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池
摘 要:《廿一史彈詞》是明代楊慎謫戍滇南時所創作的一部雅俗共賞的著作。這也是楊慎作品思想的分水嶺。品讀其中二十首懷古詞,可以看出作者思想中所包含的儒道并蓄的精神特點。詞中包含著作者生命意識的轉變,體現作者復雜思想的精神面貌。
關鍵詞:楊慎;《廿一史彈詞》;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廿一史彈詞》是現存最早的明代彈詞,它由積學之士楊慎所作,其中一首《臨江仙》因作為電視劇版《三國演義》而家喻戶曉,為人所傳誦。《廿一史彈詞》以詞論史,字里行間流露出風雨變幻的蒼涼悲壯之感。通讀《廿一史彈詞》不難發現其中蘊蓄著楊慎思想中的儒道并蓄的思想特點。
一、《廿一史彈詞》概說
所謂彈詞是指明清時期最為盛行的民間說唱形式。《明清時期三大劉玉建的文化互動——彈詞、子弟書、木魚書與相互關系研究》一文中,學者認為彈詞應主要起源于唐代變文系統后經過長期文化傳播而逐漸盛行于明代。現存最早的明代彈詞是正德、嘉靖年間,楊慎所作的《廿一史彈詞》。作者楊慎,字用修,號升庵。他是明代中葉著名的文學家、詞人。《歲寒居詞話》中對其評價頗深,稱其為“明人詞,以楊用修升庵為第一”。由此可見,楊慎的文學水平以及文辭底蘊之深。
《廿一史彈詞》是楊慎謫居滇南所創作的一部兼備雅俗的作品。其藝術特點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廿一史彈詞》作品內容中體現著濃重的“是非成敗轉頭空”的道家思想,二十首懷古詞作品無不體現了作者在經歷謫居之后對世事洞明,大徹大悟的人生價值觀以及“天上烏飛兔走,人間古往今來”的蒼涼歷史觀。
其次,楊慎的懷古詞“曲詞化”特征明顯。體式上,楊慎的二十首懷古詞韻腳整齊利落,讀之朗朗上口。清人宋翔鳳給予其“字俠風霜,調鏗金石”[1]的八字箴言。語言上,楊慎融俚語入詞,雅俗并蓄,楊慎以其深厚的文辭功力,真正做到“俚而不俗”“詞俚而意深”,詞語淺近而不失典雅。風格上,楊慎的懷古詞作形成了獨特的風骨氣度。
通讀《廿一史彈詞》中的二十首懷古詞,我們不難發現作者一直以一個旁觀者的姿態,冷眼旁觀的態度來評析歷朝歷代的是非功過,楊慎作為世家弟子本以應以儒家思想為主導,而他卻及儒道思想于一身,只是其所屬不同人生階段對儒道思想的側重不同。因此,本文將主要從《廿一史彈詞》入手,探尋楊慎儒道兼備的精神特點。同時,要研究這一思想我們必須要把楊慎的生平和政治遭遇聯系起來一起。
二、《廿一史彈詞》中的儒道并蓄思想
《廿一史彈詞》 的作者楊慎出身于書香門第,官宦大戶,自其祖父始五代為官,其父楊廷和位居高官,數度大權在握,而楊慎也可為少年才俊,以其才情進殿試,中狀元,為侍講,擔任修史工作的主要成員。早期,楊慎的思想以儒學為主,尚理學,但也由于固執的墨守成規而遭流放貶謫。貶謫是楊慎一生的轉折點,這不僅使他的政治生涯發生了轉變也是其思想轉變的分水嶺,呈現了兼濟天下的儒家思想和獨善其身的道家思想兩種不同的精神面貌。在貶謫之前,楊慎的思想以儒家為主導,而謫居之后道家思想則為顯性思想。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楊慎的儒道思想不是截然二元對立的,二者在楊慎人生不同階段各有所側重。這一儒一道的思想相互滲透,形成了楊慎復雜的精神面貌,這一精神深深融入其文學創作中。
僅就《廿一史彈詞》來看,楊慎在二十首懷古詞中體現了深刻的道家思想內涵。他將這種人生如夢的人生觀與歷史觀相連,以莊周夢蝶之說來品評歷史存亡興衰。在《廿一史彈詞》的第一段詞《西江月》中,他道“山色消磨今古,水聲流盡年光。翻云覆雨數興亡,回首一般模樣。……百年身世細思量,不及樽前席上。”短短數語,便將人生的富貴利祿,功成名就參悟。這不僅體現了他關于浮生若夢的觀點,同時也發出了“萬般回首化塵埃,只有青山不改”的時光易逝的無力之感。從此處我們可以窺探出楊慎在作這些懷古詞是已是道家思想成分居多。我們也可以說正是由于道家思想的存在才使貶謫之中的楊慎找到了心靈的慰藉,也為楊慎的文學創作具有了曠達千古的大氣之感。然而,盡管道家思想在此時屬于楊慎思想中的顯性思想,但多年的儒家理想仍深深地植根于楊慎的頭腦之中。在楊慎的思想中儒道二家不是絕然對立,細品《廿一史彈詞》我們可以看出,在感嘆歷史虛幻不實,他仍然沒有摒棄對儒家理想的執著追求。最后一首詞《西江月》“細思三皇五帝,一般錦繡江山。風調雨順萬民安,不見許多公案。后世依他樣子,齊家治國何難。流芳百世在人間,萬古稱揚贊嘆。”可見,作者在以道家思想品論歷史是并沒有全然拋棄對“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追求。因此,我們可以說處于從逆境之中的楊慎在困頓之時借道家之達觀尋求超脫,同時也沒有放棄他對儒家思想的堅持。這正是他思想中儒道并蓄的真正原由之所在。
綜上所述,從《廿一史彈詞》出發,通過對楊慎生平境遇的了解,以及二十首懷古詞為基點來探析楊慎思想中儒道并蓄的精神特點。儒道二家在楊慎的人生中一隱一顯的交替互補,形成了楊慎復雜精神思想面貌。
注釋:
[1]王文才.楊慎詞曲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75.
參考文獻:
[1]朱江.淺析楊慎懷古詞的藝術特色.[J].安徽文學.2011(11).
[2]朱溥森.淺論楊慎與老莊.[J].云南社會科學.1986(5).
[3]曾紹皇,吳波.《廿一史彈詞》與楊慎人生價值體系的自我調整.[J].中國文學研究.2006(4).endprint