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機械創新型人才逐步成為社會亟需的力量,但是我國的機械教育還沒能很好地跟上社會的這種需求。本文就從企業角度來對機械專業的人才需求進行了闡述,具體對國內的機械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當前機械教育需要做出的一系列創新,并得出最終結論。不難發現,機械教育只有緊密的與相關企業進行密切聯系,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創新型機械人才,才能滿足全社會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機械教育;企業;創新;人才
現代社會生產和服務必備的五大要素分別是人、能量、資金、材料和機械,而機械作為其中之一,是當今社會高效快速發展的必備因素。對那些以生產或者服務為目的的相關企業來說,優秀的機械創新型人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機械教育本身就是為了培養機械人才,對于機械教育的評估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和企業要要的機械創新人才。也正因如此,如何把握住相關企業對機械類人才的要求逐步成為社會上的一個熱點話題。
一、機械教育要注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責任感不僅是一種心理品格,更是一種道德素質和能力要素。但是現在的機械專業的學生在參加工作后往往沒有進取心、工作十分懈怠,這些現象的產生都是由于責任感的缺乏。因此,根據相關企業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把學生培養成為有責任心的機械人才,是機械教育創新的關鍵。
1.1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通過相關的社會實踐,使學生逐步了解到真實的機械工作和生活,通過激發青年學生的進取心來增強其責任意識。學校應經常組織以班級為中心的社會實習活動,并通過強化整個實習過程,讓同學們能夠置身于現實,以此來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2在編制學習計劃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在企業實施某個項目之前,無論是部門還是班組甚至是個人,都應當制定具體的項目實施計劃,用以明確目標以及各項任務完成的時間,將計劃、實行、檢驗與校正五位一體,并定期的檢查項目計劃的執行的狀況。
1.3通過企業理念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對于學生思想教育的強化,除了通過學校中的政治理論講授課以外,還應適當地將一些成功的企業理念和企業文化作為案例,來供學生學習。或者通過設立講座來讓學生能夠提前對機械類企業的行為準則及價值觀進行深入了解,以此幫助同學們調整思維,規范行為,最終增強其責任感。
二、從事機械教育的教師要多元化
機械教育的首要課題便是如何讓機械教育能更貼近企業。而教師作為傳道解惑的主體,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機械教育的授課教師團體,不僅要包括學校的教職工,在此基礎上還應吸收外校的兼職教師、客座講師、企業管理人員甚至可以聘請有著實際業績和豐富經驗的企業工程師。教師團隊應當充分將學校的教學需求與企業的實踐進行結合,傳授學生他們自身的工作體會和工作經驗。在機械教師多元化中做的比較突出的當屬上海交通大學,交大著名的機械教師卓斌老師,曾經是上海通用泛亞技術中心的工作人員,在其中從事發動機的ECU標定工作,所以上海交通大學聘用其為博士生講師,他所教的博士生往往不僅具有扎實的理淪知識,在工程應用方面也有很強的能力。由此可見,在機械教育的創新中,教師的多元化顯得非常重要。
三、機械教育的教材應與時俱進
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機械教育中專業課的教材應時刻保持與時代接軌的教材編寫,不但要鼓勵授課老師進行教材編寫,還可以進行高校與企業的聯合編寫。筆者發現有不少人認為車身的鋼板材料越厚就越安全,但事實上,車身碰撞的安全系數,主要取決于車身結構設計,強度需求高部位就要保證其不易變形,用來吸能的部位就讓其較易潰斷以緩沖撞擊力。基于用戶對于機械結構上認識的不足,教材編纂過程中應當積極引進這些研究結果,這樣做不但能使教材的內容得到充實,還可以糾正社會上對于機械的一些錯誤看法,無論是對于學校還是對于企業來說都是百利而無一害。
四、教學實踐應當與企業相結合
工程技術類機械教育應將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第一位。許多國外高校在每屆機械類本科生畢業的前夕,都會舉辦諸如畢業生習作或者設計的展覽。學生們通過畢業的設計成果向社會展示才華,能夠有效的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從另一方面又能有效的鍛煉學生們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使其責任意識和團隊意識得到提升。至于畢業設計課題的選擇,應積極與相關企業合作并共同擬定,這樣才能將教學實踐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
五、結語:對于機械教育的模式創新實際上就是機械類人才培養思路的創新,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需要努力培養出那些符合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創新型機械人才而進行教育創新必須要以市場需求為主要導向,以企業生產要求為主要目標,培養出的人才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掌握分析專業問題并解決相關問題的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企業亟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德秀.尋找人才培養模式突破,致力培養創新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6(11):21一23.
[2]林建華,關海庭,宋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5(1):11-13.
[3]龐思勤.中美機械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2007(11):89一93.
作者簡介:方繼偉,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