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摘 要:近年來美劇,美劇狂潮席卷中國。美劇中中國人物和中國文化出現的頻率很高,但許多傳統的中國元素被刻意扭曲。這些扭曲與誤解大多根源于西方帝國主義根深蒂固的殖民主義思想。
關鍵詞:后殖民主義;美?。恢袊蜗?;文化;誤解
一、現象和趨勢
近年來,美劇進軍中國,從《越獄》到《絕望主婦》,從《緋聞少女》到《不要對我撒謊》,再到《吸血鬼日記》,美劇已經俘獲了大量粉絲。這些美劇中對中國文化、中國形象的引用非常豐富,但也不乏誤解和扭曲。
西方殖民主義的思想使他們對東方社會主義國家存在偏見。朱剛(2006)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1]中提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一些西方血脂研究所謂中國人的“圓錐性”大腦,認為這種大腦更難達到理性階段,所以中國人和南美土著人種、西南非洲土著人種及美洲印第安人一樣,統屬“怪人”、“下等人”,以和西方文明為代表的“智人”相區別。美國帶著濃厚的殖民主義偏見看待中國,試圖通過輿論手段拉攏他們的人民,而美劇的盛行給他們提供了平臺。
二、 美劇中的中國形象及文化扭曲現象實例
例一、“孔明燈”還是“祈福燈”?“中國的”還是“日本的”?
《吸血鬼日記》第四季第一集尾聲孔明燈作為鮮明的中國元素出現,但臺詞卻說“祈福燈是日本的”。事實上,孔明燈的歷史早已為大家熟知——“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于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酌魉銣曙L向,制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后果然脫險,于是后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2]
例二、新世紀的中國仍然恣意販賣婦女?
《絕望主婦》中對中國形象的扭曲的例子隨處可見。在主婦之一的Gaby家中,所有的保姆來自中國,其中一個保姆在劇中的形象是——被其叔父虐待,從中國偷渡到美國打黑工。之后,她要被移民局遣返回國,而她卻不愿意回去受苦,寧愿不惜自己的處女之身作為Gaby的代孕母親。最后,在她成功代孕后卻勾引男主人,破壞其家庭。
例三、中國的計劃生育等同于隨意殺害女嬰?
《豪斯醫生》的第五季第四集中回國尋親的中國女性被發現其大腦中有三根大頭針,劇集中解釋為“中國從1979年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所以那個時候如果有人生了女孩子就一定會被殺死,她腦袋里的鋼針也就不難解釋了”。
三、分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美劇理解的中國形象——封建落后、無人權、缺法律。為什么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美國眼中的中國依然是如此的黑暗和落后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點,殖民主義。賽義德在他的《東方主義》[1]中指出,西方的所為客觀中立、不受政治影響的東方學,實際上充滿了偏見和誤解,是帝國主義實施掠奪和控制的組成部分。美國試圖通過他們的殖民話語造成輿論來抨擊中國,美劇作為廣泛流傳的傳播渠道給美國的殖民主義行為提供了平臺。
第二點,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害怕中國的的崛起會破壞他們的地位,而破壞中國在他們民眾中的形象可以使他們得到更多的支持者。西方世界散布中國崛起獨霸世界論,從社會各個方面抨擊中國,試圖破壞中國社會,阻礙中國社會發展進程,都源于他們對中國發展的恐懼和欲望并存的矛盾心理(何茂林2009)[3]。
第三點,近年來,美國經濟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嚴重影響,而中國不但受到的影響比美國小,而且在幫助世界經濟復蘇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更加矛盾,一方面不想中國崛起,擔心影響他的霸主地位;一方面又想要中國發展,以幫助美國經濟發展。美劇將中國形象丑化,一方面是美國社會期待從中國的落敗形象中得到安慰;一方面是美國社會對中國的單方面想象,是閉目塞聽之過。
第四點,兩國交流而言,美國對中國的了解還是不夠。中國外交官傅瑩[4](青年文摘,2009)曾說“如果西方媒體能夠更加關注和報道今天中國的真實情況,而不是糾纏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陳舊的問題,這將有助于改善他們的聲譽?!边@段話影射出的是西方社會對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的扭曲和誤解的根源。她還說,“擋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這堵墻太厚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國在西方世界中的形象之所以還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樣子。
第五點,就兩國價值觀而言,美國更注重個人中心注意,過多地關注個體生命的存在和權益[5](朱玥穎,2012)。他們認為個體生命,從個體角度觀察社會。而中國則注重家庭觀念,從全局角度出發。價值觀的差異也造成了雙方文化的誤解。
總結:總之,美劇對中國形象和文化的扭曲是多方面原因的綜合結果。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方法,一個是加強雙方文化社會交流,另一個是中國加快自身發展。中國的強大就是對他們歪曲事實的最有力回擊。
參考文獻:
[1]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74-514)
[2]孔明燈;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46542.htm
[3]何茂林.淺析流行美劇中的中國形象[J].作家雜志,2009(5),(171-172)
[4]格柵,傅瑩:心有大愛的魅力外交官[J].青年文摘,2009(12下),( 12-13)
[5]朱玥穎,日本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淺析[J].青春歲月,2012(5下),(09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