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徐志摩的詩歌能夠贏得讀者的喜愛,這同其詩歌講究音樂美是密不可分的。其詩歌的音樂美主要體現在聲韻的選擇、疊字的運用、音節的劃分三個方面。
關鍵詞:徐志摩;音樂美;聲韻;疊字;音樂
音樂美,在詩歌中主要是指詩句的音節、音律、節奏帶來的美的享受。徐志摩的詩歌能夠贏得讀者的喜愛,這同其詩歌講究音樂美是密不可分的。
一、聲韻在徐志摩詩歌中的選擇
徐志摩的很多詩讀起來時,通常都有一種朗朗上口的感覺。這是因為在徐詩中,聲母和韻母的運用是極講究的。在一首詩中,徐志摩會選擇幾個聲母作為主調,或選幾個韻母作為主調。
有些詩是聲母一樣的,如《月夜聽琴》中有些詞語聲母就一樣,如“琴音”q q;“凄清”q q;“動蕩”d d;“抑郁”y y;“云衣”y y;“仿佛”f f;“黃昏”h h。
大多數詩還是在韻母上一致的,如《再別康橋》中每節的二四句的末尾,都押韻,第一節“來”ai、“彩”ai,第二節“娘”ang、“漾”ang,第三節“搖”ao、“草”ao,第四節“虹”ong、“夢”ong,第五節“簫”ao、“橋”ao,第六節“來”ai、“彩”ai;如《殘春》第一節一二句末尾“花”a、“掛”a,三四句末尾“相”ang、“上”ang,第二節一二句末尾“命”ing、“嚀”ing;如《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若只看句末,則第一節有“衣”i、“你”i、“飛”ei、“淚”ei,第二節有“存”un、“魂”un、“簾”an、“戀”an、“言”an,第三節有“忡”ong、“痛”ong,第四節有“變”an、“翻”an、“柔”ou、“摟”ou。
二、疊字在徐志摩詩歌中的運用
疊字在徐詩中的運用是非常多的,如《再別康橋》“輕輕的”,“悄悄地”,“幽幽的”;《月下雷鋒影片》 “深深的”“依依的”“團團的”“纖纖的”;《瀘杭車中》有“匆匆匆,催催催”;《破廟》 “靜悄悄”“昏沉沉”“陰森森”“冷冰冰”……
疊字,可以把一種形象或心境,反復低吟,猶如一首充滿情感的鋼琴曲。如《半夜深巷琵琶》中“在這夜深深時,在這睡昏昏時”,這里的兩組疊詞“深”和“昏”的發音都比較低沉而且都是濁音,給全詩墊上一種沉重、死寂的背景音樂。符合全詩表達的內容——生死隔閡的絕望,現實對理想的埋葬。如《月下待杜鵑不來》中,有這么幾組:“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風颼颼,柳飄飄,榆錢斗斗”,這六組都有個特點,所重言部分,都是帶有動作性的形容詞,那么“思悠悠”的這位主人翁,處身于這樣飄忽不穩定的環境下,心情想必也是飄渺不定、低沉徘徊的,給全是籠罩一層似霧般妙曼飄渺的音樂。
三、音節在徐志摩詩歌中的劃分
詩的節奏猶如音樂的節拍。詩歌追求一種歌的韻味,所以節奏感非常重要。徐志摩對音節的重視,也是他詩歌充滿藝術魅力的原因之一。徐詩的音節非常有規律,從幾組典型詩即可看得出。三音節奏是最普遍的,如《雪花的快樂》: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242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342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342
飛揚,/飛揚,/飛揚,—— 222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432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332
不去那/凄涼的/山麓, 332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332
飛揚,/飛揚,/飛揚,—— 222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242
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432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342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432
飛揚,/飛揚,/飛揚,—— 222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342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234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334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242
消溶/,消溶,/消溶—— 222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342
這首詩在節奏上可算是典范。共四節,每節五句,每句三頓,全詩是2、3、4拍的組合。字數排列上微有浮動,使音節錯落有致,更富有音樂的動感。很多詩都有類似的三頓節奏,如《再別康橋》《沙揚娜拉》《偶然》《我有一個戀愛》等節奏感鮮明,韻律明顯,非常富有音樂性,所以一直廣為流傳。其它節奏的如《月下雷鋒塔影片》是四音節和五音節的混合體,但音樂感仍然很強,不顯凌亂。如《她是睡著了》主要是二四節拍的間插,錯落有致,又很有規律,猶如少女熟睡時均勻的呼吸。
參考文獻:
[1]徐志摩.徐志摩抒情詩[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2]張莉清.談徐志摩詩歌的技藝美[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 2.
[3]劉景蘭.論徐志摩詩歌語言基質的構成[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2.
作者簡介:田茂東(1983.11-),女,碩士,攀枝花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