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子所雅言”句出自《論語·述而》,文曰: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目前學界對《論語》一書研究較為深入,但對于此章見解各異,莫衷一是。本文擬從楊伯峻《論語譯注》入手,通過探討對“所”、“執禮”的認識,借助書證例證,疏通“子所雅言”句的文意,以期深化學界認識。
關鍵詞:論語;所;執禮
“子所雅言”句出自《論語·述而》,錄文為: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譯為“孔子有用普通話的時候,讀《詩》,讀《書》,行禮,都用普通話。”注云:“雅言——當時中國所通行的語言。春秋時代各國語言不能統一,不但可以想象得到,即從古書中也可以找到證明,當時較為通行的語言便是‘雅言。”此譯文謬誤甚多,下面從兩個方面討論。
一、“所”辨義
《說文解字》:所,伐木聲也。從斤戶聲。疏舉切。“子所雅言”的“所”為句法上的“所”,與本義上的“所”字有很大差別。在古漢語研究中“所”歷來是語言學家研究的重點,每部語言學著作幾乎都對“所”有所涉及,隨著新語料的不斷出現,學界對“所”的詞法和句法功能的了解也日漸深入,但是爭論卻愈演愈烈。
據《漢語大詞典》,“所”可為名詞、量詞、助詞、副詞、代詞、形容詞,在“子所雅言”句中“所”顯然為助詞。就助詞而言,《漢語大詞典》收錄的九個義項沒有與“子所雅言”句中“所”用法完全相同的。
“所+名詞”的形式一般認為是有特殊的語法作用,《馬氏文通》沒有涉及。王力認為“如果它(所字)所附加的詞本身不是動詞,它也能使之變為帶動詞性。”趙伯義先生在《“所”字的特殊語法功能》一文中詳細論述了“所”的這種特殊語法功能:這種功能是來源于“所+動詞”中“所”的基本語法功能。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性,保持本性。”個人以為“所雅言”當為“子所謂雅言”的縮略,這樣此結構就是典型的“所+動詞/動詞詞組+賓語”的“所字結構”,譯成“孔子說的‘雅言。”也完全講得通。若此推論成立則“子所雅言”中,顯然“子”是“所雅言”所字結構的定語,這在古代漢語中屬于詞組,可以作為主語、賓語等,但是不能獨立成句子。楊伯峻先生所譯“孔子有講普通的時候”是主謂結構,獨立成句顯然翻譯有所失誤。
二、“執禮”辨義
關于“子所雅言”中的“執禮”的釋義最早大約來源于鄭玄:“讀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義全,故不可有所諱。禮不誦,故言執。”另,劉寶楠《論語正義》引《論語駢枝》曰:執,猶掌也。執禮,謂詔相禮事。《文王世子》曰:秋學禮,執禮者詔之。《雜記》曰:女雖未許嫁,年二十二笄,禮之,婦人執其禮。此處釋義明顯偏頗,“禮”可“執掌”和“執禮”本身無關,“執其禮”和“執禮”語法結構不同,顯然引證失誤。
楊伯峻統計《論語》一書,其中七十四次提到“禮”,而出現“執禮”僅此一次。且與此相同類型的句子如“子不語:怪、力、亂、神”,“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都與并列結構的兩個單音節詞和一個述賓結構的雙音節詞共同作某詞賓語的結構完全不同。與論語同時代的先秦典籍也無“執禮”的用例,另外《漢語大詞典》等辭書未收“執禮”一詞,所以此處是否為“執禮”值得懷疑。
依方以智《通雅·卷三·釋詁》為“藝、禮”。此之雅言,或是詩、書、禮、樂耳。《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一句,正好與此相比勘。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唐人樹蓺字作藝,六埶字作藝,說見《經典釋文》。然埶、藝字皆不見于《說文》。周時藝字蓋亦作埶。”又證方以智之說。又考古“埶”、“執”例多通用。據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所說,埶(金篆)是“藝”的初文,字形表示在土上種植物。“”象人伸出兩手,楷書“”旁與“丸”相混。“埶”字在古代還沒有備用來表示“勢”的“埶”加“力”成“勢”(勢),表示“藝”的“埶”先加“艸”成“蓺”,又變作“藝”(藝)。在簡化字里,“埶”旁簡化作“執”(如勢、熱、褻),跟“埶”的簡化字“執”相混。如《敦煌俗字典》中 “”;《魏緱靜墓志》中“”;《篇海·力部》中“”,“埶”“執”均有訛混現象。許慎《說文解字》:“俗儒嗇夫,玩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段玉裁注:“埶今藝字。而五音韻并作執”。
有人以為此處“藝”寫“執”在《論語》中僅此一處,不足為信。但《論語》一書,普遍認為是孔子及其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書,成書于眾人,傳抄者眾。出現這種一字異寫的現象也不算突兀。且此字異寫現象不是《論語》獨有,《荀子》里面“埶勢”互用,但“勢”僅僅在《子道》篇中出現了一次。拋開文字學和訓詁學就單從行文邏輯而言,“詩書藝禮”本來都是同類的概念,沒必要強調“詩書”要合乎“禮”。
通過相關文獻的簡單比照和推演,大體可以勾勒出“子所雅言”句的面貌應為:子所雅言:詩、書、藝、禮,皆雅言也。其譯文大體為:孔子素常說的詩、書、藝、禮都是雅言啊。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詩、書、藝、禮是否因書禮包含在“六藝”中而不能與“藝”存在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商榷和探討。
參考文獻:
[1]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楊伯峻.古漢語虛詞[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作者簡介:朱墨(1989.7-),男,山東寧陽人,河北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