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堪稱我國詩歌的源頭。就詩體而言,它對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七言、八言、歌行體都曾采用,然而運用最多、也最具特色的是四言句式。《詩經》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句式整齊的四言詩,節奏簡潔明快,具有內在音樂美,把四言詩的創作推向了高峰。
關鍵詞:四言詩;詩經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后,作為儒家典籍的《詩經》主要采用的四言詩體,也就成了“正統”的文體,創作四言詩的人自不在少數,然而自從《詩經》產生到東漢末年七百余年間卻少有膾炙人口的四言詩傳世。此時,在《詩經》中已有五言詩的萌芽,出現了半章或全章五言形式的詩篇,如《召南·行露》、《小雅·北山》等。到了秋末期出現了成篇的五言歌謠;漢代班固的《詠史》是第一首有名可考的文人五言詩,代表文人五言詩的草創階段,在藝術上并不成熟。經過一個世紀,到了東漢末期,五言詩漸趨成熟,其標志就是無名氏“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對這些詩歷來評價甚高,但令人遺憾的是這類詩數量畢竟不多。
曹操對四言詩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造。首先,曹操把四言與樂府巧妙地結合起來建安詩歌一方面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另一方面又加以發展、改造,就繼承方面來說,從漢樂府民歌中興起的五言詩形式,被建安詩人普遍使用,并成為整個魏晉南北朝詩歌最基本的形式。樂府詩的語言風格,對文人詩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且,采用樂府詩題,沿襲民歌中常見題材的作品,在這一時期的文人詩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在中國文學史上,自《詩經》以后,四言詩的創作便寢聲息響了,兩漢樂府中雖然也有用四言寫的篇章,但它們的水平沒有超過《詩經》,而曹操的四言樂府《短歌行》,《步出夏門行》中的《觀滄海》、《龜雖壽》,大氣磅礴,光彩照人,震爍千古,成為傳頌千古的名篇。這是自《詩經》以來四言詩的一個新創造,新發展。在曹操的樂府詩中,有一部分詩歌所用的是樂府舊題,但曹操不受這些舊題的限制,而是在這些舊題下面別出心裁,他不過是利用樂府的題目來創作自己的詩歌而已,比如《薤露行》和《篙里行》兩詩的情況就是這樣,在漢樂府中《薤露》、《篙里》原是送葬挽歌,曹操的《薤露行》、《篙里行》與《薤露》、《篙里》古辭相比,不僅在內容上另出新意,而且在形式上也完全不同,《薤露》、《篙里》古辭每首為雜言四句,而曹操的《薤露行》,《篙里行》為整齊的五言,每首都長達十六句。它們完全是一種新的創造。
四言是一種比較原始或質樸的詩歌形式,《詩經》主要的詩歌形式就是四言。當《詩經》由普通的文學作品升格為儒家經典之后,在本來單純的文學類型之上便附加了強烈的文化甚或政治色彩。在漢儒經學家眼中,四言詩幾乎就是表達美刺的政治公文的一種形式。西漢韋孟、韋玄成曾模仿此種形式而作“詩”,那種詩不過是諫書的四言形式而已。東漢后期,四言詩的使用范圍有所擴大,朋友之間互相贈答亦用之,但其內容仍不出勸戒,莊嚴典重,持論端肅,依然受到經學思想的束縛。曹操則完全打破這一詩體中積淀的神圣的經學傳統,用四言詩的形式抒情寫志,吟詠懷抱。如《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發自天人之際的深沉感慨氣韻沉雄、蒼涼悲壯,《詩經》的四言形式都可以用來抒情,這無疑標志著一個詩歌自由創作時代的到來。
曹操則首開以樂府舊題寫當代時事、抒發個人情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算是真正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藝術創造傳統和現實主義精神,即“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曹操憑著勇敢的開拓精神、巨大的感召力和成功的創作實踐,把詩歌藝術從經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并且推波助瀾,促成了文人自覺詩歌創作活動高潮,形成了建安風力這一古典詩歌范式;詩歌影響不斷擴大,逐漸取代賦而成為中國文學后來發展中的主要文體形式;對于自覺的文學理論的生成,比如曹王《典論·論文》“詩賦欲麗”說的提出也發生了不可或缺的催生作用。
曹操那種用樂府舊題自作詩以及翻新調、出新題的做法同樣影響了建安詩人,而且形成為詩壇的一種風氣。
曹操的樂府詩不僅在當時的詩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后世的文學創作也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從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題新事新樂府,再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樂府運動,我們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曹操的以樂府舊題寫時事和自出新題的做法對他們的深刻影響,可以看出它們之間一脈相承的發展關系;另外,魏晉時期嵇康和陶淵明在四言詩創作上的成就,也是沿著曹操復興四言的道路前進的。誠如吳喬《圍爐詩話》所說:“作四字詩,多受束于《三百篇》句法,不受束者,惟曹孟德耳。”沈德潛《古詩源》說:“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開奇響。” 鍾惺《鍾伯敬合集》昃集二說:“夫《風》、《雅》后,四言法亡矣。然彼法中有兩派:韋孟和,去三百篇近,而韋有韋之失;曹公壯,去三百篇遠,而曹有曹之得。”所謂“去三百篇遠”,正是曹操通達作風與創新精神的體現,他不拘泥于《三百篇》舊法的束縛,遂能脫穎而出,獨立開辟出一塊四言詩的新天地。“曹之得”即在此。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對四言詩的改造,尤其是寫作技巧上別出心裁,借樂府舊題作詩,使四言詩在形式與內容上都出現了新的突破,為詩文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后世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
作者簡介:李航,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