究[1-3]。其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五年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所構建的由培養目標、教學目標、能力與素質結構、教學裝備、教學過程、評估與反饋等諸因素組成的一個教育系統工程[4]。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按照“五年一貫制”的要求,統籌安排各類課程,使護生較早接觸護理專業知識與技能,體現重應用、重技術、重現場的特點,培養面向護理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此目標決定了五年制高職護理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當走院校合作、工學交替之路。
我校的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院校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辦學體制改革的一項創新實踐,它是基于無錫市醫療集團化的管理體制。集團化體制是無錫市政府實行衛生管辦分離體制改革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體制,由無錫市醫管中心作為政府出資人的代表,對下轄的由8家市屬公立醫院(4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3家三級甲等專科醫院、1家三級專科醫院)和1家衛生高職院校共同組成的院校集團履行直接管理的職責,統一管理資產、人員、醫療業務。這種特殊的管理結構形式,對于學校而言,是難得的機遇。我校抓住機遇,大膽實踐產教結合、校企結合,積極探索研究院校集團化體制下的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工學交替模式。
工學交替是職業學校一種新的培養模式,一般是指在學校學習和在生產崗位進行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即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學校學習和企業工作兩個過程交替進行。其實質是產學合作、聯合育人,利用學校與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
院校集團化體制下的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2.5+2+0.5”的院校合作、工學交替模式。其內涵一是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交替進行,學用緊密結合;二是醫院參與對護生的培養過程;三是護生具有學習者和護理人的雙重身份;四是具有醫院和衛生高職院校兩個教學場所,突出表現為師資隊伍的“雙師化”、專業課及其實踐教學的“現場化”。
踐行“三統一”、“四優化”:課程標準統一、考核評價統一、教研活動統一;授課方式優化、實訓見習優化、理實比例優化、管理模式優化,以確保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在集團化體制下工學交替的教育教學質量。
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的學生,兩年半在學校進行護理專業理論學習及基本護理專業技能訓練,接著的兩年在醫院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專業課和部分選修課的學習、頂崗實習、專業綜合實踐、畢業設計等教學環節,最后半年回校完成部分選修課學習、執業考試輔導。
2010年,我校與同為醫管中心下屬的以無錫市第九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九院)為主的幾家醫院緊密合作,將專業課的課堂設在醫院,醫院的設施和病例是教學資源,師資以集團內部多家醫院的人力資源為主,衛生高職院校教師為輔,共同參與專業課教學。從2008級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的15個班級中隨機抽取一個班(以下簡稱九院班),實施院校合作、工學交替的培養模式。此外,各家醫院的其他人力資源應邀作為駐校教師到衛生高職院校兼職2~3年,學校教師根據需要到醫院參與臨床護理實踐。
2.3.1 構建院校合作的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理論課程體系 由醫院護理專家、專業帶頭人和護理骨干教師組成的護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護理工作崗位群的要求,分析歸納典型工作任務及每個典型工作任務需要具備的能力和對應的學習課程,構建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理論課以“必需、夠用”為度,突出實用與技能,并征求43個實習基地的護理部主任、護士長及護理實習指導教師對課程設置的意見,構建院校合作的高職護理人才培養理論課程體系。
(1)以為專業課服務的理念調整文化基礎課程內容。文化基礎課程設置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注意課程間的滲透,將德育課貫穿專業課程的始終,培養護生的專業思想,使他們熱愛護理專業,幫助他們進行護理職業生涯規劃,樹立良好的就業和創業觀念。我校深入研究數學、物理、化學、語文、外語及信息技術6門課程中與護理相關性強的知識點[5],根據結果,我們對文化基礎課程的內容進行了重新調整和補充,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重點。
(2)整合、優化專業基礎課程。我們突出專業基礎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減少重復內容,將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和生理學整合為人體結構與功能,將病原生物及免疫學與病理學基礎整合為病因病理學。課程的融合改變了現行課程體系中課程過多、學科劃分過細等狀況,淡化了學科意識,減少了醫學基礎課程中重復的內容,縮減了課程總數,為護生拓展知識和技能提供了時間保證。
(3)增設適應醫學模式的專業課程。順應醫學模式和護理模式的轉變及人口老齡化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我們在已具有工學交替初步特征的課程設置基礎上(衛生保健、護理學基礎、健康評估、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傳染病護理學、危急癥護理、專業英語、中醫護理、老年護理、五官科護理學、精神科護理學、皮膚及性病護理、護士執業綜合訓練等),增設康復護理學,使護生適應人們對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家庭護理的需要,通過課程學習使護生掌握康復護理的基本技能,協助患者恢復身體、心理健康。
