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月
摘 要:張愛玲與衛慧是不同時代書寫上海的代表女作家,由于時代背景、家庭出身、個人經歷等因素,造成了兩者在具體創作上的有所不同。
關鍵詞:上海書寫;張愛玲;衛慧
上海在中國歷史進程和文學格局中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存在。正是上海這個大都市獨特的歷史經歷以及沉淀孕育的文化氣質,向世人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資源和想象空間,吸引了無數的文人作家把在這座城市中的體驗與感受轉換為文字符號,從而形成了對于上海的城市書寫。從三四十年代繁華舊夢的張愛玲到世紀之交時髦前衛的衛慧,兩位女作家都不約而同地將視角對準上海的日常生活,從不同的維度繪制出了一幅立體多彩,有著深厚文化意蘊的上海城市圖景。
一、從具體到抽象化的城市日常生活
城市是由日常生活建構而成的,它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張愛玲作為孤島時期的女作家,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她回避了敏感的政治題材,而是以生活細節和平民世界為載體,用觀照現實、過濾生活的目光,將筆觸深入到上海的平凡角落,記錄了一個完全不同于當時主流左翼作家筆下的另一個上海,展示了隱藏在宏大歷史敘事下上海世俗、生活的一面。
張愛玲是非常注重細節表現的,她對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信手拈來,從家具擺設、衣著打扮、到氣味顏色,甚至是一顆釘子、一張卡片都能成為其津津樂道的表現對象,可以說張愛玲的“老上海”就是由大量的生活細節組成的。她熱衷于“從柴米油鹽,肥皂,水與太陽之中去尋找實際的人生”,[1]在作品中不厭其煩地描摹著上海城市生活的平凡細節。春天馬路兩旁的梧桐和柳樹、叮叮當當的有軌電車鈴聲、油漆汽車的氣味、夜上海美麗迷茫的月色、公寓門口前纏綿的男女……都是張愛玲對于當時上海這個繁榮綺麗與落敗飄零相交織的“孤島”城市獨特的個人注解。張愛玲通過對上海日常生活的細節化、具體化,還原了市民生活平凡、瑣屑的真實面目,挖掘出背后柔軟的人性事物。
到了世紀之交的九十年代,上海隨著籠罩在一片消費主義的氛圍之中,欲望的膨脹、物質的狂歡如浪潮般席卷了整個城市。在以衛慧為代表的七十年代出生的“新新人類”的筆下,上海的形象被再一次刷新。
與張愛玲的上海書寫相比,衛慧同樣立足于都市的日常生活,但是她不再執著于世俗和瑣碎的細節,而是把都市生活完全物質化。衛慧和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一樣,她們拒絕世俗的生活秩序,踐踏道德倫理的行為規范,因為在她們眼中“日常生活就是毫無詩意的一種繁瑣”,[2]是一種小市民的膚淺與媚俗。而她們所崇尚的日常生活哲學,是對于金錢和物質的頂禮膜拜,對于欲望和渴求的毫不掩飾,完全服從內心沖動的召喚,并隨時隨地準備著付諸行動。所以在她描寫上海的作品中,我們很難再看到張愛玲筆下那慵懶、細膩的上海風韻,相反的只是單純的事物、名詞的堆砌。
二、從封閉到開放的城市空間環境
要對一個城市進行書寫,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對城市空間環境的表現。張愛玲和衛慧在各自書寫上海的文本中都選取了極具代表性的空間環境來作為表現上海特征的基。
張愛玲有別于同時期的男性作家,她沒有把焦點集中在舞廳、夜總會等公共場景來表現舊上海“十里洋場”的風光,而是將視角放置在封閉、私密性的家族空間環境里,以聚焦的方式刻畫生活在舊式家族中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和心理世界,所以公館成為她作品中表現日常生活的最主要的場景。從《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梁公館到《金鎖記》的姜公館,再到《創世紀》中的匡家,在這些幕簾低垂,有著相同的昏暗色調和腐爛窒息氣味的深宅大院里,感受不到任何都市的現代氣息,相反充斥著家族成員之間的蜚短流長、明爭暗斗,猶如一出出室內舞臺劇。所有人的喜怒哀樂、悲觀離合都在這狹小封閉的空間中滋長和上演。這種敘述空間的封閉性直接導致了其作品中人際關系的隔閡和矛盾,形成了“相互映射和相互窺視的特點,使張愛玲的小說具有了別的小說所沒有的尖銳和緊張”。[3]當薇龍搬進姑媽家時,她感覺到侍女躲在暗處窺視她,而且她還時常聽到傭人們在議論她們的女主人(《沉香屑·第二爐香》);心理扭曲的七巧更是以窺探討論兒子與兒媳之間的夫妻秘聞為樂(《金鎖記》)。正是由于這種在四面高墻下人的相互孤立與排斥,才造成了張愛玲筆下人互相戕害和自我虐待的悲慘生存狀態。張愛玲通過帶有封閉性的空間敘述,揭示了動蕩亂世中普通大眾的悲劇宿命和生存困境,提供了一個更為成熟的、更接近三十四年代上海的本真形象。
