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一本喜歡或有吸引力的作品,我們會被帶入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中去,被陶冶,被感觸。書籍,啟發著渴望知識的人,也熏陶著成長的每一代。它在文化交流和傳播知識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好書讀得越多,心胸越開闊,讀一書,增一智。一部作品,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是它的書名。書名對整本作品起著開門見山的作用,所以正確的譯名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視和挑戰,正是書名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書名的翻譯要考慮兩種語言的不同習慣和不同文化,社會背景,做到妥善處理,使譯出的書名能準確地達意,而避免誤解與不確切。這些因素的考慮都決定了譯者對于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的選擇。換之言,書名翻譯具有一定的特性。
關鍵詞:書名;翻譯的技巧;翻譯的標準
一、漢維書名翻譯遇到的問題
操不同語言的人們在口、筆頭交際中,一般總是需要另一媒介的幫助,交際才能得以順利進行。這種媒介稱為翻譯。作為一名合格的翻譯工作者為了能準確地反映出該書所表達的意義,應該要靈活使用該民族語言的表達形式,所以翻譯書名是應該注重以下幾點:
1.選詞問題
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發展過程中都會有多義詞,因此每一個詞具體怎么翻譯,應看它的語言環境。因為同樣的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示不同的意義。所以翻譯書名過程中萬萬不能采取依據基本詞匯意義一一對稱這一方法,而采取根據書所反映的內容最大程度選詞。例如:
語言的突破
散亂的信
第一句就拿《突破》這詞的翻譯來講,突破在維語有《》等的意思 如果說沒有任何邏輯意義,再看第二句《散亂》在維語有《》的意思任選一組詞來搭配都會影響藝術風格。
2.詞的組合問題
漢語和維語詞語的組合規則也有相同的地方,不過不同之處也有很多。因此翻譯書名時把原意尊順為維語的語言習慣。要注意詞和詞的搭配方式,不能混合使用近義詞。例如:
神秘的島
在漢語有很多表達形式,如:秘密的、神秘的、神奇的、玄妙的等,翻譯時看它的組合規則,詞和詞之間的搭配。當然萬萬不能說“玄妙的島”,更不能說“秘密的島”。
3.詞語的褒貶問題
任何一種語言都能反映出人際關系、政治觀念等等。漢語和維語都有表示褒貶義的詞,能理解詞的意義方面這細微的差距應搞清漢語的意義外,還得準確適用修辭手段。例如:
鐵國王
《鐵》《》維語漢語都有貶義,根據書的內容把書名改為也是情有可原的。
4.合乎邏輯問題
翻譯中邏輯概念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個語言語法結構不能夠解決的問題,語句不能相對等的問題,它可以以邏輯范疇內解決,使翻譯更靈活,更有生命力。
不識貨的顧客不能說《瞎子顧客》或《盲人顧客》等等。
二、翻譯漢維書名的技巧
翻譯書名沒有一定的公式,翻譯書名時在某些場合需要對譯文的表達做一些必要的調整和改變。這對吸引廣大的讀者有很大的作用。
1.加詞法
加詞法是重要的翻譯手段之一。因為翻譯是再創性的藝術,我們平時做翻譯時要是采取逐字逐句地翻譯方法,那么這種翻譯大多數都會顯得粗糙,甚至會影響原文本意,使它黯然失色。為了更好的翻譯書名有時可采取加詞法,這完全根據兩種語言的語言習慣所決定的,加詞的主要目的是明確意義、明確邏輯概念、語法規則、為增強和注釋詞義。加詞不是增意,有必要時給書名翻譯加些詞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例如:
大地的兒子
白比姆黑耳朵
2.減詞法
因為每個民族語言中,詞的運用及句子結構有差別翻譯中常常使用減詞法,有時為了達到一定的交際目的所使用的詞匯量在兩種語言中有所不同,有時為了解釋漢語中的一個詞,我們往往會用很多維語詞,同樣為了解釋維語的一個詞,漢語也需要用很多詞。這樣一來減詞就產生了。例如:
心也有眼
蒙面人
應該譯為:但像上頭一樣翻譯既簡潔,又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給文學作品增添不一樣的風頭。
3.更改法
翻譯的目的是給兩個語言不通的人,提供良好的互相理解、互相交流的可能。我們想要的不是不是形式而是內容,書名能真正的反映出該書的內容這十分重要,這需要應對原書名進行一定的更改。例如:
別了第三者(作者是:弗.賀伯娜德)
甜蜜的清泉
魔女傳奇 吉.戴卡爾著
4.引申法
引申法是翻譯中常見的翻譯方法之一。它是指根據上下文的內在聯系,不拘于詞的字面意義和詞典上提供的譯義、釋義,而詞義做必要的調整變動,另辟蹊徑。采取引申法要注意以下兩點:1.運用一些符合該語言詞的使用習慣,2.使用確切的語句,將原文內容實質準確的襯托在書名上來。
引申法一般采用轉譯、具體化、抽象化的辦法來解決
1.詞義具體化——有時書名中的有些詞的含義比較抽象或比較概括,翻譯時需要根據書的內容引申詞義將它們譯為一次比較具體、一針見血的詞來表達書名,好讓更多的讀者一眼就產生興趣的境界。
原諒我吧!