2.3.2 構建工學交替的高職護理人才培養實踐課程體系(1)工學交替,分級實踐。第一學期開設護理學入門課程,讓高職護生在第一學期就進入醫院,接觸臨床,明白護理專業的崗位要求,真實感知臨床護理工作的價值;第四、五學期到集團醫院集中見習基礎護理,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了解患者的需求,學習溝通技巧,獨立思考,為以后在醫院的后續學習做準備;第六至第九學期將臨床專業課程的理論學習、集中見習與畢業實習融合,上午在醫院臨床實踐,下午在醫院內的教室由醫院的醫生、護士進行理論授課。考慮學習的周期性因素,期間安排為期32周的集中輪轉畢業實習,培養護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2)院校合作,制訂實習計劃。為保證各階段臨床實踐的效果,學校與醫院共同制訂《護理專業學生認知實踐手冊》、《集中見習指導》和《九院班臨床實踐指導》,使每一階段的實踐環節均有指導講義或指導書,明確每一階段護生臨床實踐的目標和內容。根據醫院、學校及護生3方的反饋以及護理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建議,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及時對九院班的實習計劃進行修訂,以保證與前期專業課學習的有效銜接。
2.3.3 院校雙方共同規范教學管理,確保教學質量(1)共建院校合作教學管理體制,確保院校合作的工學交替能順利進行,保證質量。院校簽訂協議,雙方選派技術過硬、責任心強、中級以上職稱并有一定教學管理經驗的業務技術人員對護生進行專業理論、專業實踐教學以及實習帶教。承擔專業課教學的臨床醫生和護士均具有中級以上職稱,醫院的帶教和任課教師通過競爭產生,無任課經驗的或開新課程的臨床醫生和護士必須先試講,醫院教師先由學校統一進行培訓,經過學校、醫院專家共同評定后方能走上講臺。所有教學人員需參與雙方教研活動,以確保培養質量。
醫院護理部有專職帶教護士長負責該班的教學管理,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和護理系定期到醫院指導教學。醫院各科室也有具體負責教學的總帶教人員,主干課程由院校合作建立試題庫,并與校內普通班同卷,實施教考分離。
(2)優化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醫院派駐校教師到學校兼課,九院及集團內其他醫院的醫護人員可提前到學校承擔教學工作1~2學期,再回到醫院承擔教學工作。①結對教學:我們將學校教師和醫院臨床教師按課程進行一對一配對,學校教師在教育教學理論及教學文件等方面對臨床教師給予指導,臨床教師在臨床教學案例及實踐技能等方面對學校教師進行指導,這有效提高了雙方教師的業務水平。②集體備課:每學期定期組織學校及醫院的授課教師集體備課,院校管理機構也共同對各自的教學情況進行交流、總結、規劃,統一職教理念、授課計劃、教學思路以及教學方法和手段。③教學觀摩:院校雙方選派優秀的專業課教師給學校護理系及醫院兼職教師上示范課,通過現場課堂教學,展示院校雙方教師的特色和優勢,促進共同進步。
(3)創設崗位工作情境進行教學。在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中,選取典型病例,以患者疾病的問題和病程建構學習情景,使每位護生都有以一位患者完整疾病過程為軸線的護理學習過程。讓護生體驗即使同一疾病、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程、不同的病情下所采取的護理措施也不同,理解臨床護理工作的動態變化特點。
在每半天的臨床實踐中,以小組為單位,以任務為目標,將所學內容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融于護理實際工作中。如:某種疾病不同患者的臨床表現各有什么特點?有哪些護理問題?護理上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從而將護生所學知識與他們要完成的任務情境聯系起來,使護生以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護生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專業思維,養成科學的工作態度。同時,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答疑、辯論,培養和鍛煉了護生的溝通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1)院校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護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美國護理課程體系圍繞如何向護生提供滿足個體、家庭、群體、社區健康保健所需的知識、理論、技能及能力進行教育,根據專業需要和社會需求及時開設特色課程,分散進行實習,分階段完成不同實習任務,通過院校合作的形式,保證了護生的實習效果,提高了護生的綜合職業能力[6]。國內關于院校合作、工學交替培養高職護理專業人才的模式通常是學校和醫院分段培養的“兩段制”人才培養模式。第一階段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系統完成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和醫學基礎知識教育;第二階段利用醫院教育資源,完成高職護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培養護生的綜合職業素質。由此延伸出“五年一貫制”的“3.5+1+0.5”模式和“221”人才培養模式[7-9]。
我校“2.5+2+0.5”的院校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在培養護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夠滿足社會需要。其原因主要為九院班的護生在醫院不僅學到了許多護理專業知識,而且明白了護士這個職業需要什么,從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認識到只有好好充實自己才能勝任護士這個工作。通過“2.5+2+0.5”院校合作辦學,護生的主人翁意識得到不斷提高。護生可以廣泛參與醫院的各種文體活動、社區的文明建設以及與醫院合作開展的各類社團活動,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使護生的團隊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通過實習,激發了護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護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動手能力、社會調研能力、協調能力,使護生初步樹立了責任意識、質量意識、服務意識。通過參加醫院的專題培訓和講座,護生深刻理解了醫院文化,認真做事、誠信做人,提高了綜合素質,為就業打下了基礎。同時,面對不同患者,護生學會了溝通,學會了怎樣和患者相處,也學到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樣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利益。
