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澤東的軍事思想與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聯系,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既能體現在戰爭觀方面,也反映在戰爭謀略和作戰指導方面。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揚棄,其內容之廣泛,運用之巧妙,發展之獨特,在人類軍事思想的發展史上也是空前的。
關鍵詞:戰爭觀;謀略;新式農民戰爭;治軍思想
我國傳統軍事思想歷史悠久,據《漢書·藝文志》中的《黃帝》和《神農兵法》可以推斷,中國的兵法始于黃帝。《軍志》大約出現于西周,是我國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兵書,另外還有舉世公認的古代兵法名著《孫子兵法》等。這些兵書史記的軍事思想包羅萬象,將軍事與政治、經濟、人文、自然、心理、藝術等有關因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戰爭觀、建軍思想、作戰準則、方法與謀略等方面都有著充滿哲理與智慧,這些都是前人總結了千百次戰爭的豐富經驗,記載了大量的軍事資料和戰爭經驗,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有著不可泯滅的影響。
1.毛澤東的戰爭觀
戰爭觀是人們對這種人類社會特殊活動現象的總的看法和基本態度,即對戰爭本質的根本看法,也是人們認識戰爭的基本觀點。
中國傳統軍事思想主要特征是崇尚道義和伸張正義。例如墨家的“非攻”思想中,就強調“舉兵要興仁義之師”的觀點。毛澤東吸收了前人思想的精華,把堅持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對待戰爭的根本態度,在戰爭問題上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事物的行為準則,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其中毛澤東還繼承和發展了傳統軍事思想中的“兵爭天下”和“慎戰”思想,主張武裝奪取政權,用革命戰爭消滅反革命戰爭,同時又提出“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思想。
毛澤東認為,既然戰爭是一種暴力的手段,那么用非暴力的手段就絕不能制服暴力。因此,“消滅它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用戰爭反對戰爭,用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用民族革命戰爭反對民族反革命戰爭。”[1]所以只有用槍桿子才能徹底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進而把階級剝削、經濟壓迫的社會改造為沒有階級的社會,最終消滅戰爭。
2.毛澤東的軍事謀略
毛澤東一生中對古代軍事理論的研究,從未停止過。特別是鐘愛《水滸傳》,一直陪伴他到生命的結束。在這些兵家史籍中,都體現了兵家善于用兵,以謀略制敵的軍事思想。他還曾多次闡發歷代許多軍事家提出的一些正確的作戰原則并加以改造和發展,使之成為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和戰術原則的組成部分。如他認為孫子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軍事的規律”、“科學的真理”,因而非常重視在戰爭中對于敵人各種情況的偵查工作和敵我力量對比的研究工作,從而掌握戰爭的客觀規律,制定正確的作戰方針。
毛澤東非常欣賞古代兵家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軍事思想,這不僅體現了軍事家的謀略思想,更是對軍事家自身綜合素質的考驗。如《三國演義》中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都是以弱勝強的范例,都是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而處于弱軍的一方,采取正確的戰略和戰術,或者“先讓一步,后發制人”,保存實力,敵疲我打;或者“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出其不意的攻擊”;[2]或者利用敵人的弱點,發揮自己的長處,以己之長去攻彼之短;或者先打弱敵,各個擊破等,結果以弱勝強。毛澤東再對此進行研究之后,認為主觀指導正確,可以使處在“劣勢和被動”地位的弱軍轉成“優勢和主動”;反之,主觀指導錯誤,處在“優勢和主動”地位的強軍,“可以將其很好的或較好的優勢和主動地位,完全喪失,化為敗軍之將,亡國之君”。深刻認識和自覺運用這些軍事規律,從而把中國革命戰爭不斷導向勝利之途,是毛澤東研究中國古代戰例的重大成果。
3.毛澤東的軍事理論
人民戰爭,從一般定義上說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為了反抗階級壓迫或民族壓迫而組織和武裝起來進行的戰爭。在戰爭論歷史上,奴隸制時代的奴隸起義,封建時代的農民起義,近代的資產階級的革命戰爭,從廣義上說,都可以算作人民戰爭。如毛澤東就曾把武王伐紂的戰爭稱作是“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3]人民戰爭這個概念包括了戰爭的性質、戰爭的基礎、戰爭的規模和戰爭的目的等涵義。人民戰爭既是正義的戰爭,又是群眾性的戰爭。人民戰爭正義性是其群眾性的前提,非正義戰爭不可能得到人民群眾廣泛而又持久的擁護,只有正義戰爭才可能得到人民群眾廣泛而持久的擁護。毛澤東借鑒古今中外戰爭的豐富經驗,集中全黨全軍和人民群眾的智慧,立足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情況,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進行的革命戰爭,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創造性的概括,創立了獨具特色的人民戰爭思想。
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正確地反映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客觀規律。他領導的中國革命戰爭同國內外歷史上的人民戰爭相比,不僅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廣泛的群眾性,而且還具有嚴密的組織性和革命的徹底性。毛澤東在中華民族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關頭,就堅決批判了國民黨當局“不要人民群眾參加的單純政府抗戰”,提出“全國人民總動員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戰爭,或者叫全面抗戰,因為只有這種抗戰,才是群眾戰爭,才能達到保衛祖國的目的”。[4]他全面地總結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經驗,并用之于抗日戰爭之中,更加系統地提出“兵民是勝利之本”的論斷,強調“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5]
4.毛澤東的建軍治軍思想
治軍思想在我國傳統兵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孫子》、《吳子》、《司馬法》、《孫臏兵法》、《尉繚子》等著名兵書中,都闡述了有關治軍的一系列重要內容:一是提出“以治為勝”、“教戒為先”的思想;二是強調以法治軍,要求嚴紀律、明號令,賞罰分明;三是重視將與帥的地位和作用;四是注重軍隊的訓練。從秦漢以后至宋元,是中國古代治軍思想的豐富和提高時期。在《六韜》、《三略》、《將苑》等眾多的兵書中,對將與帥的修養、選拔和使用,嚴明法紀,信賞明罰等思想,都得到了進一步的闡發。
對毛澤東的治軍思想更重要的是受到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湘軍人物的影響,他們的建軍、治軍方略在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史的地位和影響不可低估。毛澤東對其三人的建軍、治軍的方略也非常熟悉,而且“無湘不成軍”是毛澤東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6]在他《講堂錄》中還特別記述了“曾文正八本”,其中就包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等語。7另一方面,毛澤東也堅決批判曾、左、胡等用封建理學來束縛軍隊以及把軍隊變為私有的做法,反其意以用之,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人民軍隊的指針,把人民軍隊置于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人民軍隊是完成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同時,在人民軍隊建設的過程中,他還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和方法。如人民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制定等。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在無產階級建軍史上是一塊里程碑。它不僅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的軍隊學說和蘇聯紅軍的建軍經驗,還反映了毛澤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建軍治軍思想的合理內核的批判和吸收。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4頁。
[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8-462頁。
[3]《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5頁。
[4]《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7-388頁。
[5]《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511頁。
[6]《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頁。
[7]《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93頁。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4頁。
[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8-462頁。
[3]《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5頁。
[4]《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7-388頁。
[5]《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9-511頁。
[6]《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頁。
[7]《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93頁。
作者簡介:王長煜(1986-),男,漢族,河南鄭州人,現為山東齊魯工業大學文法學院201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