2.轉譯——遇到一些無法或不能按表面意義進行翻譯,即使翻譯了顯得模糊,沒有吸引力,因此,轉而用另外的詞來翻譯。
例如:相會在明天
生活,這樣告訴我
沉悶的年代
3.詞義的抽象化——有時書名里的某些詞和詞組很具體翻譯時如照樣移植不合譯文表達習慣,往往需要抽象化的方法來處理。例如:
中國山水畫展作品集
總之,以上四種譯法不論哪一種,都要求保持原意。翻譯中采用這種方法,可以使譯文忠實原文,語句流暢、簡練,通俗易懂。
三、翻譯漢維書名的標準
翻譯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以衡量譯文的優劣。現代人已經把翻譯的標準概括為言簡意賅的四個字:“忠實內容、明白通順、保持風格”。忠實內容指的是忠實于原文。譯者必須準確而又完整地把原文的思想及內容表達出來,不可擅自增刪或變意,要絕對尊重作者在敘述、說明和描寫過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觀點、立場及個人感情,決不可憑著個人好惡去肆意歪曲,要“保存著原作的豐姿”;明白通順指的是譯文的語言必須合乎規范、通俗易懂。譯者應該使用大眾化的現代語言,力求譯文樸實、通暢、清新、生動。保持風格指的是把原著的語體、個人風格再現出來。有時為了使譯文增色,除了真實的再現原書名的內容外,還要運用修色手段,使譯文達到“雅”的標準。
下面來談談翻譯書名的以下標準:
(一)力求忠實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嚴復的三大翻譯標準為“信、達、雅”,信,即忠實是翻譯中最先考慮也是最重要的原則。 等名著的翻譯都既忠實于原書名,也忠實于整本書的內容。翻譯書名要忠實,但忠實不是刻板,必須字字對應,那樣反而做不到忠實。有時需要在忠實的前提下作靈活變通,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反而能獲得更好的效果。比如《大碗姑娘》不是直接按讀音譯成而是根據原文中大碗是古代地名,所以翻譯成《》,這樣的譯名可以讓讀者更加直接明了地理解該著作的內容。
(二)力求簡潔
維語具有極強的概括力和豐富的表現力,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信息。有時僅用一個維語就能表達出一個漢語句子的意思,有時還恰恰相反。因此我們要用精練的語言翻譯維語書名、力求達到言簡意賅的效果。例如:漢語書名《聽逆言,大肚量,勇自責》原漢文名就有9個單詞,把它翻譯為:
《》,就四個字。為了使譯文短小精悍,譯者常常省略原文中一些功能詞或重復詞,或把較長的詞組譯為較短的單詞,比如:《錯誤的教育》
譯成維語時譯者就只用了一個“”字。
(三)借用諺語、格言
維語的諺語在維吾爾族人民群眾使用頻率高;生動形象,愛憎鮮明;內涵豐富,言簡意賅,十分適合用來翻譯漢語書名。此外,諺語、格言符合維吾爾族人歷來的審美情趣,可以大大增強作品對讀者的吸引力。例如:
一個姑娘千百個追求者 翻譯成:
再如:每個人想的…..
(四)追求雅趣
翻譯是一門藝術,是再創作的過程。好的譯文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又讓人感到質樸清新;再者,漢語的語義更容易引發人們的奇思妙想。例如:老殘游記《》( )的譯文既富有奇幻,新趣的文學色彩,又迎合了廣大讀者的審美期待。大部分讀者都希望能從維漢名著中了解更多的異土文化,期望讀到富有異土風情的譯文,渴望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成功地贏得了人們的喜愛。例如:果園譯為《》, ()如果我們簡單地翻譯成“”,就顯得庸俗,且缺乏美感。而《》是綠洲的意思,原作者說這書能為為沒有綠色植被的地方,帶來光芒,帶來綠色,讓干枯的心靈得到滋潤,《》這個字就可以引起讀者對作者描繪的人間天堂的美好的想象。
總之,掌握翻譯的技巧,注重翻譯標準,關鍵是善于從變與不變中把握規律,能字字對譯最好,若不能知道有多少種變的可能可稍變型或稍整容,以符合譯文的外貌,但不能篡改,增意,無緣無故減詞,歪曲,得語言通順,不變質不變味,保持原文的精髓,盡可能追求翻譯的最高境界。
結語:
在翻譯史上,不少名家視翻譯為一門藝術,將翻譯比作繪畫,把書名的翻譯看成是“畫龍點睛”之筆。好的書名的翻譯應是內容精辟,形式簡潔,這樣寥寥幾個詞就能凝聚整部作品的精髓了。譯者應在充分注意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在正確理解篇章含義的基礎上,反復推敲;從自己的審美認識出發,根據受眾的視野期待,采取各式翻譯策略,或選擇各種翻譯技巧,以求標題書名的翻譯盡善盡美。
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漢維書名翻譯遇到的問題,翻譯漢維書名的技巧,及翻譯漢維書名的標準。對于書名翻譯的探討,有助于了解兩個民族的價值去向和文化心理。還可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好讓促進興起一番“讀書熱”。
參考文獻:
[1]史震天,《 漢維互譯實用教程》 [M], 新疆教育出版社, 1999.10
[2]托乎提.巴克,《怎樣翻譯?》[M],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6.4
[3]艾買爾江.依明、郭建新,論翻譯技巧“反面著筆法”在翻譯中的作用 [J] ,《語言與翻譯》,1999年第3期
[4]梅紅英, 英漢翻譯方法與技巧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 2005年第5期
[5] 張錦蘭, 目的論與翻譯方法[J],中國科技翻譯2004年2月
作者簡介:買合布班·艾尼瓦爾(1989.7.28-),女,維吾爾族,喀什師范學院中語系2012級研究生,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漢維翻譯理論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