(2)院校合作、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院校合作、工學交替的高職護理課程體系要求校內指導教師深入臨床實際,多與醫院內護理人員溝通交流,與臨床骨干配合構思每次課的教學設計,使教師在短時間內提升業務水平,建設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師資隊伍[10]。
在九院班進入實習的第一周(即2012年5月28日到2012年6月3日),我們以不記名問卷形式,隨機抽查了2008級高職護理專業九院班及普通班護生對實習的滿意度。對2008級高職護理專業普通班和九院班分別發放問卷50份和56份,收回有效問卷分別是46份和4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分別是92.0%和85.7%。結果顯示,九院班與普通班相比,團隊合作能力的滿意度、臨床護理操作能力的滿意度、表達能力的滿意度、安全護理能力的滿意度均明顯提高,見表1。

表1 2008級高職護理專業護生實習滿意度調查統計
同時,我們隨機抽取在江陰兩家“二甲”醫院實習的護生與九院班護生進行理論考試,并在全年級選拔參加護理操作技能競賽的選手。結果顯示,九院班理論成績低于普通班(平均分前者為62分,后者為75分),但在護理操作競賽中,我校選出的4名選手中九院班有2名,并分獲市級競賽第二、三名,代表無錫市參加2012年江蘇省職業學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比賽時,2名來自九院班的選手均獲三等獎,且繼續入選2013年省賽。
2012年底,我們在九院班返校后進行了實踐能力考核與專業實務測試,結果依然顯示,九院班的實踐能力較強,理論成績較低,見表2。

表2 2008級高職護理專業護生實踐能力與專業實務比較
“2.5+2+0.5”的院校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醫院的職業崗位現場、豐富的技術人力資源、完善的醫院崗位培訓,使護生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有效地提高了護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實現了學校職業教育與醫院的“零距離”對接,為護生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也有不足之處,包括:(1)基本知識和理論教學方面:九院承擔教學任務的均為醫院內專業技能強的護理骨干和部分臨床醫生,這些兼職教師因接觸教學的時間短,教學經驗不足,對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重點的把握、教學難點的剖析能力有待提高。(2)教學組織管理方面:學校和醫院對護生的學習、復習指導不力。所以,完善具有高職教育教學特色的院校合作質量監控體系[11],建立政府、學校、醫院、護生多元化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是保障院校合作、工學交替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順利實施所必需的。(3)由于病例因素,按照病房內現有病種編排教學,對課程內容前后銜接有影響,也會影響教學效果。
目前,第一輪九院班剛完成理論與實踐教學及畢業實習輪轉(即完成了“2.5+2+0.5”中的“2.5+2”),檢驗研究效果的“金標準”應該是護生畢業年(2013年)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和畢業生就業追蹤調查結果。我們將繼續第二輪九院班的研究,尋找對策,解決問題,調整和創新教學管理以及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拓寬提高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質量的路徑。
[1]張琳,郝銀菊.五年制高職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評價[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4):38-39.
[2]楊超英.五年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缺失及完善途徑[J].科技創新導報,2010(25):148.
[3]黨德強,楊公科.五年制高職與三年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價值工程,2011(29):204-205.
[4]馬能和.五年制高職教育發展及實證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5]瞿光耀,顧承麟,周梅芳,等.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文化課程知識點與臨床護理需求相關性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5):95-96.
[6]袁義厘,耿桂靈,史平,等.借鑒美國護理教育模式推進我國護理教育的發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8):720-721.
[7]王桂華,王承明,王妮.高級護理專業“兩段制”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護理研究,2004,18(12):2148-2150.
[8]陳敏,李新娥,武茹,等.高職護理校院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7):1551-1553.
[9]李新娥,馮維希,丁玉琴.校院合作:“雙師素質”護理教師培養的有效途徑[J].價值工程,2011(17):256.
[10]張美琴,董靜靜.臨床護理兼職教師有效教學行為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0,24(7A):1708-1710.
[11]武克華,李艷麗.構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教學質量監控體系[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6(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