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寧

摘 要:作為中國最古老的的民族樂器,古箏和中國古典文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介紹了古箏音樂的古典文學背景,并以《臨安遺恨》為例解析古箏樂曲的文學內涵。
關鍵詞: 古箏音樂;中國古典文學;臨安遺恨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最早相傳為秦人蒙恬所制,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的音樂形式,古箏和中國傳統的其他的文藝形式,包括古典文學在內,有著密切的聯系。
一、古箏音樂與中國古典文學
1.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箏
翻開唐詩宋詞,我們可以看到大量與古箏有關的詩句。如:王維的《與盧象集朱家》:“主人能受客,終日有逢迎。貫得新豐酒,復聞秦女箏。”元稹的《哭女樊四十韻》:“獨留呵面鏡,誰弄倚墻箏。”[1]蘇軾的《江城子》:“…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文學將箏作為一個重要的意象表達人物情感,渲染故事場景,古箏曲也傳達著文學作品的意境與情懷。
2. 古箏音樂的文學背景
許多古箏曲的命名與文學有著密切關聯。如《梅花三弄》、《漢宮秋月》、《秦桑曲》(周延甲曲)《楓橋夜泊》(王建民曲)等,這些曲子或與詩歌,或與歷史事件,或與民間傳說相連。
從詩歌發展而來的古箏曲有《春江花月夜》(張若虛)、《楓橋夜泊>(張繼)、《漁舟唱晚》(王勃《滕王閣序》)等。從歷史事件發展而來的古箏曲有《臨安遺恨》(何占豪曲)、《廣陵散》(古琴曲移植)等。從民間傳說發展而來的古箏曲《孔雀東南飛》(鄭德淵曲、邱大成改編)等。
從古箏誕生之時,古箏音樂已與文學牽絆在一起,幾千年來文學家與音樂家淵源彌深。
二、從《臨安遺恨》看古箏音樂的文學內涵
古箏曲與文學作品之間有著如此深厚的關聯,演奏者須了解曲目的背景,理解樂曲蘊含的情感,才能傳神地表達出作者的意圖。本文以《臨安遺恨》為例,闡述該曲的創作背景和文學內涵。
1. 《臨安遺恨》的詩詞背景
《臨安遺恨》講述的是南宋名將岳飛的故事。岳飛(1103-1142),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相州湯陰(今河南)人。官至樞密副使,后被奸臣秦檜所害,以“莫須有”罪名打入大理寺獄,最終枉死。岳飛生前創作的《滿江紅》深刻傳神塑造了岳飛本人的形象: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闋[2]。
上闕表現了岳飛“精忠報國”的宏愿。下闕表現了岳飛“還我河山”的決心。整首詞中,無不透出雄壯之氣,展現出岳飛立志報國的英雄氣概和收復河山的愿望、艱苦奮戰的積極樂觀精神。
2. 《臨安遺恨》的作品分析
《臨安遺恨》是由中阮演奏家林吉良根據傳統樂曲《滿江紅》的旋律創作的中阮曲。1992年,何占豪先生又將其改編為古箏協奏曲,現在多用鋼琴協奏。樂曲表現了岳飛行刑前,對祖國江山社稷的擔憂,對家人的思念,對奸臣當道的憤恨,無奈施展精忠報國忠心而引發的感慨。
樂曲采用變奏曲式,通過單一主題的變奏,分別從幾個角度來表現岳飛馳騁沙場的偉大成就、不公平的悲慘命運,以及壯志未酬的悲慘境遇。
樂曲可分為七段。引子部分先有鋼琴奏出悲壯的前奏,連續的八度下行,制造出極不穩定、充滿矛盾的效果,確定了音樂內容的基調。古箏一進入便采用強有力的和弦及左手大幅度的刮奏,繼續渲染悲恨的情緒(見譜例一)。轉而用較弱的力度奏出了哀傷的旋律。從二十五小節起,連續十多小節相同的節奏型,由慢漸快、由弱漸強,表現了身在監獄的岳飛仍然憂國憂民、坐立不安的畫面。
譜例一:
樂曲的主題旋律是由傳統樂曲《滿江紅》的旋律素材改編而成(見譜例二)。這一段仿佛是向我們講述主人翁岳飛,展現了主人翁豪放的性格及復雜的內心情感。尾音如“仰天長嘯”一般,引發無限的感慨。
譜例二:
接下來情緒一轉,古箏以168拍/分鐘的速度奏出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展現出征戰沙場的岳飛,率領三軍將士,為保衛國家浴血奮戰的戰爭場面。本段是主題旋律的第一次變奏。
當音樂情緒到達高潮時,音樂突然結束了,鋼琴以極弱的音引出古箏的旋律,主題旋律略有變化,但這段的音樂顯得單薄一些,展現英雄的另一面。輕慢的旋律寄托著岳飛對親人的思念。
轉而進入輕快的樂段,旋律輕快,鋼琴則以輕巧的節奏伴奏,與古箏形成對話。仿佛像是岳飛凱旋而歸,百姓夾道歡迎的熱烈場面。
突然,遠處刑場傳來一陣擂鼓聲,將主人翁從美好的憧憬拉回現實。作曲家采用協奏曲常用的華彩手法,給演奏者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古箏采用一段激烈的掃弦與刮奏來表現英雄的含冤受屈卻不容辯解的心情。經過古箏一段長搖,鋼琴用極強的力度奏出了主題音調,呈現了英雄就義時的悲壯形象。
最后一段在G調上再現了主題旋律(見譜例三),這一段寄托了人民對英雄的追憶、懷念。“再次強調‘遺恨的主題,因其表達的內容可視為與作品主體內容不在一個時空(作品主體似英雄的自敘,而此處更似后人對英雄事跡、遭遇的追憶和感慨),故作尾聲處理。”[3]最后一句由古箏和鋼琴一起奏出強有力的和弦,仿佛是人民對奸臣當道的社會發出的憤怒之聲!
譜例三:
結束語:古箏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學情境和思想情感,作為一名古箏演奏者,不僅僅需要高超的技藝,更需要了解樂曲創作的故事背景與意境情緒,表達出樂曲的情感。由此可見,我們在加強技能訓練的同時,也應多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4]。只有這樣,才能更透徹地了解民族音樂,發揚傳承我們民族的瑰寶。
參考文獻:
[1]金千秋.《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第228頁—第229頁.
[2]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UgpAuBBwYB938l83lBuvPil_APC5AGxITK0pSBS8Vpgcs0ogilfo-QkLI3BBYFR#2_1
[3] 陳忠松.箏曲《臨安遺恨》的藝術特色[J].魅力中國 2010(8).
[4]何宇.談古箏教學不應一味注重訓練技巧而忽略其文化意涵[J]. 北方音樂 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