隨著現代科技和工業文明的發展,高速公路和摩天大廈逐步取代了昔日古老的公館和弄堂成為上海新的城市標志。在新生代作家書寫上海的文本中,空間環境也不再局限于封閉的公寓、公館等,而是越來越開放和多元化??Х葟d、KTV、酒店等逐步成為都市人主要的活動舞臺,其中酒吧更是消費時代里都市欲望化敘事的經典場景.衛慧的多部作品都以酒吧為主要場景來鋪墊情節和表現人物,在她的筆下城市的酒吧“如同一片富含腐殖質的溫床一樣滋長著浪漫、冷酷、糜爛、戲劇、謊言、病痛和失真的美麗”,[4]一到夜晚這里就云集了形形色色的都市人。他們各懷目的,對彼此知之甚少卻能在電光火石之間相互吸引,迅速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甚至發生性關系。到酒吧去盡情享樂一樣,這種充滿流動性和不穩定性的人際交往關系,折射出當代都市中人際關系冷漠和脆弱的特性。從公館到酒吧,封閉到開放,雖然張愛玲和衛慧書寫城市空間的落腳點全然不同,但對于都市人生存狀態的觀照卻是殊途同歸的。
三、寫真者與外來者的城市書寫身份
同樣是對于上海的書寫,張愛玲和衛慧因其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出生經歷,使得她們筆下上海呈現出不同的城市面貌和文化氣質,同時也反映了兩位作家在書寫過程中的立場和角度的差異性。張愛玲以一個地道上海人的身份描繪出了屬于她自己的上海。在她看來上海就是“黑漆漆,亮閃閃,煙烘烘,鬧嚷嚷的一片”。[5]她善于發掘這些城市細節背后所蘊含的生活底蘊,將日?;⒓毠澔某鞘绪攘φ宫F得淋漓盡致。張愛玲洞察到了飛揚人生表面下安穩的一面,她關注亂世中普通人的命運,反映世事滄桑和人性善惡?!八噲D在她的小說中傳達一種平實的人生觀念,從個體事件中尋找歷史的真實和生存的意義?!盵6]張愛玲對于上海的獨特體驗和感悟讓她成為了上海書寫的代言者和佼佼者,也使她自己和上海融為了一體。
如果說張愛玲是扎根于上海,仔細描摹城市肌理的寫真者,那么衛慧就是以外來者的身份,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衛慧在作品中展示了時代與社會劇烈變遷下上海這座城市最光怪陸離的一面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和她有著相同背景經歷的女性,她們并非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輾轉多地最終通過求學、工作等途徑進入上海。
這些原本懷揣著美好夢想和憧憬的女孩來到了上海,才發現它只是看上去很美。對于這個璀璨耀眼的大都市來說她們只是猶如螞蟻般無足輕重的存在。正因如此她們才急切地在城市中尋找認同感,每天都想著要做引人注目的了不起的事,渴望像絢爛的煙花一樣升起在城市的上空,但也深知前途渺茫。倪可深陷在與德國情人靈肉分離的畸形關系中無法自拔(《上海寶貝》);外來妹阿慧總是能熟練地利用現代情欲游戲規則來獲取自己的需要(《像衛慧那樣瘋狂》)。衛慧和她所塑造的女主人公們一樣,對上海的疏離和隔膜有著強烈的情感共鳴。她借助“身體寫作”的方式,肆意渲染上海奢靡、放縱的一面,意圖像蛀蟲侵蝕蘋果一樣沖破無形堅固的壁壘,真正鉆入這城市的心腹之地,“與這座城市在文本中建立起某種密切的聯系,進而獲得了自我創造、自我定位、自我實現的可能?!钡珶o論是衛慧自己還是其故事的主人公,她們都只觸及到城市繁華、浮躁的表面,不僅不能幫助她們建立真正的精神家園,反而更加深刻地暴露了這些始終被城市排斥的“外來者”們自我身份迷失的焦慮和內心世界的空虛。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張愛玲文集(第四卷)[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51.
[2]衛慧.像衛慧那樣瘋狂[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4.
[3]高秀芹.都市的遷徙——張愛玲與王安憶小說中的都市時空比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73—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